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進碑文碑

鄭大進碑文碑

鄭大進碑文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在廣太鎮多年埔村南山坡鄭大進墓處,兩排石雕塑前面,各有一通大石碑,東為“欽賜祭文”碑,西為“御賜碑文”碑,兩碑各由一大石龜馱著,建有石結構碑亭。

碑高約2米,寬約l米,四周陽刻花邊圖案。碑文陰刻楷書,乾隆皇帝御賜“太子少傅原任直隸總督鄭大進碑文”,使用漢、滿兩種文字,系乾隆四十九年(1784)立。“祭文”與“碑文”行文不同,而內容相近,主要都是褒揚鄭大進的宦跡政績。

鄭大進((1709—1782年)清代人,又名鄭譽捷,號謙基,病卒後,御製墓碑,賜祭賜葬,追謚勤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大進碑文碑
  • 地點:廣東省普寧市
  • 類別:石刻,墓碑
  • 其他:文化
簡介,事跡,功績,

簡介

位於普寧市廣太鎮多年埔村南山坡,鄭大進墓兩排石雕塑前面,各有一通大石碑,東為“欽賜祭文”碑,西為“御賜碑文”碑,兩碑各由一大石龜馱著,建有石結構碑亭。
碑高約2米,寬約l米,四周陽刻花邊圖案。碑文陰刻楷書,乾隆皇帝御賜“太子少傅原任直隸總督鄭大進碑文”,使用漢、滿兩種文字,系乾隆四十九年(1784)立。
“祭文”與“碑文”行文不同,而內容相近,主要都是褒揚鄭大進的宦跡政績。

事跡

鄭大進((1709—1782年)清代人,又名鄭譽捷,號謙基,退谷。生於揭陽縣梅崗都山尾村(今屬揭東縣的玉滘鎮),少時有神童之稱。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任政期問,草除積弊,關心民生,所至頗具政績。後加授太子少傅銜。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御製墓碑,賜祭賜葬,追謚勤恪。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功績

鄭大進是清朝雍乾盛世間一位有才華、有經濟頭腦、很有改革精神的實幹家。他“凡經七省,遭遇盛明”:“旌節所至,率多建白(建議)”。在各地任上都做廠小少有利於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工作。
首先,他精於治理,敢於革新。在兩淮鹽運使任上,針對有上鹽次鹽軟之異、但卻無上鹽次鹽之不同價格這一弊端,他親自為之審辨鹽色差等,明確了安鹽、梁鹽二種價格,奏請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
在貴州布政使任上,鄭大進了解到貴州倉庫多儲米糧,又沒有一套出陳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倉中米多有霉變,陳米質差,新米又進不了倉。鄭大進奏準於青黃不接、各地缺糧之時,將歷年倉庫中的陳米,“平價借、糶”出去,然後於秋後“按一米二谷,購補還倉”。此後成為定例,倉儲多改貯谷,減少霉壞。
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楚北寶武局鑄銅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引起他的關注。寶武鑄銅的原料全靠雲南供應。按原鑄法,需以40%的高質料配以6O%的低質料進行鼓鑄。高質料越來越少,採購者有時守候經年,嚴重影響鑄鋼生產。鄭大進經番考察、核算,認為低質料每廠便宜二兩多金,若以低質料鼓鑄,去除雜質之後,其成品仍能與混合料等質,剔除出來的銅渣還可煉成黑鉛以製作子彈。於是,他極力推行純用低質料的鑄銅法。
鄭大進的治績,還表現在十分重視水利建設,每到一地,必查災情,據實上奏。任直隸總督時,見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淺,水壩又不夠高大,因而時有水患。鄭大進經多方登求士庶和水利專家的見解,了解到“壩閘不修,則水無所蓄、泄”,遂上疏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築閘座,以時啟閉”的措施,獲朝廷批准,並撥給建閘經費七萬餘金。鄭大進“相度興築”,終於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泄得宜,而且還可通舟揖,便民行來。
更為難得的是,鄭大進官階不小。身為十三省督總卻不許鄉親仗勢欺人。他的家鄉山美村與鄰鄉池厝渡村向來常因地界諸類事發生糾紛。山美村人想趁他回鄉省余時,借用他的權勢壓制地厝渡村。鄭大進當即告誡鄉親:“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累子孫乎?”鄭大進的高尚品格和這富有哲理的話感動了兩村村民,自此舊怨全消,和睦相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