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福,字來慶,生於清鹹豐年間,是馬安鎮新江一村(舊稱新江百丈村)人。小時隨父母遷居竹器之鄉新橋圩。新橋的竹器編織久負盛名。竹器編織是新橋圩及其附近各村鄉的傳統工藝,大多數居民不論男女老少都擅長竹器編織。鄧福在這樣的氛圍中學會了竹織手藝,他將自己編織的竹斗(用竹篾編成的盛東西的器物)在圩場設檔擺賣謀生。清鹹豐年間,江門是比較發達的海外通商口岸。當時,江門商人常到新橋圩收購竹織品運銷海外。有一日,江門恆興山貨店老闆葉星光看到鄧福的產品,造工精緻,甚為讚賞。便向鄧福購買了一批竹斗回江門,外商見到這批竹斗讚不絕口踴躍購買。之後,葉老闆經常到新橋收購鄧福的竹斗,一批批運銷海外,但仍無法滿足需要。後來,葉老闆索性邀請鄧福到江門共同辦一間專門製作竹斗的工場,收一批學徒,鄧福當師傅,大量生產竹斗供出口,葉老闆獲厚利。
洋籃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編織洋籃是新橋地域一項較大宗的家庭副業,有130多年歷史,其創始人是新江百丈的鄧福。鄧福,字來慶,生於清鹹豐年間,是馬安鎮新江一村(舊稱新江百丈村)人。小時隨父母遷居竹器之鄉新橋圩。新橋的竹器編織久負盛名。竹器編織是新橋圩及其附近各村鄉的傳統工藝,大多數居民不論男女老少都擅長竹器編織。鄧福在這樣的氛圍中學會了竹織手藝,他將自己編織的竹斗(用竹篾編成的盛東西的器物)在圩場設檔擺賣謀生。
清鹹豐年間,江門是比較發達的海外通商口岸。當時,江門商人常到新橋圩收購竹織品運銷海外。有一日,江門恆興山貨店老闆葉星光看到鄧福的產品,造工精緻,甚為讚賞。便向鄧福購買了一批竹斗回江門,外商見到這批竹斗讚不絕口踴躍購買。之後,葉老闆經常到新橋收購鄧福的竹斗,一批批運銷海外,但仍無法滿足需要。後來,葉老闆索性邀請鄧福到江門共同辦一間專門製作竹斗的工場,收一批學徒,鄧福當師傅,大量生產竹斗供出口,葉老闆獲厚利。
一次鄧福回家返江門時,用竹“坎籮”載東西,外商見了“坎籮”讚嘆不已,愛不釋手。但認為美中不足的是有一個高高的“耳”(用來手挽的),如果裝箱外運,占空間太多。鄧福不愧是個竹器的編織能手,他心領神會,於是便按外商意圖,設計製成一種無“耳”的“坎籮”,並以大套小,五隻一套,名為“五頭盒籃子”。製作精巧,利於裝箱,外商大為讚賞。後來,鄧福在形狀、款式上又加以改進,有圓的、方的、橢圓的、六角的、八角的、通花的、間花的,品種繁多。有的品種還塗上鮮艷的顏色,使其更美觀,加之手藝精良,大受外商歡迎。因為它是遠銷海外,專供出洋的,故統稱“洋籃”。新橋洋籃因此而出名。
鄧福一生編織竹器,手藝精湛,為竹器編織業作出了貢獻。其竹織品使江門商人獲利頗豐,因此,江門竹器商家尊鄧福為先師祀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