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天蘆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雅安市
- 出生日期:1998年
- 職業:學生
- 主要成就:《中國好人》候選人
- 性別:男
簡介,3歲成家中小“頂樑柱”,做到勞動學習兩不誤,當地家長的活教材,
簡介
3歲,當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懷中撒嬌時,他已開始幫殘疾的母親穿鞋、繫鞋帶;
5歲,他已經學會煮飯、洗衣服,割豬草餵豬;
10歲,他已經能做大人的活兒,為莊稼打藥、施肥、除草等;
13歲,他成為《中國好人》候選人;
他,就是蘆山縣思延鄉清江村男孩鄧天蘆。
2012年3月,鄧天蘆榮獲蘆山縣思延鄉“美德少年”稱號。4月底,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推薦鄧天蘆為《中國好人》候選人。5月,鄧天蘆成為《中國好人》候選人。而今,鄧天蘆的名字在《中國文明網》5月份《中國好人》“孝老愛親好人”候選人投票榜上出現,排位22位。央視新聞頻道對鄧天蘆事跡做了報導。
記者走進鄧天蘆的家。說起自己與同齡孩子有何不同時,他低聲說:“出生在困難家庭就沒有選擇,但我不覺得自己有多苦,因為繁重的家務勞動,讓我學會了很多同齡人學不到的東西。”
3歲成家中小“頂樑柱”
清江村道路整潔,樓房林立,鄧天蘆家的木房與周圍新樓房相比,低矮破敗。身穿白色T恤的鄧天蘆正在給母親餵飯。聽說要採訪,他一時說不上話來。母親楊曉梅接過話茬,“我的生活起居全靠兒子照顧。”
楊曉梅因小兒麻痹症,骨關節變形,肌肉萎縮,是四肢無法自由活動的殘疾人;成年後,她經人介紹,嫁給思延鄉清江村的鄧茂國。兒子出生後,她的病情加重了。隨著家庭開支的增大,鄧茂國不得不外出打短工,掙錢貼補家用。鄧天蘆便成了家裡的“頂粱柱”。
鄧天蘆3歲時,就幫母親穿鞋、繫鞋帶和穿衣服、梳頭髮等;5歲,鄧天蘆學著煮飯和洗衣服。他第一次用電飯煲煮飯,把淘好的米直接倒在電盤上,媽媽一句“你是不是該把米倒進鍋里”的話,他才發現,電飯煲內鍋還放在灶台上,他把電盤上的米倒進內鍋,卻忘了把電盤上的水擦乾,結果打開電源,只聽“嘭”一聲,他開電的手觸電麻了半天,電飯煲也因短路被燒了。7歲,鄧天蘆學會種菜、割豬草、餵豬;10歲,鄧天蘆學會打農藥、施肥、除草等田間活兒……
數著兒子從小一路走來的日子,楊曉梅說,這么多年來,鄧天蘆沒有吃過好東西,沒有穿過好衣裳,更沒有痛痛快快地玩過,這讓她的內心一直不安,鄧天蘆就是這個家中的“天使”,吃苦最多,享受最少,卻從無怨言。
做到勞動學習兩不誤
鄧天蘆說,既然是媽媽的兒子,就要勇敢面對,堅強生活,別人好吃好喝過一天,我們拼拼湊湊也要過一天。
鄧天蘆的作息時間表顯示,他從讀國小一年級開始,每天早上6點起床,為母親穿衣、梳頭,燒水洗臉,做飯,餵母親吃藥;中午回家,除做飯外,還要餵豬、打掃豬圈;下午4點10分放學,種菜或割豬草;吃完晚飯,看書學習;星期六、星期天,集中做家務或到田地里管護莊稼……
鄧天蘆上學後,購買學習用品要開支,楊曉梅每月藥錢要幾百元,生活壓力增大,鄧茂國把更多時間用於外出打工,保證家庭日常開支。鄧天蘆就負責包括照顧母親在內的家務事等。每年春耕、秋收季節,鄧茂國回家搶種搶收,而此後的田間管理,由鄧天蘆負責。
許多村民說,每年水稻栽插完進入田間管理期時,經常都能看到鄧天蘆在水稻田裡施肥、扯草、打藥,人在稻田中,往往只見秧苗動,卻不見人影在,看得人心頭酸楚。
每周六、周日,是鄧天蘆最忙的時候,家務、農活忙個不停。不過,總有一件事忘不了——給媽媽洗一次澡。
豬肉價格貴,鄧天蘆不敢輕易割肉,要一個星期左右才打次牙祭。鄧天蘆7歲開始學餵豬,並做到每年餵一頭“年豬”,最大的有300多斤,最小的也有200斤。這樣能基本解決一年的吃肉問題,同時,他自己種菜,解決吃菜問題。
作為學生,鄧天蘆沒有顧此失彼,他合理安排時間,經常是忙裡休息,幹活累了,就把看書學習當休息,做到學習勞動兩不誤。鄧天蘆讀國小,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讀初一,期末考試總分排名第一。
當地家長的活教材
2012年3月,思延鄉關工委開展“美德少年”評選,鄧天蘆從全鄉幾十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獲得“美德少年”稱號,得了300元獎勵,他全部交給母親。
鄧天蘆的勤勞和孝道,成為思延鄉家長們教育子女的活教材,成為許多孩子學習的好榜樣。
一名10歲的孩子陳俞龍說:“鄧哥哥盡孝道,愛勞動,我要向他學習!”陳俞龍的爺爺俞鴻潤說,過去,陳俞龍地髒了不打掃,父母有病不過問。他知道鄧天蘆的事跡後,主動跟鄧天蘆交朋友,每天早晚都要打掃衛生,他母親患腰椎骨質增生,痛起來就動彈不得,陳俞龍每天放學把水端到床前。
有人問鄧天蘆,你比一般孩子吃苦多,享受少,感受如何?鄧天蘆回答:“家庭磨練了我的志向,繁重的家務使我學到很多技能,照料殘疾的母親讓我懂得什麼是孝道。這一點我比別的孩子強!”
鄧天蘆說,他喜歡讀書,要讀高中讀大學,但不管日子有多難,他都不會放下母親不管。如果能外出學習,他會在學校的附近租間房子,一邊讀書一邊照顧母親,讓父親安心在外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