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誠

鄭思誠(1890~1945),又名癢、玉璽,字興田。定邊縣磚井鎮下蔡渠村人。出生於農商兼業的殷實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思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個人簡介,生平經歷,

個人簡介

鄭思誠10歲入學,喜動好鬥,“頑愚不雕”。其父視鄭思誠終不可為儒門弟子,著其棄文習武。數年後練成飛檐走壁、平步牆屋之技,樂為善良無辜打抱不平。13歲時痛打鄰村董新裝“董無賴”,小有名聲。
思誠喜交朋結友,少年入哥老會,常與弟兄們一起品評時局,辱貶官吏。他也因此備受皮肉之苦。光緒末年,定邊縣知縣吳命新任滿調離時,思誠在大街上燒紙送行,當面辱罵。新任知縣林有餘到職後,思誠登門拜謁,敬告林知縣不得貪贓枉法。

生平經歷

1911年,林知縣因思誠與他人財產糾紛事,捉拿問罪,拴在石鎖上。據傳,鄭挨打從不求恕告饒,先後被責打萬餘大板,因而人稱林知縣為“林一萬”。思誠在獄中傷稍愈,賄賂看守,越獄逃往西安,加入同盟會,參與張鳳祥領導的西安辛亥起義。很快被陝西軍政府調遷兵馬都督張雲山委任為三邊統領,並受哥老會賀蘭山坐堂大爺高志清之命,攜帶槍枝數條,返回定邊。同張廷蘭、盧老九、任和亭、韓瑞林、何萬明、楊峻岭、張萬舉、郭正藩、張滿銀、馮有明、高登雲等十八弟兄謀劃,於是年農曆十一月上旬舉義,在縣城與清兵激戰三個多小時,推翻了清朝在定邊的統治,不久,清政府陝甘總督允升從公司舉兵向西安反撲,鄭因此率700餘眾南下援助西安。翌年3月,陝西軍政府復派思誠率兵北上榆林,任榆林駐軍中營管帶。
數年後,鄭思誠率兵南下,經渭北、關中到河南,一路招募了一批鄉勇。此時正值北伐戰幕拉開,於是他所率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思誠任旅長。北進山西、河北,與直系軍閥殘部打過幾次小仗。後升任副軍長。北伐戰爭失敗後,他離軍出走,到蘇聯進行軍事考察。1930年回國歸隊,駐防內蒙古。不久二次出蘇考察,並在蘇聯搞到一批武器,運至包頭後裝入棺材,命王子元、鄭大抓子、鄭小抓子等,假思誠靈柩送回家鄉。途經榆林,因與鎮守使井岳秀舊有宿仇而被查獲,王子元幸逃,餘眾被殺。
九一八事變後,思誠以一般市民身份旅居天津英國租界內。七七事變後又遷居日本租界。時淪陷區嚴禁中國民間藏匿武器,而思誠卻將手槍掛在床頭,入門觸目。同時,與日本人往來頻繁,家中常有日本人進出。他向親友透露:“名義是日本海軍情報員,並持有日軍頒發的身份證件,實則有黨國重任。”國民黨密留天津的特工人員王若熹亦與思誠過從甚密。但還有人說,思誠此時實為日本漢奸。1945年春,思誠的秘密身份被日本人識破,倉促中將家眷托友賀善培照應,隻身逃往綏遠。
是年10月,思誠帶幾名親隨人員,從包頭動身赴西安,意欲過路省親。行至內蒙古陶力民家夜宿,被隨從孫學良刺殺。訊息傳出,國民黨中統頭目之一朱家驊發電固原十七軍軍長高桂滋,表示對思誠弔唁,電文表明思誠在天津時“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