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小平舊居與會尋安中心縣委舊址
- 外文名稱: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in the city
- 地理位置:平陰縣西部平陰鎮
- 著名景點:鄧小平舊居與會尋安中心縣委舊址
概況,地址,歷史背景,鄧小平在中心縣委,1932年6月,,——迅速發展地方武裝,,——發展黨的組織,,——深入進行土地革命。,——狠抓工農業生產。,——擴紅優屬,推銷公債。,——健全民眾組織,實行赤色戒嚴。,——推行幹部禮拜六義務勞動制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
概況
地址
歷史背景
1932年6月,中共中央和江西省委的決定在筠門嶺設立中共會昌中心縣委,領導會昌、尋烏、安遠三縣革命工作,由鄧小平任中心縣委書記,機關駐地在筠門嶺鎮壩篤下朱屋。鄧小平領導中心縣委堅持實事求是,開展了大量工作,鞏固和發展了邊區,為粉碎第四次反"圍剿",保衛中央蘇區南大門作了重要貢獻,但遭到王明“左”傾路線的排擠,1933年3月調離會昌。屋內有復原革命時期場景的陳列品。中華蘇維埃關稅處也在附近,但尚未修繕和開放。
鄧小平在中心縣委
1932年6月,
中共江西省委根據蘇區中央局關於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與黨的緊急任務決議的精神,決定建立會昌中心縣委(即會、尋、安中心縣委),以加強對中央蘇區南線中心陣地會昌、尋烏、安遠三縣的領導。6月下旬,會、尋、安中心縣委在會昌筠門嶺倒水灣正式成立,三縣100多位黨的活動分子參加了會議。鄧小平受命擔任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併兼任江西軍區第三分區政治委員。會、尋、安中心縣委上屬江西省委(省委書記李富春)領導,下轄會昌、尋烏、安遠三個縣委,機關設在會昌筠門嶺篤下。
會昌是中央蘇區的南大門。會、尋、安三縣鼎立,構成中央蘇區的南線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這三縣都是邊區、新區,工作環境比較艱苦、險惡。正如小平同志後來回憶所言:“三縣都是中央蘇區的邊區,赤白對立很厲害,我們自己的武裝每縣只有百幾十人的獨立營,人民武裝(赤衛軍)的槍枝很少,由於‘左’傾的經濟政策,商店大都關了門,財政經濟也很困難。”(《我的自述》)三縣之東南方,皆是國民黨粵軍重兵駐防之地。會、尋、安三縣蘇區是否鞏固,南大門、南線屏障是否安全,直接關係到中央蘇區和中央黨、政、軍首腦機關的安危。
面對這種困境,年僅28歲的三縣中心縣委書記鄧小平,肩負重任,意志堅定地為開拓和創造三縣邊區的新局面而鬥爭。他,猶如一擎天大柱,獨當一面,支撐起蘇維埃共和國的南天一角!
他率部來到三縣的中心區域——筠門嶺。
筠門嶺又稱“軍門嶺”,地勢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詩云:“長沙小密壘空空,各寨遺名指顧中。洋口峽收三縣水,軍門嶺納百蠻風。”這裡不僅是三縣通往中央蘇區的交通要道,也是贛南通往閩、粵乃至南洋的咽喉之地。
鄧小平一行將中心縣委機關設在筠門嶺篤下一幢朱氏民房裡。鄧小平有時住在篤下,有時住在二里路外的芙蓉寨。中心縣委除鄧小平任書記外,由羅屏漢任組織部長,廖醒中任宣傳部長,張謹瑜任婦女部長。
鄧小平率領中心縣委一班人,大力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工作。
——迅速發展地方武裝,
大力開展游擊戰爭。會、尋、安地處邊陲,沒有一定實力的地方武裝,是很難立足和鞏固三縣紅色政權的。鄧小平一上任,就首先狠抓地方武裝建設,僅7、8、9三個月內,三縣地方武裝就由三四百人發展到13568人。其中,會昌游擊隊390人,赤衛軍4970人,模範師2529人;尋烏赤衛隊721人,模範營1239人,模範少隊635人;安遠赤衛軍2267人,模範少隊520人,工人赤衛軍35人,游擊隊262人。在發展武裝力量的同時,鄧小平和中心縣委還率領地方武裝攻擊三縣靖衛團匪、地主土圍數十次,斃敵100餘人,俘敵200餘人,繳槍350餘支。1931年冬,鄧小平、羅屏漢率領地方武裝配合紅軍獨立三師,攻打閩贛邊的烏鴉泊、官豐、膳坑等地,消滅了細八哥、郭發貴、大頭五等反動靖匪武裝大部,恢復和建立了當地的革命政權,打通了會昌與武北的聯繫。
——發展黨的組織,
健全黨的領導機構。黨是蘇維埃運動的旗手。鄧小平針對過去三縣“拉夫式的拉老頭子老實人”入黨、“黨內充滿老年暮氣”的傾向,注重“發展工人僱農苦力”入黨,改變黨員的成分,在此基礎上整頓、健全黨的基層組織。從6月到同年底,會昌黨員發展到2500多名,鄉黨支部82個,區委13個;尋烏縣黨員2000多名,鄉黨支部45個,區委7個;安遠縣黨員1400多名,鄉黨支部16個,區委5個。三縣黨員共6000餘人,鄉黨支部143個,區委25個。在黨的生活方面,以《新黨員訓練大綱》教育和訓練黨員,取得“相當的成績”,尤其是“相當的發展了黨內思想鬥爭、自我批評的精神”;在黨的作風方面,糾正了過去“黨包辦蘇維埃的現象”,開始注意“建立正確的黨團作用的領導”。這些,都是當年會昌中心縣委向蘇區中央局的報告中記載的。
——深入進行土地革命。
據當年《會昌縣委七八九三個月報告》稱,自鄧小平主持會、尋、安三縣工作後,“土地鬥爭較前深入了。許多的貧苦農民能起來參加分田與打土豪,現全縣的土地正在進行重新分配”;發動民眾的工作,“有相當發展和深入”,“各鄉都組織了調查土地委員會與分田委員會”;在分田過程中,曾出現“拿富農也亂打,甚至打到中農貧農身上去”的現象,鄧小平和中心縣委都及時地進行教育與防範,使三縣的土地革命得以深入、健康地開展,大都在1932年底順利完成。
——狠抓工農業生產。
鄧小平與中心縣委、縣蘇維埃政府組織犁牛站、犁牛合作社,幫助農民調劑耕牛餘缺,動員廣大婦女下田參加農業勞動,組織農民興修水利,開墾荒田,積肥換種,1933年三縣農業生產喜獲豐收;同時還組織各縣有計畫地恢復和發展刨煙、造紙、製糖、染布、造農具、燒磚瓦、燒石灰等;還開辦了小型兵工廠,修理槍枝,製造子彈土炮,供應紅軍和地方游擊隊;大力支援蘇維埃中央政府中華鎢砂公司在會昌的鐵山壠和安遠的仁鳳山開辦的鎢礦生產,要求這兩縣的黨政組織要像支援前方打仗一樣,支援國家礦山建設,做到要人給人,要物給物。
——擴紅優屬,推銷公債。
在擴紅突擊運動中,鄧小平堅持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強調黨團員、幹部帶頭參軍,反對強迫命令和欺騙、賄買行為。為此,會、尋、安三縣的工會、婦女、少共等民眾團體組織了宣傳隊、遊藝團、“提燈”大會等,動員青壯年男子參軍參戰。僅會昌一縣,1932年7~12月就擴大紅軍784人。鄧小平還親自帶領縣委幹部走訪紅軍家屬,幫助紅屬解決勞力、耕牛等實際困難,發展生產。會、尋、安三縣還回響中央政府的號召,掀起推銷革命戰爭公債的熱潮,並提前超額完成任務。第一、二期共推銷20萬元,僅會昌縣就超額8000元。在完成推銷公債任務後,三縣工人又開展了退還認購公債票活動,自願無償支援革命戰爭。
——健全民眾組織,實行赤色戒嚴。
鄧小平對邊區三縣的民眾團體工作頗為重視,“改進和健全”了工會組織,指導訂立勞動契約,維護工人的經濟權益;“重新整理”了反帝擁蘇同盟;發動婦女“爭取特殊利益的鬥爭”;組織赤少隊站崗放哨,實行赤色戒嚴,僅會昌一縣就有39個步哨,49個查路票站。
——推行幹部禮拜六義務勞動制度。
據劉質彬《回憶會尋安中心縣委和粵贛軍區的一些情況》所言,“鄧小平親自帶領縣委幹部到橋東勞動,大家唱著歌:‘共產兒童團,實行禮拜六,幫助紅軍家,各做半天工……”由於鄧小平的倡導,三縣蘇區幹部密切聯繫民眾,體察民情,蔚然成風。
——重視文化建設工作。
1932年8月間,會、尋、安三縣共辦起73所列寧國小,蘇區兒童入學率達90%;三縣各區、鄉還設立了俱樂部、劇社、演出隊,經常演出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
總之,從1932年7月到1933年3月,鄧小平在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的任上,以勇於開拓的膽略,求真務實的姿態,雷厲風行的作風,卓爾不凡的才能,做出了顯著的政績,贏得了會、尋、安三縣蘇區人民的信賴和擁戴。
鄧小平在會、尋、安的所作所為,都是按照“紅都”瑞金的樣子和毛澤東的教誨去做的!正因為這樣,鄧小平與會、尋、安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