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研究員)

鄭光華(1933年11月—2005年12月9日)福建省大田人。中國著名植物種子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光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省大田市
  • 出生日期:1933.11
  • 逝世日期:2005.12.9
  • 職業:科學家
鄭光華先生生於1933年11月,福建省大田人。195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浙江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一直從事種子生理研究,曾任聯合國FAO/IBPGR世界種子庫標準化顧問委員會委員,農業部全國農作物種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及國內其它單位顧問、理事、編委等;浙江農業大學兼職教授。1990年3月晉升為研究員,1996年8月退休。
鄭光華先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支持和參加黨組織的各項活動。
在植物研究所工作的40多年中,他對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學術思想活躍,學風正派,十分重視科研工作的科學性、嚴謹性和系統性,充分表現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認真工作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鄭光華先生在浙江大學學習階段,就對作為植物生活史中極為重要階段的種子所具有的“隱蔽生命”及其對嚴峻逆境脅迫的頑強適應能力產生深深的思索,由此對種子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種子為題材的畢業實習論文就是其數十年從事種子科研生涯漫長道路上的第一步。
大學畢業後鄭光華先生來到北京香山之麓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工作,從此,探索種子生命的奧秘,把握種子並使其為人類造福就成為鄭光華先生堅持不懈的奮鬥目標。在早期階段,主要是結合植物園建園和植物引種栽培及種質保存的實際需要,首先著手種子貯藏、控制生命力,克服種子休眠、促進萌發及生活力的快速測定等方面的試驗研究。研究成果除直接為建園所利用外,還為首都的綠化和園林建設提供科學資料、轉化為生產力,如結縷草、羊鬍子草種子發芽和七葉樹種子貯藏技術等為園林生產所套用。在種子喪失生命力的機制和種子休眠機理等理論上也有所創新;與此同時,還開展了油瓜種子的性別鑑定和種子類似赤黴素物質提取和生物鑑定的研究,並獲得了很有價值的資料,這在當時應屬於國內獨到之處。70年代中期,當時植物園正全力以赴為解決中國石油井壓液膠、提高產油量,而從國外引種瓜爾豆的工作。鑒於在北京初試引種的失敗乃歸咎早播爛種缺苗的問題,鄭光華先生通過系列研究,終於解決了早播難關,並由此而引伸到各種豆類種子萌發早期對水勢、低溫敏感性的系統研究,又進一步擴大到更多的農作物和經濟植物種子上,從而為國內首先開闢了種子吸脹冷害和滲透調控的新領域,並於80年代結合國家三江平原攻關項目,承擔主持“大豆抗寒早播豐產研究”課題。在持續十多年的大量研究與實踐基礎上,提出了種子萌發初始階段的“雙修補”新理論,並確立了新的“滲控”系統,將創新技術套用於農林園藝生產上。到80年代末,面臨著世界範圍內急迫著手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嚴峻挑戰,鄭光華先生開始轉而投入了為保護中國植物種質資源,結合國情建造經濟實用的節能型種子基因庫方向,隨即與聯合國FAO/IBPGR簽訂契約項目,開展超乾貯藏保存種子種質的系列研究。十多年來在FAO/IBPGR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連續大力資助下,在種子超乾貯藏技術和理論上都有了系列進展與突破,在Nature上撰文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重視。
鄭光華先生在《Nature》、《中國科學》、《科學通報》、《Seed Science & Technology》、《Seed Science Research》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共160多篇,撰寫種子學專著5部,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其中有不少的成果已相繼直接或間接轉化為生產力,有些論點與見解、技術與方法已被收入高校專業教材之中,對推動中國種子學科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鄭光華先生為人耿直,生活簡樸,廉潔奉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深受同志們的尊敬和愛戴。
鄭光華先生十分熱愛植物學研究事業,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念念不忘種子生理研究。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國植物生理學和種子生物學事業的重大損失,也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師長、好朋友和好同志,我們將永遠懷念他。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以鄭光華先生為榜樣,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為促進中國種子生理學事業的發展而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