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廟石造像》保留著一座全國罕見的武當廟,裡面保存有一組精美的石刻像,是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東阿縣姜樓鎮鄧廟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古老村落,民風淳厚,文物眾多。村內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武當廟,廟內供奉著武當、三皇、伏羲、神農、名醫等一組宋元以來的石造像。該組石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其中尤以武當神石造像為最,域內少見,彌足珍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廟石造像
- 地理位置:聊城市
造像風格,藝術賞析,多元文化,相關知識,
造像風格
現存的武當廟面積不大,為庭院式建築,占地約600平方米,由山門、三皇殿和武當殿組成。8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了這座廟,據當時的老人回憶,過去該村曾有兩個相鄰的廟,三皇廟和武當廟。後來,逐漸破落,合成一個廟。1947年,廟內大多數石碑被拉走,用於修整黃河堤壩。當地村民偷偷將神像埋入地下使其保存至今。關於武當廟的建築時代,地方文獻沒有記載,現存的建築應為清末民初重建,但內部碩大的覆蓮式柱礎、粗誑的大木作梁架建築應為宋元時期遺風。石刻專家經過對造像形象、服飾等研究,認為石刻年代應當是宋元時期,具有很高藝術價值。進入古老的山門,便是三皇殿,裡面有伏羲、神農、軒轅黃帝坐像。在我國古代,三皇廟又稱藥王廟。我國民間最早、最普遍祀奉的醫神為伏羲、神農、黃帝三位古代傳說中的聖王,之所以把他們祀為萬世醫藥之祖,是因為相傳伏羲為中國之第一皇帝,教人民熟食;神農嘗試百草,而知藥性;黃帝曾召集臣下,完成神農之要性研究,並著《黃帝內經》。三皇被尊為醫神,是從元朝才逐漸興起的信仰。《續文獻通考》記載“(元)成宗貞元初,命郡國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以醫師主之。”黃縣《三皇廟記》“曰:醫有學,學有廟,廟以祀三皇,肇自皇天,前此未有也。”三皇神醫,自元朝以來,被歷代皇帝列為國家祀典。
藝術賞析
鄧廟三皇殿內塑像非常生動,都是由青石採取圓雕技法刻成,歷經歲月磨蝕,造像光滑發亮,更顯得質樸厚重。天皇伏羲坐正中,通高1.85米,寬0.98米,濃眉長髯,環目閉口,樹葉為衣,手托八卦,赤膊跣足,雖是原始部落首領形象,但神情聰慧凝重,儼然是“開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地皇神農也為坐像,通高1.80米,寬0.87米,頭頂兩犢角,環目垂須,身披披肩,腰系衣袍,赤足,筋骨健壯, 手持菽栗,作播五穀姿勢,威嚴莊重;人皇軒轅黃帝手捧圭板坐像,通高1.80米,寬0.97米,頭挽雙髻,身著袍衣,腳穿蹬雲履,兩目凝神靜觀,表情和藹,顯得溫潤高雅,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除了三皇之外,還有四個醫官,生動逼真,形態各異。
武當殿內供奉著武當神,武當也稱吾黨,當地老百姓稱為武當爺,據說是開天闢地的大神,三月六日為武當爺的生日,這天周圍四面八方的善南信女前往廟裡來燒香,祈求消災賜福。關於武當神,遍查書籍、文獻均沒有記載。有學者考查說可能從《封神演義》中吾黨得名。該書47回有“混沌從來不紀年,各將妙道輔真全;當時未有星河斗,先有吾黨後有天。”
武當為高浮雕盤腿坐像,背部為淺浮雕雲紋背光,總高1.92米,寬0.94米,免冠赤足,烏髮童顏,頭有兩髻,身穿袍衣,有六隻手,一手持念珠,兩手持書本,三手持太極八卦圖,為標準的三教合一形象,道家的玄妙,佛家的深邃,儒家的厚重都得到充分體現。在武當殿內還供奉著王靈官等陪臣。
多元文化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很多地方有三教堂,將老子、孔子、釋迦牟尼的像供奉在一室之內,像武當神這樣融三教於一身的神在全國極少見的,這可能與元代社會背景有關。元代崇尚道教,但也不排斥儒釋,呈現了三教合流的現象。元代全真教主王重陽在山東等地曾組織“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內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為成熟。這種現象也在當時上層建築中各個領域內泛現,如“三教聖人”在元代戲劇及其它著作中就突然出現了。而古代普通民眾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並收的,儒、道、佛諸家的內容都早已司空見慣,把這些他們最熟悉的東西調和起來,推陳出新,因此出現了三教合一的民間神——武當神。但這座神可能過於平民化,不被各正教、官方所採納,因此文獻沒有記載,只能在民間傳播。
鄧廟石刻造像雕刻精美,線條流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可謂匠心獨運,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相關知識
武當廟(當地俗有“先有武黨,後有玉皇”之 說,又稱三皇殿,亦叫醫王廟(或藥王廟)武當廟內供奉似為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當地稱之為武當神)。據《明史·方技》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戢。寒暑惟一袖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日不食。書經目不忘,游 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 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 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塑像為盤腿坐像,無冠,烏髮童顏,細問大眼,面部豐腴,身穿袍衣,六隻手各持念珠,折本、太極圖等物,赤足,項後雕刻雲紋圖案。總高192公分,寬94公分。武當廟門左塑一護法天神王靈官像。 王靈官者,據《民 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附錄五》載:“王靈官為玉皇宮之守衛。此位道教神靈,原為天廷二十六天將之一,初無顯赫之個性,但至明初則名聲卓卓,為人們所知。依道家之說,靈 官為火府天將,有特殊勇力,保衛百姓,為道觀之鬥神。”該塑像為一坐像,頭帶寶盔,環目露齒,滿面鬍鬚,身穿甲冑, 外披袍衣,雙手扶膝,腳穿虎頭戰靴,總高64公分,寬38公分。
三皇殿內供奉著三皇、二藥王及十大名醫。三皇者為伏羲、神農、黃帝,當地俗稱天皇、地皇、人皇。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九載:“伏羲嘗草治旺以治民疾,厥像蛇身麟首,渠眉達掖,太目珠衡,駿毫翁髯,龍唇龜齒,葉掩體,手執圖文八卦。神農磨蜃鞭發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四百,藥正三百六十有五,著《本草》,過數乃亂,厥像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藥草。黃帝咨於歧,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厥像附函挺朵,修髯花瘤,充冕服。左次孫思逸,曾醫龍子,出《千金方》於龍藏者。右次韋慈藏,左將一刃,右蹲黑犬,人稱藥王也。側十名醫,三日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于意、張仲景,魏之華倫,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蓋儒道服不一矣。
目前三皇殿內現有三皇,二藥工,四名醫九尊塑像,另六名醫者下落不明。9尊塑像雕刻精緻,栩栩如生,若記載所述。唯藥王韋慈藏身旁無有黑犬,不知何故。(或藥王為另一物,亦未嘗無此可能,存疑). 為什麼鄧廟村還有這么一組精緻的石刻造像得以保存 下來呢?據了解,四十多年前,鄧廟村共有29尊石刻造像和泥胎塑像。有明萬曆年間、崇偵二年,清康熙年間、同治十七年及1915年重修武當廟碑五幢。還有鑄有萬曆年重修字樣的大鐵鐘。房屋建築有武當廟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
這29尊石刻造像和泥塑分別供奉在兩座大殿中。前殿即三皇殿,供有三皇、二藥王、十名醫等共有20尊,後殿即武當廟,曾供有武當神、堯、舜、禹、湯等石刻造像和石心塑共9尊。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掉,五幢石碑和部分石刻造像因
1917年防止黃河決口,運到大堤壘壩去了。從此石刻造像開始受到破壞。除了運往河堤的部分外,一部分被砸毀、一部分被埋入地下(目前尚存的這部分造像就是當年埋入地下的)。大鐵鐘於舊58年大煉鋼鐵時毀掉。武當廟、三皇殿及石刻造像已無文獻可查。創建年代不詳,但從現存大殿石柱 礎及石刻造像的雕刻技法和造形風格上看。似應為元代遺物。
鄧廟春秋時魯地,左傳載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盟於鄧。當時是比較繁華的,漢時更發展成為本地域的政治、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