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祖頡

鄧祖頡(1919.3~1995.9),名壽康,字碩臣,號有強,晚號銅嶺山人,齋名萱北堂、象塔山房,廣東東莞莞城榜眼坊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祖頡
  • 別名:壽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東莞莞城榜眼坊人
  • :壽康
  • :碩臣
  • :有強
簡介,鄧祖頡先生年表,

簡介

原東莞市書法家協會顧問
幼承庭訓,隨侍伯父鄧爾雅左右習書法篆刻、治國小。日寇躪邑期間,避兵香港,寄居伯父鄧爾雅家。考入西南聯大,借讀於嶺南大學。後回莞城任教師。1952年8月始,歷劫二十餘年,歲月顛倒,世途坎坷,生活極其困頓潦倒。晚年貧居陋巷,淡泊名利,以傳授書印之學為樂。生前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東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東莞(縣)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東莞市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東莞分校輔導教師。鄧祖頡先生書法篆刻皆精。書法功力深厚、法度謹嚴,擅四體,而篆書尤為享譽。其篆取法甲骨、鼎彝金石,學鄧石如、鄧爾雅,融會貫通,師法自然而別出新意,饒有金石味與書卷氣;隸崇漢碑,莊嚴典雅;真書喜作“孩童體”,樸拙清勁,天真雋永。篆刻上宗秦漢,近法完白、黟山、鄧爾雅,參以魏晉六朝碑刻篆額法,精研布白,方圓並用,深得“布白幾何入三昧”之真諦;薄刃沖刀,力能扛鼎,挺拔典雅,有“沖刀旁午敵千兵”之勢。先生亦精易理堪輿之學,晚年曾將數十年心得整理成書,惜散佚。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篆刻大展、大賽,多次獲獎,發表於各類報刊,被國內外美術館等收藏。2009年《鄧祖頡書法篆刻集》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收錄了東莞書法家鄧祖頡的書法篆刻代表作品,展示了鄧祖頡先生在書法、篆刻方面的成就。2011年由東莞市書法家協會舉辦紀念鄧祖頡誕辰93周年鄧祖頡書法遺作展。輯有《鄧爾雅年譜》等傳世。

鄧祖頡先生年表

王展南李耀權敬撰
一九一九年己未一歲
三月生於東莞縣莞城榜眼坊,名壽康,字碩臣,號有強。乃家中獨子。父桂霖,原名賀冬,字月華,邑監生;母為教師。家有薄田七畝半出租。
溥霖(爾雅,乳名賀春,乃鄧蓉鏡四子)、桂霖(名賀冬,生父名增壽)分別入嗣於良照(明鏡)、良覺兄弟,關係至密。桂霖早逝,溥霖(爾雅)對祖頡生活多加照顧,視同己出。
隨侍伯父鄧爾雅左右,治國小,習書法篆刻。伯父見其學業精進,賜字“祖頡”,以示勉勵,遂以字行。堂兄祖榮(字功臣,號無極、嘯庵,晚號傎三。鄧蓉鏡三子湛霖之次子,書法、篆刻、詩詞皆精)晚年所著詩詞手稿中有詩《憶先叔》云:“文章紹述誦芬堂,九代書承不滅香。善誘更教甥侄輩,要研文字發新光。”注曰:“先祖蓮裳公著有誦芬堂詩文集。先叔諱爾雅,從之學者外甥容庚、侄祖頡。容庚今已成名家,蓋均得諸先叔所教;祖頡工篆隸、刻石,隱居鮮知者。”
一九二六年丙寅八歲
入學。
一九二七年丁卯九歲
因患重病停學。後從莞邑城南名儒游秀翹(以教學嚴厲而聞名)讀書。
一九二九年己巳十一歲
八月,爾雅徙港定居綠綺園,將一九二五年前所作詩詞日記及文字考據手稿交祖頡保存。後日寇躪邑,均告散佚。
一九三零年庚午十二歲
入群益國小二年級,畢業後在建東國小讀升中班,翌年考入東莞中學。
一九三五年乙亥十七歲
因乃家中獨子,母命不允遠遊求學。十二月初二日成婚,伯父爾雅主持婚禮。娶妻楊氏玉瓊,邑儒楊鑒輝之女。楊鑒輝先生以教書為業,曾就教於南洋。
一九三八年戊寅二十歲
十一月,日寇躪邑,莞城淪陷,避兵香港,寄居伯父鄧爾雅家。以華僑免費生資格考入中華中學讀高中。
一九三九年己卯二十一歲
元旦,伯父爾雅篆書“歲次己卯、龍起蟬焉”作春帖聯語,囑祖頡以白花菜粘帖門上,並令於年底脫出收藏保存。爾雅隨之作詩《己卯元旦》:“親書春帖語嘉羊,雅壽年年祝未央。龍起蟬焉仍慣習,玉為剛卯莫能當。祭詩必使魔毋祟,坐獲新添匢在囊。一事須先謝真宰,杖疏萱草實都房”。
一九四零年庚辰二十二歲
患腳氣病,潛居家中研習書法、篆刻、文字與易經堪輿諸學,並自習各學科知識。後西南聯大在港招生,遂報考,被錄取。因故未能北上學習,借讀於嶺南大學。
一九四一年辛巳二十三歲
在姻親李慧周處當兼職教師。逾半年,香港淪陷,回莞。爾雅伯父將游桂數年所作之桂林山水畫冊二十頁交祖頡保存。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先後在羅村、竹溪橋頭村、望溪杜屋村、鰲峙塘及莞城私立翰香學校任教師。
一九四五年乙酉二十七歲
抗日戰爭結束,刻“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印。為盧彭鏗(時任東莞中學校長)、張士怡(歷任東莞中學校務委員會主任,校長)、袁洪銘(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盧翊(東莞明倫堂董事會董事、教育組組長)、馮中陵(曾任東莞縣立醫院院長)等治印。
一九四六年丙戌二十八歲
在翰香學校教書,薪資低微。八月,堂兄介紹其前往同宗堂叔鄧嶺達在莞城籌辦之“青年學校”(一九四七年更名“中正國小”)任教師,至一九四九年。期間擔任學校教務主任。加入“三青團”,任東莞分團幹事,負責宣傳工作。期間常往來港、莞之間。
為鄧寄芳(一九二一年民選東莞縣長、南社詩人,時任東官詩社社長)、何惠民(德國人,時任東莞紅樓醫院院長)和楊丙堯、李汛萍(書畫家)等治印。
一九四七年丁亥二十九歲
為羅瑤(抗戰前曾任東莞中學校長,一九四八年任東莞縣長)等治印。
一九四九年己丑三十一歲
七月赴港,攜鄧爾雅所鈐印譜五十本返莞。
一九五零年庚寅三十二歲
在同沙鄉國小任教師。
一九五一年辛卯三十三歲
二月,受派在石碣村石腰中心學校任教師並擔任教導主任一職。
一九五二年八月始,因歷史原因,歷劫二十餘年,歲月顛倒,世途坎坷,生活極其困頓潦倒。期間舊藏之金石書畫、詩文著述、圖書典籍盡皆佚失。
七十年代後期,與張勛(字勁公,東莞太平人。曾任莞城鎮中心國小教導處主任,文革期間被錯劃為“右派”)等人患難與共,私下共研書藝,互通翰墨,以作精神之寄託。先生常為勁公治印,並手制木印盒題曰“印紐累”相贈。
一九七八年戊午六十歲
篆書屈原《橘頌》兩本。(筆者問學期間曾借回影印臨習,師故後原跡佚失。)
一九七九年己未六十一歲
縣文化館在萬江大汾村召開東莞書法現場會議,之後始再參與社會活動。隨後成立縣書法小組,任副組長。
一九八零年庚申六十二歲
書法作品參加全省展覽。
一九八一年辛酉六十三歲
參加東莞縣第二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六月,堂兄祖榮(傎三)贈詩:“誰能繼往與開來,文字重燃劫後灰。大雅相承推小雅,錦田人物鄧家才。”詩後云:“精通國小,窮源字流,博古今,工鐫石,合篆隸草楷並鐘王歐鄧(承修)書法而成一家,唯先叔爾雅耳。得所教,譽名舉世者大有人在。雖懷才遇否,情或懸殊。然終不能掩其才也。長兄大庵,詩字均學先父,金石篆刻學先叔。鄉居深處,尚獲知者。若祖頡從弟,造詣之深,更為港莞文人所心佩。予年逾八十,視力只見一線,手時抽搐,寫字艱辛。以後恐無執筆可能,亟書此貽之留作紀念。數百年間,鄧家九代書香繼見雅叔,至祖頡弟為十一代,企予望之更有來者。祖頡從弟勉焉!”
一九八二年壬戊六十四歲
東莞縣書法協會成立,被選為副會長。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廣東分會。其書法篆刻得表兄容庚教授讚許,時省城篆刻家黃文寬、書畫家黃金海等對先生之造詣亦深表敬佩。堂兄傎三再贈詩一首:“金石篆刻臣能為,壽之刀法與天齊。此時倉頡應真笑,文字源流有所歸。”
是年始鬻印於可園綠綺樓,常與楊丙堯、王國忠、張林等莞邑書畫家往還。邑中書法篆刻愛好者多來問學,每樂於傳授而不圖回報。時常來問學弟子有莞城王展南、何銳志,萬江梁天尺(炳強)等。
一九八四年甲子六十六歲
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主辦之全國老人書畫展在莞舉辦,先生作詩一首書篆書條幅參展:“大堤柳眼共垂青,遠道人來書畫城。相顧老翁應一笑,揮毫同席話生平。”展覽現場即席集句口占一首並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白頭多壯志,書畫養頤年” 。
加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
一九八五年乙丑六十七歲
參加東莞縣第三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東莞撤縣設市,市書法協會換屆,受聘為顧問,參與協會日常事務。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東莞分校成立,受聘為書法、篆刻教師。
市書協領導羅陽(時任東莞中學校長)、鄭潤銓(市計委幹部)和市文化局領導岑詒立等對先生之造詣均甚為心佩。省港之文人、書畫家亦常來求先生治印。
十二月,編寫之《鄧爾雅年譜》發表於《東莞文史》第七期。
一九八六年丙寅六十八歲
為東莞政協文史組編寫之《東莞文史》書篆題封面,刊於第八期與第十五期等。
一九八七年丁卯六十九歲
東莞市舉辦首屆書法篆刻大賽,參與大賽組織和評審工作。同時出版《東莞書法作品選》,選錄其書法作品四幅、篆刻作品八方。前言中評曰:“篆刻方面,鄧祖頡尚承爾雅一脈遺風” 。
一九八九年己巳七十一歲
東莞市書法協會會址遷至人民公園紅棉山莊。撰書《紅棉山莊紀略》。於紅棉閣鬻印與傳授書印之學,開設青少年書法培訓班,學習者有張志峰、鄧曉正等學生。
中秋,時值建國四十周年,先生有感於時勢之清明,欣賦詩一首:“建國而今四十秋,紅棉依舊勁枝梢,文章代表心聲語,盛世詞詩震九州。” 並書篆展於紅棉閣。
一九九零年庚午七十二歲
秋冬之際始,弟子李耀權、袁金銳常到紅棉閣求學書印之藝。先生於課餘憶述青年時代之往事有二:其一,就讀於嶺南大學期間,文字學請益於唐蘭先生;其二,四十年代其作品在省城展,胡適先生曾贈詩一首,並公開發表。(編者按:上述二事,記之待考。)弟子嘗問及先生之篆書,答曰:“爾雅伯父篆取籀文之三分而小篆七分;予書三分小篆而七分籀文也。”
一九九二年壬申七十四歲
五月,東莞市第二屆書法大賽舉行,參與組織和評審工作。
一九九四年甲戌七十六歲
春,東莞市第三屆書法大賽舉行,書賀品一幅參展。
一九九五年乙亥
九月,病逝於家中,享年七十七歲。
二零零八年,篆刻作品編入《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東莞市書法精品集》。
2009年《鄧祖頡書法篆刻集》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1年由東莞市書法家協會舉辦紀念鄧祖頡誕辰93周年鄧祖頡書法遺作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