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仁泰墓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馬裕寨村西南
- 所處時代:唐朝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1-0170-2-00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墓葬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信息,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2年,為配合農田水利建設,陝西省博物館和禮泉縣文教局組成唐墓發掘組,對鄭仁泰墓進行考古發掘。
墓葬格局
鄭仁泰墓在地面上有高約11、直徑約19米的封土堆。封土南側地面上有石虎、石羊各三個。墓的地下結構是由斜坡墓道、天井、過洞、甬道、墓室等部分組成。墓的方向為南偏東18度。全墓南北長53米。共有小龕五對,龕深1.8、寬1.36、高1.4米。墓道口長17、寬2.5、北深5.2米,墓道口距現地面深約0.3米。墓道口兩側壁畫保存較好,內容有車(殘)、馬、駱駝、侍女、文武男侍,其中以男武侍較多。在第五個過洞西壁上有站立女侍1人,其他部分壁畫,有的全部剝落,有的模糊不清。墓室西側已倒塌。清理後,在槨座上發現幾塊人骨頭,葬式不明。
文物遺存
鄭仁泰墓曾遭多次盜掘,墓室和甬道等處文物全被推倒和破壞但是,一、二天井下的四個小龕和第三天井下的西小龕未被擾動,龕內器物基本完整,並且排列整齊,顏色鮮艷。此次清理共發現532件隨葬品。
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鄭仁泰,本名鄭廣,唐朝名將,平州刺史鄭德通之子。十六歲時參加晉陽起兵,投靠秦王李世民。武德年間,奉命鎮守長春宮,參與消滅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的統一戰爭。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授游擊將軍、歸政府統軍。貞觀年間,遷左衛翊一府中郎將,宿衛宮城安全,外放忠武將軍、勝州道行軍副總管,防備突厥。參與攻打高句麗,授上柱國、左屯衛大將軍、同安郡公。永徽四年(653年),授銀青光祿大夫、靈鹽二州都督,駐守西部邊疆。顯慶二年(657年),入為右武衛大將軍。帶領薛仁貴討平鐵勒九部,抵禦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授涼州都督,接應吐谷渾慕容諾曷缽,防備吐蕃。龍朔三年,去世,時年六十三,追贈代州都督,諡號為襄,陪葬於昭陵。
研究價值
值得重視的是在東1龕內出土的四個載重駱駝,從兩個駱駝鞍架上各馱有四卷絲綢來分析,各駝所馱的大花袋內可能都是絲綢,這在鄭仁泰墓內是一個重要發現。鄭仁泰曾出任都督涼甘肅伊瓜沙六州諸軍事、涼州刺史,唐時上述六州相當於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安西、敦煌及新疆哈密等地,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這條絲路從長安開始,經過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跨越過帕米爾高原,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從西漢至唐近千年間一直都在暢通。有些外國人曾把中國稱為絲國。所以,這批馱有絲綢的彩繪釉陶駱駝的發現,不但反映了唐時的中外商業往來情況,而且證明了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人民之間很早就有了經濟、文化上的交往。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鄭仁泰墓在內的昭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信息
鄭仁泰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馬裕寨村西南。
馬裕寨村
交通信息
駕車自禮泉縣人民政府出發,途經G108、關中環線到達馬裕寨村,步行前往鄭仁泰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