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戰略

鄭和戰略,即鄭和海洋戰略,是中國進軍海洋、增強海軍力量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600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的海洋思想的重要體現。韓國《朝鮮日報》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和印度正在趁美國力量變弱的空檔,積極地謀求控制印度洋,而且中國正利用21世紀版本的“鄭和戰略”,先行一步向印度洋的“控制權”發起了挑戰。英國海軍有句留傳已久的至理名言叫做“誰能得到印度洋,誰就能控制世界”。印度洋正在成為各個強國激烈角逐的戰場,尤其是,有著“亞洲巨人”之稱的中國和印度已經圍繞著印度洋的統治權,展開了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和戰略
  • :鄭和海洋戰略
  • 性質: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 類別:重要戰略思想
簡介,主要內容,海洋主權意識,海洋憂患意識,海洋開放意識,海洋財富意識,歷史溯源,新聞焦點,

簡介

鄭和戰略,即鄭和海洋戰略,是中國進軍海洋、增強海軍力量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600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的海洋思想的重要體現。韓國《朝鮮日報》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和印度正在趁美國力量變弱的空檔,積極地謀求控制印度洋,而且中國正利用21世紀版本的“鄭和戰略”,先行一步向印度洋的“控制權”發起了挑戰。
鄭和戰略戰爭鄭和戰略戰爭

主要內容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把海洋與國家富強、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的偉人。, 從這一角度看,鄭和既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海洋戰略思想家。法國學者朗索瓦, 德勃雷在《海外華人》一書中記載了鄭和為說服明皇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時的一段話:“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話雖不多, 但字字千鈞, 把海洋與國家的富強、國家的安危聯繫在一起,鮮明地揭示了海洋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之間的密切關係, 深刻地闡述了發展海軍船隊, 控制海洋, 對國家安全和貿易的極端重要性。這是鄭和積一生航海經驗的高度概括, 是其海洋思想升華的結晶。縱觀鄭和的海洋戰略思想可概括為海洋開放意識, 海洋財富意識, 海洋主權意識和海洋憂患意識, 其核心是海權思想。
印度洋戰略解析印度洋戰略解析

海洋主權意識

當時中國作為東方頭號海上強國大約歷時30年, 這儘管主要是由於這一時期國家的富強, 但直接是依仗了當時海軍船隊的強大。正是由於鄭和帶領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寶船隊西征, 許多外交使節隨行, 宣揚中國的富強, 才有多30個國家的使節, 包括7位國王, 前來向明朝皇帝表示敬意。鄭和在幾十年的異域戰爭和外交生涯中, 看到海洋的重要戰略地位。當明皇朱高熾要解散寶船隊時, 鄭和站在國家安危的戰略高度疾呼保留寶船隊,重視南洋海權“ 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 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 可用之擴大經商, 制服異域, 使其不敢凱翩南洋也……”。鄭和那鏗鏘有力的吶喊清楚地告訴當時的統治者海軍船隊是海權的基礎, 是海洋商貿的保障, 誰擁有強大的海軍船隊, 誰就能控制海洋, 發展經商, 安民興邦喪失海軍船隊, 就會失去海洋控制權, 不但海洋經商無保障, 國家也面臨危險。

海洋憂患意識

鄭和既看到海洋在經商、擴大外交方面的作用, 更看到海洋對國家安全所構成的潛在威脅。尤其是當明政權決定解散寶船隊、停止航海活動時, 鄭和以憂心忡仲的心情, 向明皇陳述了放棄海洋將給國家安全帶來不堪想像的嚴重後果。鄭和居安思危, 告誡明皇, 也是告誡後人, 誰想躋身於世界大國之林, 誰就必須控制海洋通道。可惜的是,鄭和的吶喊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 不然中國的海洋史將會重新書寫。

海洋開放意識

主要表現在鄭和走向海洋的強烈願望, 不怕冒風險的征服意識和自強不息、不辱使命的奮鬥精神。1405-1433年, 鄭和以“ 造大船、馳騁海洋、協和萬邦、天下太平”的俠渙大國雄風和政治使命感, 作為永樂皇帝的使臣, 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寶船隊, 七下西洋, 歷時載, 遍訪了亞、非個國家和地區, 活躍在從今東南亞諸國到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沿岸, 直至非洲東海岸的廣闊海域上。“ 觀夫海洋, 洪濤接天, 巨浪如山”,“ 我之雲帆高張, 晝夜星馳, 涉彼狂瀾, 若歷通衙”, 是鄭和熱愛航海和征服海洋的英雄氣概的真實寫照。直到晚年他仍然心繫海洋, 情系航海, 關心寶船隊的命運和祖國海疆的安危。鄭和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獻給了祖國的航海事業, 在人類走向海洋的莊嚴史詩中譜寫了空前輝煌的篇章。

海洋財富意識

鄭和的海洋財富意識就是有效地開發利用海洋, 擴大經商和對外開放, 繁榮貿易, 使國家走上繁榮昌盛之路。鄭和通過幾十年的航海生涯, 認識到海洋是聯繫世界各國的交通大道, 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橋樑和紐帶。這是中華民族“ 興漁鹽之利、行舟揖之便”的傳統海洋觀的一次重大變革。通過海上貿易, 使中國展開了大規模的與海外的經濟貿易往來。鄭和把“ 擴大經商” , 實行開放貿易,作為下西洋的重要內容, 並逐步將以納貢和皇帝賞賜為主要內容的朝貢貿易轉變成持久均衡的貿易往來, 與所到國公平貿易, 互通有無, 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並獲得了巨大利潤。

歷史溯源

鄭和於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出生在雲南省的昆陽縣今昆明市晉寧縣。鄭和家姓
馬氏, 家境貧窮, 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父母給他取名馬和, 小字三保。少年鄭和很不幸, 他才十幾歲就被抓送到明朝燕王朱棣府中當了一名小太監。後來, 朱棣奪取了皇位, 稱為明成祖。在戰爭中, 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顯示了非凡的才智, 受到明成祖的賞識和提拔。明成祖賜他姓鄭名和。青年時期的鄭和, 在參與政務和領兵打仗中, 增長了才幹, 成為一個文武雙全、機敏幹練的人才。
鄭和寶船鄭和寶船
1405年, 明成祖“ 銳意通四夷” , 拒海禁, 行開放, 抱負臨御之年建樹“ 四海安寧, 萬邦來朝”的國政, 決定派人出使西洋。這是一項重要政治、經濟和外交使命。成祖最終選中了“ 才負經緯, 文通孔孟”,“ 有智略, 知兵習戰” , “ 博辯機敏”的鄭和任“ 欽差總兵太監” , 統率27000有多人的龐大船隊出使西洋。
鄭和多年的願望終成現實。
1405年冬, 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向遼闊的海洋進發。鄭和的寶船9桅12帆, 最大排水量14800達噸, 可載重7000噸。鄭和船隊的每艘船上都裝有當時最先進的羅盤導航系統。船隊劈波斬浪,不10到天就到了占城國越南南部。占城國的國王聽說明朝的使者到了, 非常高興, 親自主持了最隆重的歡迎儀式。隨後, 國王派人跟隨中國商船隊到各地進行友好訪問和貿易。離開占城國, 鄭和船隊又訪問了爪哇國蘇門答臘等國, 於1407年勝利返回祖國。緊接著, 鄭和又連續兩次遠航, 訪問了滿刺加錫蘭等國, 並在滿刺加建立了一個倉庫基地, 用於存放金錢貨物和糧食。1411年, 鄭和率領船隊從滿刺加基地出發, 向西北航行, 經過錫蘭、柯枝等國來到叫“ 西洋大國”的古里國在今印度境內。1417年, 船隊第五次航海到達阿拉伯半島的阿丹國。1421年第六次航行到達了非洲, 訪問了那裡的木骨都束今索馬里的摩加迪沙、竹苛國等地。1431年1月, 年過六旬的鄭和率領船隊開始了第七次遠航。他們遍訪“ 南海”和北印度洋沿岸地區, 到達了聖地天方麥加。1433年7月, 鄭和結束了最後一次航海, 橫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回國。1435年, 鄭和逝世, 享年64歲。
鄭和在漫長而複雜的航海實踐中, 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深化, 海洋意識不斷升華, 切身體會到海洋通道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尤其是南洋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是兵家必爭之地, 丟了南洋的控制權, 會給國家帶來重大災難。逐步由一個職業航海家成長為一個海洋戰略家。
造船工藝和航海業的大發展為鄭和完成航海大業創造了客觀條件明朝初期的國富民強, 海軍艦隊強大, 以及明成祖的海外擴展政策和知人善任, 使鄭和實現航海抱負成為可能。而鄭和自身的才華, 熱愛追求海洋的堅強信念, 征服海洋的冒險開拓獻身精神和不辱使命、憂國憂民的優秀品質, 是其成長為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和海洋戰略思想家的重要保證。海洋選擇了鄭和, 鄭和創造了航海奇蹟。

新聞焦點

1、韓媒稱中國推“鄭和戰略”與印度爭奪印度洋
“中國和印度已經圍繞印度洋的統治權展開了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國《朝鮮日報》在
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這篇題為“誰能控制印度洋? 文章在分析印度洋的重要性時稱,21世紀以來,印度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和地緣政治要地備受關注。原因是,印度洋既是能源渠道,又是海上貿易渠道。“印度洋是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的海上運輸的必經之處。每天航行在印度洋上的油輪已達100多艘,2020年有望達到150至200艘。”
鄭和鄭和
中國和印度正在向經濟大國發展,隨著兩國能源進口的日益增加,今後印度洋的重要性將更加突出。中國和印度看好的海外石油供應地區大多是重複的,因此兩國的能源競爭將不可避免。文章還援引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專欄作家羅伯特-卡普蘭的話說:“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
在評價中國控制印度洋的具體舉措時,文章以中國派軍艦索馬里海域打擊海盜為例稱,這是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第一次以軍事作戰為目的向海外派遣軍艦。雖然其間中國在近海附近同俄羅斯等國家實施聯合軍事演習,但從沒有越過太平洋的其它海域進行作戰演練。由此來判斷,中國此次向索馬里派遣軍艦的意圖在於開拓印度洋。
中國一直在秘密推進“21世紀版鄭和工程”以迅速增強海軍力量。中國增強海軍力量的首要目標是,確保能源及商品輸送通道的安全,然而其最終目的是掌握對印度洋的控制權。
2、戰略轉變 “鄭和又回來了”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稱, 中國宣布派遣海軍艦艇抵禦索馬里沿岸打擊海盜,此舉意義重大。它標誌著中國第一次參與多邊“戰鬥任務”。這讓人想起明朝的鄭和,他帶領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東非海岸。但數次航行後,中國的藍水海軍時代就終結了———紫禁城裡的保守勢力認為中國沒有理由進行海外探險。但如今,鄭和又回來了。過去20年來,中國海軍一直在緩慢地穩步發展,雖然中國還沒有航母,但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關於中國決定向索馬里投入人力和物力的原因存在很多猜測。其中之一是,六艘中國船隻曾遭受海盜襲擊。但最直截了當的說法是,印度海軍已在大張旗鼓地打擊海盜,而一直將印度視為天然競爭者的中國似乎也希望加入其中。
另據香港亞洲時報線上文章報導,中國計畫派遣海軍艦船到索馬里海域打擊日益囂張的海盜,此舉不僅會增強它在世界維和事業中的作用,而且還標誌著人民解放軍海軍從近海防禦力量向遠洋戰鬥海軍的擴張。
因此,中國媒體圍繞著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的必要性的討論有所增加,這似乎並非出於偶然。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強調規模達到230萬人的人民解放軍完全是一支以防禦為目的的部隊,其海軍的戰略也是以近海或沿海地區的防禦為導向。
3、中國推進21世紀版鄭和戰略中國先行一步向印度洋的“控制權”發起了挑戰。中國從不認為印度洋歸屬於某一個特定國家,反而更是強調過去中國曾統治過印度洋的歷史事實。中國明代太監出身的將軍鄭和(1371-1433年)在1405至1433年的28年間,共七次下海,率領數百艘艦船開拓了途徑馬六甲海峽及印度洋抵達波斯灣和非洲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從現代觀點來看,鄭和的遠征可視為掌握制海權。
中國就於去年底以剿滅索馬里海盜的名義,向印度洋派遣最新型飛彈驅逐艦“武漢號”、“海口號”、“微山湖”等三艘軍艦。
實際上,中國一直在秘密推進“21世紀版鄭和工程”。“鄭和工程”大致分為兩種。第一是,培養海軍編隊。中國政府每年在擴增15到20%的國防預算,迅速增強海軍力量。為此,中國方面計畫開始著手建造航空母艦,截止到2015年完成兩艘5萬至6萬噸級的航母建造。直至2020年,中國將建立三艘航母運用體制。航母乃是海軍編隊的必備因素。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中國計畫2020年後將再建造2艘核動力航母。核航母在不提供燃料的情況下可以長時間移動,可以認為這透露出了中國將正式進軍遠洋的計畫。
同時中國還在大力加強潛艇的戰鬥力。中國計畫年內將裝載遠程飛彈巨浪2號的最新“094型”核潛艇進行實戰安排,該飛彈的射程可達到美國西部和印度全境。射程達8000公里的巨浪2號飛彈,被評價為把中國的核戰能力提高到創新水平的戰略武器。094型潛艇長133米,最大排水量1萬噸,是以第四代核反應堆為動力的最新型潛艇。中國計畫將擁有5艘094型核潛艇。
中國的另一個戰略是加強與印度洋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了人口只有130萬的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答應支援2.6億美元以擴建路易港機場。中國之所以如此大揮橄欖枝,是為了將幾十年與印度保持密切關係的模里西斯“拉過去”。印度日報《印度快報》2月19日指出:“中國為在印度洋確保永久性海軍基地正在關注模里西斯。中國的這種動向意味著對印度的新挑戰。”
中國還為在模里西斯的北部、印度西南部的島國馬爾地夫建立海軍基地而努力。同時,中國對印度東南部的島國斯里蘭卡也援建港口。在巴基斯坦的爪德爾和孟加拉國的吉大港也援建港口。在緬甸的科科群島已有了中國海軍的監聽基地。其間中國對緬甸軍事政府給予了相當的支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