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子均
- 別名:舉安
- 出生日期:1876
- 逝世日期:1959
開辦“利川永”,生產雜糧酒,停止生產,五糧液盛名,
開辦“利川永”
“利川永”開辦後,鄧子均即四處僱請技術工人,妥善安置,用其所長。他對宜賓各酒作坊釀造總技師趙銘盛十分敬重,關心備至。趙銘盛深受感動,將自己所積累的烤酒技術傳授給鄧,並囑其兒子(當時宜賓十家大麯酒作坊的總主烤師)趙范先:“以後要多照顧‘利川永’。”在名烤酒師的指導下,鄧子均邊學邊乾,不斷改進烤酒技術,麯酒質量顯著提高,暢銷於夾江、洪雅、犍為、嘉定、雅安一帶。
生產雜糧酒
鄧子均初獲成功之後,信心更足,當知曉宜賓酒作坊曾生產雜糧酒一事,便立即著手試驗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蕎子、栗米、黃豆、綠豆、胡豆等九種糧食,生產“雜糧酒”。試產時,他常常把雜糧酒帶到茶館、酒樓請人品嘗,根據人們的意見,進行改進。經過摸索,於民國14年(1925)去掉了含油質的黃豆和含鹼性的胡豆,使“雜糧酒”達到了同其他麯酒相似的質量。民國18年,鄧子均在宜賓鹽業運銷商會主席姜柏年的資助下繼續試驗,確定優選高粱、玉米、大米、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造“雜糧酒”。經多次試驗,成為香味醇厚的“上乘佳釀”。民國21年,鄧子均將“雜糧酒”更名後的“五糧液”,正式申請註冊,精心製作酒瓶和設計商標。
停止生產
民國33年,鄧為避日機轟炸,乃將“利川永”作坊轉佃與同業鐘煥然經營,舉家遷回南溪。“利永川”號“五糧液”的生產,亦即中斷。民國38年,鄧子均雖收回“利川永”因“五糧液”稅率過高,加以貨幣幾經貶值,賣出的成品,買不回原料,此酒仍未再生產。
五糧液盛名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宜賓專賣公司國營酒廠成立時就著手恢復“五糧液”生產,終因工人對釀製過程不能完全掌握而受挫。1954年,經中共宜賓地委、市委統戰部領導同志三番五次登門拜訪鄧子均,鄧子均終於獻出了“五糧液”的釀造配方,並應聘出任宜賓專賣公司技術指導。他提出“先存母糟已壞,必須重新培育,方可保證酒質恢復原狀”的建議,酒廠立即採納。“五糧液”迅速恢復生產,產量越來越大。同時,鄧對如何隨季節、氣候變化增減糧食曲藥方面及時加以指導,使質量不斷提高。再經釀酒工人不斷最佳化,“五糧液”的色、香、味更進一籌,尤以余香四溢,回味悠長為人稱道,1956年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之一。鄧子均創製的“五糧液”,逐漸盛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