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2012年6月—2015年1月,
華中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後。
2006年7月—2012年2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語系,文學博士學位。
2001年9月—2004年6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文學碩士學位。
1997年9月—2001年6月,
華中師範大學外語系,英語學士學位。
職業經歷
2016年1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雲山青年學者”。
2014年5月— 2015年12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講師,“雲山青年學者”。
2012年6月—2015年1月,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2009年8月—2010年11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兼職講師。
2007年8月—2009年6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輔導教師。
2004年9月—2006年7月,廣州大學外語學院講師。
社會服務
2018年-2019年《外國文學研究》英文編輯
2014年—Forum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EBSCO收錄期刊)助理編輯
2012年—2014年ESPIANS編輯
2018年- 廣東省外國文學學會監事
2017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戲劇社總指導,戲劇大賽指導老師
科研項目
項目主持人:“布萊希特戲劇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二等獎,2013年—2014年。
主要參與者:中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翻譯項目“20世紀美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經典系列”
參與編輯:Drama and the Postmodern, New York:Cambria Press, 2008.
發表論文
1.“倫理、情感和歷史的關係:論《天使在美國》中的非自然敘事”.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1 (2017): 64-73.
2.“Language and Consciousness: Brecht’s Language Strategy and Confucius ‘Rectification of Names’”.The German Quarterly86.1 (2013): 72-89.
3."Towards an Ethical Subject: Mourning and Memory in John Banville'sThe Sea".The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2016).
4.“Usury and Ethical Anxiety inTimon of Athens.”Forum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7.1 (2015): 119-129.
5.“The Appropriation of Daoist and Marxist Concepts of Dialectics in Brecht’s Theatre”.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5.2 (2013): 384-400.
6.“Positioning Brecht’s China in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EPSIANS3 (2013):35-56.
7.“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in Brecht’s Thinking of the HumanSubject”.Nantah Journal of Language andCulture7.2 (2012): 79-112.
8. “Brecht’s Good Person and Traditional Humanistic Chinese Philosophy”.The Brecht Yearbook36 (2011): 115-134.
9.《從〈雅典的泰門〉看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倫理焦慮》,載於《外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收錄)。
10.《從〈高加索灰闌記〉看布萊希特晚期倫理觀》,載於《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6期。
11.《從〈高加索灰闌記〉看布萊希特式的社會主義想像》,載於《外國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
12.《班維爾〈海〉中倫理身份的流動性和矛盾性》,載於《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13.《從〈羅密歐與朱麗葉〉看後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情感再現》,載於《當代電影》2018年第1期。
14.《建構新加坡華文戲劇史:對象、困境與方法》,《華中學術》2018年第4期。
15.《“適者生存”的道德悖論與倫理選擇:論傑克·倫敦的拳擊小說》,載於《當代外語研究》2014年第11期
16.《差異和同一:〈四川好人〉當代改編劇中的城市空間》,《當代文壇》(已錄用)。
17.《從文學到電影:韋斯·安德森的電影詩學》,《當代電影》(已錄用)。
18.《評黃承元:<中國的莎士比亞>》,《中華學術》2018年總第40輯。
譯著
1.2015年,《高行健和跨文化華語劇場》(英譯中,合譯,柯思仁著),香港:明報出版集團。
2.2013年,《激進的藝術:媒體時代的詩歌創作》(英譯中,合譯,Majorie Perloff著),中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翻譯項目“20世紀美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經典系列”。
3.2013年,《撒旦之死》(英譯中,合譯,Andrew Delbanco著),中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翻譯項目“20世紀美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經典系列”。
獲得獎項
2018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科研二等獎
2018年,第一屆廣東省大學生戲劇交流賽“金獎劇目”指導老師
2007年,論文《語用學在戲劇研究中的套用》獲得PALA(國際詩學和語言學協會)年會資助獎。
國際會議
大會主題發言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第四屆文學倫理學國際研討會,主題發言:“從《雅典的泰門》看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倫理焦慮”
大會報告
2015年,上海師範大學主辦的“環境人文學國際研討會”,小組報告“Mourning and Memory in John Banville'sThe Sea”(“班維爾〈海〉中倫理身份的流動性和矛盾性”)
2013年,寧波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文學倫理學國際研討會,小組報告“Positioning Brecht’s China in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西方思想傳統下布萊希特的中國”)
2012年,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的“英美文學國際研討會”,小組報告“Why does Literary Studies Need Linguistics: A Example in W. H. Auden’s Musee des Beaux Arts”(“以美詩<美術館>為例探討文學教學中的語言變異”)。
2010年,美國夏威夷大學主辦的第十三屆布萊希特國際協會研討會“Brecht in/and China”(“布萊希特和亞洲”),小組報告“Brecht’sGood Personand Traditional Humanistic Chinese Philosophy”(“<四川好人>和中國傳統人文哲學”)。
2007年,日本關西大學主辦的PALA(國際詩學和語言學協會)年會,小組報告“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in Theatre Studies”(“語用學在戲劇研究中的套用”)。
2006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主辦的國際文學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studies conference on Irresponsibility”,小組報告“Responsibility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atre Theory and Practice”(“戲劇理論和實踐中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