鄭星燕(1914-1998),又名鄭仲瑞、鄭汶,男,漢族,1914年10月生,廣東遂溪人,革命家,文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星燕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1998
職業概況,文學作品,
職業概況
1938年10月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夏在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學習。“九·一八”事變後加入反帝大同盟。同年11月,經鄭為之、張佩蘭介紹,加入共青團。後任共青團中法工學院小組長。後轉中國公學讀書,任團支書。
1932年返遂溪。
1935年10月插班進入上海法學院政治系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秋在洛川抗日軍政大學第6大隊學習,任第9班副班長。同年冬轉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8年冬考進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夏任馬列學院研究室研究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列主義第1研究會指導員。
1941年夏任延安文藝界抗敵協會黨組書記。
1942年春任中央系統機關學習委員會委員, 出席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河北省遵化縣區委書記、中共昌黎縣(市)委副書記、書記。
1948年接收山海關市。同年冬任中共唐山地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
1952年夏任中共粵北區黨委副秘書長、秘書長、中共粵北區黨委副書記。
1955年春任中共粵中區黨委副書記兼秘書長、農村工作部部長。
1956年2月任中共佛山地委第1書記兼佛山軍分區第1政委,後兼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
1966年5月任中共廣州市委書記。
1968年12月任韶關地區革委會副主任。
1969年任肇慶地區革委會第1副主任。
1969年冬任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政工組副組長兼民眾工作辦公室主任。
1977年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黨委副書記,校長、黨委書記。
1983年任中共廣東省委顧問委員會常委,兼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委員、廣東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廣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嶺南詩社第一副社長。
1986年離休。
1989年,出版了《征途詩草》,新世紀出版社出版。隨後整理《革命鬥爭回憶錄》(後名《赤幟征程》)出版。
1998年5月19日在廣州逝世。
文學作品
他不僅是一個革命家也是一個文學家,曾經作為全國文藝界代表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延安文抗駐會作家:丁玲、艾青、蕭軍、劉白羽、於黑丁、李雷、李又然、陳學昭、馬加、曾克、高陽、張仃、鄭文、廠民(嚴辰)、方紀、白朗、鄭星燕。他寫的詩,明白通俗,內容充實,實際上是黨史的另一個側面寫照。
鄭星燕喜愛文學詩詞,課餘業餘常賦詩。1934年,他在故鄉遂溪縣平石村過春節,籌辦了一個詩會,邀請村中詩詞愛好者參加,提出寫古體詩、新體詩都可以,抒情、詠物、言志皆歡迎;題目和內容自定,可以此唱彼和,可以各寫各的。他的倡議受到大家歡迎。他帶頭賦《懷民憂國又新年》詩:
春風送暖綠南川,治病林泉歲月遷。
半壁河山淪敵寇,懷民憂國又新年。
日軍進襲我華北地區,他以《何日干戈同禦侮》喚醒國人:
烽煙遍地鎖平津,古國垂危萬馬喑。
何日干戈同禦侮?新年共勉作新人。
1936年10月22日,他在上海萬國殯儀館,參加了魯迅的葬禮。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鄭星燕參加發起成立上海學生界救亡協會,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秋,鄭星燕通過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及其主任雲廣英同意介紹,離廣東、經湖南、湖北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離湛江遂溪時,他決定投筆從戎,撰寫了《別故鄉》詩:
大地朦朧將破曉,登程赴戰箭離弦。
拋家別井心如鐵,履水馳山馬疾鞭。
昔日初鳴棲半島,今朝奮翼入雲天。
此行休作南歸夢,風雨揚帆出湛川。
《赴延安》詩:
北國烽煙催出征,舟車飛載夕兼程。
揮戈喋血辭南粵,投筆從戎入陝城。
錘志赤都酬夙願,燎原古國效終生。
十年轉戰回師日,應是南陲夜之明。
鄭星燕到達陝西省會七賢莊一號的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獲同意介紹到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大隊學習。他以一首七絕詩表達自己的心奮之情:
古都喜訪七賢莊,千里歸來宿願償。
敘舊深情思戰友,壯懷激烈赴戎行!
鄭星燕到達洛川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大隊,被編入連隊的第九班,任副班長。1938年10月初,他參加中國共產黨,認真學政治學軍事,撰寫了詩懷念:
青紗帳里學游擊,雪地冰天練野營。
深夜荷槍邊塞上,長征傳統育群英。
同年冬,鄭星燕轉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與洛川轉赴敵後的山西抗大同學分別,賦詩留念:
征戍隨營駐洛川,疆場抗日著鞭先。
黎明軍角礪兵馬,落日歌聲動地天。
戰海驚濤航舵正,請纓宣誓赤旗前!
甘泉東進傳軍令,君渡黃河我赴延。
延安抗大,鄭星燕第一次聽毛澤東主席作學習報告,後寫詩紀念這件事:
清涼山下晨操練,寶塔峰前夜點兵,
延水河邊評戰局,土窯燈下讀書聲。
1938年冬,據上級安排,鄭星燕考進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學習,先後聽黨中央負責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作報告,聽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陳雲講《黨的建設》,受到深刻教育,寫《藍家坪上歲崢嶸》詩:
藍家坪上歲崢嶸,磅礴青春烈火熊。
扭轉乾坤師馬列,武裝道路學工農。
談兵論政冬飛雪,議古評今月半弓。
繼往開來新創業,今朝一代數英雄。
1940年夏,鄭星燕進入到馬列學院研究室,任研究員,並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聘為馬列主義第一研究會指導員,參與指導延安幹部學習馬列主義。1941年夏,他被調到延安文藝界抗敵協會,專職做黨的工作,任該會黨組書記。
1942年春,延安整風運動開始。鄭星燕任中央系統機關學習委員會委員。
他以自己的實際經歷,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文藝座談會上逢,楊家嶺下百花紅。
迎門握手春風暖,一席鴻詞岱嶽崇。
文武攜同更日月,旌旗奮戰縛蛇龍。
新人新事新詩畫,藝海源泉取不窮。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鄭星燕隨工作團出征,反擊反動派,經山西到張家口,吟《朝出雁門關》詩:
夜穿同蒲線,朝出雁門關。 挺進張家口,長驅冀熱間(這裡指當時的冀熱遼廣大邊區)。
巡觀新北國,喜見易人寰。 戎馬戰天下,疆場奏凱還!
1952年夏,黨中央從河北、山西等省抽調近千名縣、區級幹部支援廣東土地改革和建設。鄭星燕率領南下幹部支援廣東工作,並寫《初進韶關》詩:
朝霞燦爛遠征還,百粵韶城景壯觀。
贛嶺湘山屏要塞,湞江琥水衛雄關。
當年北伐出青史,抗日揮戈起巨瀾。
今歲會師臨粵北,新程路馬戰猶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