鄣山村又名鄣山頂村、鄣公山村,是位於江西省婺源縣大鄣山鄉臥龍谷景區山上的自然村落,坐落於婺源最高峰擂鼓峰(海拔1629.8m)南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鄣山村
- 外文名稱:ZhangShan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華中地區
- 政府駐地:婺源縣大鄣山鄉政府
- 電話區號:0793
- 郵政區碼:333200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大鄣山鄉鄣山村
- 面積:50平方公里
- 人口:500人
- 方言:徽語
- 著名景點:擂鼓尖,大鄣山臥龍谷
- 機場:無
- 火車站:婺源高鐵站
- 車牌代碼:贛E
歷史介紹,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經濟概況,擂鼓尖,大鄣山,人物事跡,地圖信息,
歷史介紹
鄣山村被譽為婺源最美自然鄉村。
橫亘於婺北的大鄣山綿延百里,為廬、浙兩水的濫觴,古詩云:“蹯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主峰擂鼓峰海拔1629.8米,是婺源群峰中的翹楚。峰頂正中埋有“軍委測繪局”字樣的一枚圓形鐵印。拂曉登上天鄣絕頂,極目遠眺,但見周圍群峰“旋轉頓挫起伏,猶如旌旗刀戟,巋然分兵陣勢,擂台比武”。就在擂鼓峰南麓最近的一塊濃霧下隱藏著一個神秘的村落——鄣山村。
在江西省眾多的邊界山脈中,大鄣山屬於其名不顯的那一撥,名氣遠比不上同為界山的武夷山、井岡山和南嶺,即使在婺源縣境內,也要被一眾“最美鄉村”“艷壓”。
事實上,地處贛皖邊界的大鄣山並不是一座沒有故事的荒野深山。明代徽州順天府通判汪循遊覽大鄣山後,作《登大鄣山》詩云:“清風嶺上豁雙眸,擂鼓峰前數九州。蟠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白雲有腳乾坤合,遠水無波日月浮。誰識本來真面目,乍晴乍雨幾時休?”
地處“吳楚分源”的屋脊大鄣山以及它的主峰擂鼓尖,巍巍屹立在贛皖邊界,沐浴著白牆黑瓦和碧水修竹間的朝陽,訴說著贛地先民和古徽州人南來北往的過去。
鄣山村人余永發告訴記者,當地流傳著“張公在此隱居修煉升仙”的故事:兩漢年間有一位姓張的道士見大鄣山頗有靈氣,便進山採藥煉丹,後得道升仙。據《徽州府志》記載:“張公山,其山由婺源五嶺而北,重崗大嶺,周百餘里。上有龍井,禱雨輒應。昔有張公隱此採藥煉丹數十年,後忽不見,故名山。”
大鄣山是“吳楚分源”的屋脊,鄱陽湖水系樂安江與錢塘江水系新安江在這裡分流。區內峰巒疊嶂,飛瀑奔流,深谷幽壑縱橫,奇花怪石眾多,森林覆蓋率達90.7%,主峰擂鼓尖是婺源縣內海拔最高的山峰。
行政區劃
鄣山村屬於婺源縣大鄣山鄉政府管轄,屬於村一級行政單位。
人口民族
鄣山村均為漢族人口,姓氏主要以余、汪、謝為主,里村姓余,外村姓汪,少部分村里人姓謝。
經濟概況
婺源鄣山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大鄣山綠茶以及土特產品。婺源鄣山村的綠茶被中國農業部列為一村一品示範名單。鄣山村在2015年開展紅色旅遊項目,建設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及修繕山村公路設施,婺源鄣山村通過鼓勵農戶利用電子商務將鄣山村的綠茶、土特產等推向消費者,擴大農民增收制服。鄣山村官網於2015年上線,向外界展現山村風貌。
擂鼓尖
六股尖最確切的叫法是擂鼓尖/擂鼓峰,之所以很多人稱之為六股尖,是因為六股尖是周邊6大山脈:三花尖、香油尖、五股尖、雙坦尖、斧頭角、梅花尖匯聚的最高頂。
六股尖/擂鼓峰位於古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的婺源縣鄣山村)與古徽州休寧交界處,是懷玉山脈以及江西婺源的最高峰。
六股尖主峰海拔1629.8米,占地24平方公里,因由六大支脈匯聚而成,亦稱六股尖,是懷玉山脈的最高峰。《山海經》亦稱之為“三天子山”,登頂可“西蟾彭蠡,北眺白岳,東望黃山,南瞰信州”。
明代詩人汪循《登大鄣山》詩云:“清風嶺上豁雙眸,擂鼓峰前數九州。蟠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白雲有腳乾坤合,遠水無波日月浮。誰識本來真面目,乍晴乍雨幾時休?”。亦有“三江源頭”(新安江、富春江和錢塘江)之稱。走出鄣山村,就可見大鄣山群峰聳立,巍峨雄偉,雲霧繚繞,氣象萬千。
在江西省眾多的邊界山脈中,大鄣山六股尖雖然名氣比不上同為界山的武夷山、井岡山和南嶺,即使在婺源縣境內,也要被一眾“最美鄉村”“艷壓”。
但事實上,地處贛皖邊界的大鄣山六股尖並不是一座沒有故事的荒野深山。明代徽州順天府通判汪循遊覽大鄣山後,作《登大鄣山》詩云:“清風嶺上豁雙眸,擂鼓峰前數九州。蟠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白雲有腳乾坤合,遠水無波日月浮。誰識本來真面目,乍晴乍雨幾時休?”
擂鼓尖地處“吳楚分源”的屋脊大鄣山以及它的主峰擂鼓尖,巍巍屹立在贛皖邊界,沐浴著白牆黑瓦和碧水修竹間的朝陽,訴說著贛地先民和古徽州人南來北往的過去。山脈呈東西走向,是婺源北部的天然屏障,位於安徽和江西兩省交界處,也稱“三天子鄣山”“張公山”,屬黃山余脈。
大鄣山
橫亘於婺北的大鄣山綿延百里,為廬、浙兩水的濫觴,古詩云:“蹯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主峰擂鼓峰海拔1629.8米,是婺源群峰中的翹楚。峰頂正中埋有“軍委測繪局”字樣的一枚圓形鐵印。拂曉登上天鄣絕頂,極目遠眺,但見周圍群峰“旋轉頓挫起伏,猶如旌旗刀戟,巋然分兵陣勢,擂台比武”。峰巒間白霧蒸騰,好似群山在熱牛奶中蒸浴,一如天界。就在擂鼓峰南麓最近的一塊濃霧下隱藏著一個神秘的村落——鄣山村。
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和“香格里拉”,而鄣山村可說是“香格里拉” 里的“香格里拉”。它地處偏隅,方圓三十里杳無人跡,幾乎與外界隔絕,真乃一世外桃源。鄣山村四面環山,中間平地成一葫蘆狀。其北部屏障擂鼓峰向東西兩面各伸出一條粗大的“臂膀”——黼峰與振衣峰,將大鄣山村攬於懷中。“雙臂”交匯處是一座百米高的、酒杯狀的小山峰——水口尖。整個地貌宛如一座天然水塔,直聳雲霄,又仿佛一位天子躬身背北面南,手捧觥觴祭拜天地。這或許就是大鄣山雅號“三天子都”的來源吧。
村北擂鼓峰的腹地有一口龍井,井口被天然巨石覆蓋。這口龍井過去是附近皖浙贛三省居民祭天求雨的聖地。沿擂鼓峰山脊向東前行三公里左右便到了傳說中玉龍精外婆的墓地——龍池。
村邊群山中珍禽異獸數不勝數,雲豹、黑麂、山羊、黑熊、獼猴、長尾雉、白鷳、穿山甲、石雞、蠑螈……一年四季林間山餚野果任人品嘗,黃花菜、竹菇、香菇、石耳、木耳、筍乾、粟米蘿、山楂、草莓、野荔枝、野柿子、野葡萄、獼猴桃、雞心栗、栲櫧……至於中藥材,單是名貴的就夠人們枚舉個三天三夜。聞名遐邇的大鄣山茶,暢銷海內外。大鄣山,一座天然的綠色寶庫。
山是寶山,水亦是靈水。從擂鼓峰胸腹和兩臂流淌下來的道道甘泉在村頭合為一股,常年不息地穿過村莊,從水口尖東邊擠出一條縫隙噴涌而出,衝下百米懸崖,頓成蔚為壯觀的香廬瀑布。瀑布旁有仙人橋、仙人藥臼、石壁牆等奇特景觀。瀑布底已建成了一座沒有水庫而發電量卻驚人的小水電。引水管道從瀑布頂沿著陡峭山崖向東南方斜伸600米到達谷底的機房,管道仰角達60度以上。洋洋600米峭壁險道已成為探險者樂於問津的好去處。
山青逼人眼,水綠如翡翠。撲入大鄣山的懷抱吧!享受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一起來解讀大鄣山的文化情結。
人物事跡
余玉堂
革命烈士余玉堂是鄣山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余玉堂(1908.3.17~1937),字興宜,號彥清,江西婺源人。少入私塾,成年後在皖贛交界處浮梁、屯溪一帶幫工。民國24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團在其家鄉彰公山開闢游擊根據地,他任中共彰公山第一任支部書記,在彰公山一帶組建農民團、青年團和婦女會等8個民眾組織和2箇中共支部。是年秋,提任中共皖浙贛省委秘書。民國25年9月,中共皖浙贛省委決定在皖浙邊區開展游擊活動,派余玉堂率獨立團來寧國、昌化交界山區任中共寧昌中心縣委書記,他與楊彪、彭長清、強達等率一連武裝來寧國縣南極鄉洪家塔一帶開展活動,發展游擊隊員130多人,創建寧昌游擊隊,配合紅軍獨立團多次力克土頑武裝,摧毀碉堡十餘座,生擒國民黨昌化縣黨部書記,迫使釋放“政治犯”多名。民國25年10月,國民黨閩皖浙贛四省邊區“剿共”總指揮部調派三十四師、浙江保全團等大批土頑武裝,分兵向南極地區“圍剿”。民國26年3月18日夜,因叛徒告密,余玉堂被捕就義,時年29歲。
地圖信息
地址:上饒市婺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