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村自然村隸屬於大海鄉黑箐村委會,屬於半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家村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大海鄉
- 面積:76.5畝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人口衛生,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位於大海鄉南邊,距離村委會0.5公里,距離鄉政府30.5公里。國土面積0.94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1.6 ℃,適宜種植洋芋、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76.5畝,其中人均耕地0.65畝;有林地106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9戶,有鄉村人口139人,其中農業人口139人,勞動力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6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5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6.5畝(全部是漢地),人均耕地0.65畝,主要種植洋芋、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6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8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70畝,其他面積1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電視、電話四通)。全村有39戶通自來水,有2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1.8%和20.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戶(分別占總數的15.4%和15.4%)。
該村不通公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6畝,有效灌溉率為 60.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3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 有3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34.1%;畜牧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34.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0頭,肉牛20頭,肉羊18頭);林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 7.3%;第二、三產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24.4%;工資性收入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5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8人(占勞動力的82.4%),在省內務工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8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2.7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茶葉,蠶桑,畜牧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戶,共鄉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90人,女性87人。其中農業人口177人,勞動力102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53人,漢族24人,其他民族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0%;享受低保3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鄉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3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建有0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6戶,占農戶總數的15.00%。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戶,共鄉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90人,女性87人。其中農業人口177人,勞動力102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53人,漢族24人,其他民族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0%;享受低保3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鄉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3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建有0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6戶,占農戶總數的15.00%。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4 人,女黨員1人。該村團支部設在村委會,團員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道路、供電網路、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2.醫療衛生,文化生活等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緩慢,民眾缺醫少藥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民眾文化生活還比較單一;3.產業結構調整起步較晚,特色產業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4.基層組織建設上,黨員老齡化現象十分突出,吸納新黨員的工作有一定難度,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的發揮仍需加強。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十一五”期間,萬峰村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以民為本,促進增收。全面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文化服務網路,鞏固和發展傳統畜牧業。圍繞特色抓產業,狠抓管理要效益,積極發展茶葉、核桃、蠶桑、包穀等特色產業,激活農村經濟,培養新的經濟成長點,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到“十一五”末,實人均有5畝經濟林,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