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及高潮
20世紀60~80年代,鄭州六大紡織廠崢嶸並立、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為國家創利稅71億元,是當時投資的30倍,為鄭州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鄭州也自此成為“全國六大紡織基地”之一。
1991年,經河南省政府批准在原有鄭州一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企業基礎上成立
河南嵩岳集團。1997年,鄭州市政府批准撤銷鄭州市紡織工業局,組建成立鄭州市紡織國有控股(集團)公司,與河南嵩岳集團合併,統一管理市屬紡織、印染、服裝、化纖等國有資產。
1986~1990年,鄭州的工業在“七五”時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能力的增強,先後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工業生產項目,如鄭棉五廠3000頭氣流紡,六廠4800綻化纖毛紡生產線,鄭州印染廠年產2200萬米的裝飾用布。在1958年,國棉四廠還研製出了我國首台噴氣織機。“七五”以後,還引進了國際先進紡織設備,形成了一條能生產各類高質棉紗與優質坯布的生產線。
是的,就是國棉這幾個廠,用驕人的業績和超前的技術改革,撐起了鄭州紡織業的宏偉大廈,成就了威名。數據顯示:幾個廠經濟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這一年它們的工業總產值達到7.1億元,利潤12302.7萬元,稅金9463萬元。那時的國棉廠一帶,是鄭州市最繁華的地方。
沒落
這些棉紡廠,一度贏利頗豐,但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沒落,國棉五廠、六廠等更被實施政策性破產。
鄭州紡織業,各單個企業正在以每月200萬元~400萬元的速度在虧損,全行業每月虧損億元以上。
到90年代以後,抑或是由於企業體制改革步伐的步步落後,曾經記錄過整個鄭州半個世紀發展歷史的國棉大廠徹底跌入了沒落的深淵。歷次改革的淘洗,沒有留下什麼,除了一聲接一聲的嘆息。讓世人能摸得著看得見的也僅是那些在風中依然屹立著的大門。往日的威嚴與繁華的力量,早已被蕩滌一清,似乎在昭示著冥冥中不可改變的搬遷之命運。
從2007年開始,鄭州的紡織業風雲漸變,在雄心勃勃準備“抱團走天下”宏大計畫的支持之下,本來尚能艱澀度日,慘澹經營的國棉大廠卻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外部市場的陣陣秋意。
從建設路或者棉紡路經過,早已沒有往日的機器喧囂。國棉是鄭州紡織業的風向標、晴雨表。幾個大廠的冷清,讓原本就蕭條的鄭州紡織業陡然變得雪上加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