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楚白

鄧楚白

鄧楚白,男,漢族,1916年8月13日出生,原名鄧錫珩,曾用名鄧家愷,廣東省南海縣官窯鄉大杭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肄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楚白
  • 別名:鄧錫珩,鄧家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南海縣官窯鄉大杭村
人物生平,逝世,

人物生平

1936年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東京支部領導的東京“文化座談會”組織,從事革命工作。1937年8月回國。1938年初在廣西南寧健中中學任教師。1938年5月在南寧因進行抗日救亡活動被捕。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起,任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政工隊隊長,中共廣東省翁源縣臨時工委會宣傳部部長,中共翁源縣黨的特別支部書記,1939年8月任中共廣東省翁源縣委第一任書記,1942年任粵北北江前線特別區委員會副特派員。1942年底到白色恐怖區的廣西隱蔽,在《柳州日報》當了半年編輯部主任。後轉到桂林德智中學任國文老師。1944年6月通過蔣管區到達東江抗日根據地,從事敵後游擊抗戰。1945年2月任廣東東江縱隊西北支隊政治委員。抗戰勝利後,1945年底被派往馬來亞、香港開展地下工作,開闢文化戰線,在香港負責中共廣東黨在香港的宣傳工作,在其他同志協助下,組織籌建了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前身——新華南通訊社,任總編輯,負責對每天從延安發來的電訊稿進行編輯整理,提供給香港各大報,將解放區的聲音傳播到香港地區。不久,到復刊的香港《華商報》任社務委員,並擔任香港新聞學院講師,籌辦新民主出版社,兼任經理。1946年春派往南洋,負責對黨中央指定的兩個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黨內職務是華僑特別支部宣傳部長,中共旅馬特別支部宣傳部部長。1947年夏向組織要求調回國內工作。1948年2月任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北江支隊政治委員兼中共廣東區滃江地方委員會書記。1948年12月至1949年7月任粵贛湘邊區滃江地方委員會書記。1949年11月任廣東軍區江防部隊政治部主任(駐軍十五兵團副司令員洪學智兼任江防部隊司令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參加了開闢廣東北江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戰鬥和廣東戰役、萬山群島戰役。1950年12月至1953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5月至1956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部長,被選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青年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56年7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四航空學校政治委員(校址在四川閬中)。“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75年11月至1978年8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旅順基地政治委員。1978年8月至1982年8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主任,1978年9月至1981年5月任海軍委員會常務委員。1982年1月至1983年8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副政治委員。1988年離職休養,享受正兵團職待遇。

逝世

海軍東海艦隊原副政治委員鄧楚白同志(正兵團職),因病醫治無效,於 2006年11月11日12時25分因病在廣州軍區總醫院逝世,享年91歲。
2006年11月16日,他與妻子的骨灰一起撒在珠江口外的零丁洋——那曾是他指揮人民海軍打響第一戰的地方。
臨終前,他特別留下喪事遺囑:一、不發公告;二、不開追悼會;三、不搞遺體告別;四、遺體火化後和梁傑(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到零丁洋。這樣的遺囑讓親人和同事頗感為難,2006年11月15日10點30分,他的告別儀式在廣州殯儀館簡單地舉行,由於他的“三不”,很多親朋同事都不知他離去的訊息,偌大的白雲廳就只有數十位海軍人員,顯得淒清而空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