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川牛

鄧川牛

鄧川牛因最早在雲南鄧川地區飼養而得名。鄧川牛是中國地方黃牛品種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奶用黃牛品種,具有適應性強、耐旱、耐粗飼、抗逆性強等優良特點。鄧川牛體格較小,乳房較發達,具原始乳用牛體型。純種鄧川牛已經瀕臨滅絕,亟待有關部門給予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鄧川牛
  • :動物界
  • :乳用型黃牛
  • 分布區域:雲南
  • 平均體高:107.8±7.20厘米
  • 平均體長:123.0±10.43厘米
  • 學科:生命科學
簡介,飼養歷史,地理分布,產地及環境,品種特徵,品種性能,生產性能,改良歷史,保護情況,

簡介

鄧川牛的聞名,同樣是以人工精心餵養獲得的。鄧川牛耐粗放飼養,抗病力強,適應性高。但是,鄧川的江尾、右所一帶飼養乳牛,幾乎都是取捨飼與牧放相結合的方法。這裡的草場植被以禾木科為主,復蓋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有茅草、莎草、巴根草、馬豆草、黃花草、奶漿草等。草高十至八十公分,每宙可產乾草約二百公斤。湖泊河道中有較多的水花生、蕉草、水芹菜等。也是飼草的草源。所以,每年四至十月水草豐茂期大都放牧。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枯草期大都舍飼。舍飼的主要方法是:每天餵精飼料兩次,於擠奶前將煮熟的或浸泡過的蠶豆與豆糠加水拌勻餵給。青草或於草每天餵三至五次,每天餵水兩次,每隔二至五天加餵食鹽蠶豆面水次。冬季還要補充蘿蔔、蔓青等多汁飼料。在舍養期間;仍進行適當放牧。民諺雲:“在家吃一斗,不如外邊走一走。”放牧可以加強牛群的活動。總之,農民“愛牛如子,”“愛牛如寶。”長期精心飼養,以補飼為主,堅持少餵勤添,定時定量的飼養方法,不但保存了良種,而且不斷改良,培育出新的良種。
另外,鄧川牛的聞名,還以其乳製品“乳扇”的美味、香酥並暢銷遠外而獲得。“乳扇”不外乳酪之屬,而用鄧川牛之奶製作的乳扇、乳餅等以其特殊的加工、保存和食用方法而占獨道地位。從而大大地促進了“鄧川牛”的發展。
鄧川牛屬乳用型黃牛,1986年被列入《中國家畜家禽品種志》。鄧川牛是中國唯一的奶用黃牛品種,其特點為適應性強,耐旱。耐粗飼,抗逆性強,所產乳乳蛋白、乳脂肪、乾物質含量高,乳脂肪球大,芳香濃郁,是製作傳統乳扇、乳酪和奶飲品的好原料。鄧川牛產奶量介於黃牛與荷斯坦、娟姍牛之間。

飼養歷史

據史料記載,自漢朝開始,生活在雲南鄧川地區的白族人民就開始飼養黃牛,為讓犢牛在哺乳期有足夠的母乳,保持體格健壯,就選養泌乳量多的母牛來飼養。隨著鄧川牛選育工作的開展,品質不斷提高,產奶量遠遠超過了犢牛所需的哺乳奶量,當地人把過剩的牛奶製作成營養價值高、香脆甜美、儲存方便、有效期長的奶制佳品乳扇。在飼養過程中,選留泌乳期長、泌乳量高、奶汁濃稠、乳扇質量好的母牛及其後代,用青乾草、蠶豆、豆糠等飼餵飼養鄧川牛,一方面,推動了選育工作,另一方面,使鄧川牛飼養量不斷增加。經過不斷選育,培育出了乳用黃牛,以產地命名,稱之為“鄧川牛”。到1959年,全縣鄧川牛存欄達2.82萬頭。
鄧川牛鄧川牛

地理分布

鄧川牛主要分布於洱源縣以及大理州的鶴慶、大理、劍川、彌渡、祥雲等縣。

產地及環境

鄧川牛主產地為雲南省的洱源縣鄧川地區的江尾、右所兩區。洱源縣位於北緯26°7′,東經99°57′,地處雲南高原西部,為中山盆地地貌。縣城海拔高度2067米,年平均氣溫14.2℃,最高29℃,最低-4℃;全年日照2167小時,平均相對濕度69%,年降雨量775.8毫米;無霜期225天。鄧川地區原為鄧川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間形成鄧川壩子。水源十分豐富,東有東湖和詠安江,西有西湖及螺螄江,中間有彌苴河從北向南直穿壩心流入洱海,江河池塘星羅棋布,魚蝦甚多,土地肥沃,盛產水稻、蠶豆、小麥、油菜。糧食作物平均畝產超過千斤,素稱“魚米之鄉”。

品種特徵

鄧川牛體格偏小,體型細緻,各部結合良好。頭小而短,角短細多黑色,角型不一,有立角和橫向角,角長,公牛13.5±5.4厘米,母牛為10.7±1.4厘米,角基間距離平均10.2厘米。眼明有神,眼眶多為黑色。口寬大,舌黑色是鄧川牛主要特徵之一,鼻鏡黑色或粉紅色,頸長短適中,垂皮較發達,公牛肩峰略高,母牛無肩峰。背腰長而較平,前胸略窄,胸深大,肋骨長且距離較寬,腹大,十字部寬平。臀部稍斜,臀端窄。尾細長,多超過飛節,尾帚大。四肢細緻較短,前肢稍呈外向姿勢,後肢多呈X狀。蹄小,質地堅實。乳房較小,乳頭短,乳靜脈明顯。
鄧川牛

品種性能

鄧川牛成年公牛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07.8±7.20厘米,123.0±10.43厘米,153.0±8.20厘米,14.0±2.16厘米,239.0±41.18公斤,成年母牛分別為:103.5±5.16厘米,123.2±8.91厘米,143.4±8.9厘米,14.3±1.09厘米,227.5±40.7公斤。

生產性能

鄧川牛母牛泌乳期平均300.6天,產乳量726.7 kg,高者達2010 kg。乳脂率平均5.5%。

改良歷史

從1959年開始,在壩區,以鄧川牛為基礎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進行級進雜交品種改良,培育鄧川黑白花乳牛,經過50多的改良培育,鄧川黑白花乳牛擴散到了雲南各地以及陝西、四川,重慶、湖南、廣西等省、市、區。據估計,有鄧川牛血統的鄧川黑白花存欄達到20萬頭以上,其中僅洱源縣2009年末就有6.5萬頭。伴隨著鄧川黑白花奶牛飼養量的增加,鄧川牛開始在壩區消失,僅分布於山區和半山區。從1997年開始,在山區又以鄧川牛為基礎母牛群,引入西門達爾牛短角牛,進行品種改良,發展肉牛產業。

保護情況

純種鄧川牛的數量已寥寥無幾,據查,1959年,全縣鄧川牛存欄達2.82萬頭,1980年,鄧川牛存欄1.37萬頭,而到2006年12月,鄧川牛存欄僅554頭,其中,母牛存欄546頭,公牛8頭,牛群因近親繁殖,飼養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狀出現退化,已成為瀕危滅絕品種,亟待有關部門給予保護。
鄧川牛因多年來重開發,輕保護已在洱源中心壩區消失,僅分布在部分山區,數量逐年減少。據了解,1980年,鄧川牛存欄1.37萬頭。而最近一次(2006年12月)的統計,鄧川牛存欄僅554頭,其中,母牛存欄546頭,公牛8頭,牛群因近親繁殖,飼養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狀出現退化,已成為瀕危滅絕品種,亟待有關部門給予保護。
有關部門已注意到鄧川牛的現狀並認識到保護鄧川牛遺傳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農業部、雲南省農業廳有關領導、專家到洱源縣,指導鄧川牛品種保護工作,積極制定了鄧川牛品種資源保護目標和規劃保種計畫。2008年安排了保種啟動經費,開始實施保種工作。但由於保護工作才開始,在技術、資金等方面還面臨很多困難,需要各級、各部門的長期支持和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