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紅薯屬旋花科,甘薯屬,甘薯種,為喜溫、耐旱、耐瘠,蔓生性草本植物。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穩產性好。紅薯塊根膨大期長,無明顯成熟期,自形成後直至莖葉衰退後,整個生育期都能積累光合產物,形成產量的時間長,經濟係數高達70—80%,居糧食作物之首。高產每畝可達5000千克以上。適合在鄖陽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植被等環境因素下生長。
鄖陽紅薯粉條具有久煮不爛,清香可口的特點,食法多樣,能用多種方式烹調,做出涼熱葷素炒燴炸蒸各式各樣的菜餚,與白菜土豆豬牛羊肉混合燉製,味道鮮美。
營養價值
紅薯粉條里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所含纖維相當於米麵的10倍,質地細膩,不傷腸胃,能加快消化道蠕動,有助於排便,清理消化道,縮短食物中有毒物質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減少因便秘而引起的人體自身中毒,降低腸道致癌物質濃度,預防痔瘡和大腸癌。真正的綠色粉條具備紅薯的多數養身功能,同時粉條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日本專家發現,紅薯不僅能防止疲勞,提高人的免疫力,促進膽固醇排泄,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而且中有一種叫“去氧表雄酮”的生理活性物質,可以預防結腸癌和乳腺癌,對腦細胞和內分泌腺素的活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故能延緩智力衰退和增加人體的抵抗力。俄羅斯專家稱它是未來的“宇宙食品”。法國人稱它是當之無愧的“高級保健食品”。
世界衛生組織(WHO)評選出最佳健康食品排行榜,紅薯被列為13種最佳蔬菜之首。研究表明,紅薯不但營養均衡,而且具有防止亞健康、減肥、健美等作用,有效防癌,抗糖尿病、預防肺氣腫、心腦血管等多種疾病。在全國大中城市,以紅薯為原料的系列食品已被廣大消費者認可。
產地環境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地處鄂豫陝三省邊界,漢江上游下段,秦嶺巴山東延余脈褶皺緩坡地帶,史稱“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鄖陽區地處“要塞”,境內高山與盆地兼有,溝壑與崗地交錯,山野遼闊,地勢險要,版圖面積3863平方千米,縱跨北緯32°25′—33°16′,橫貫東徑110°07′—111°16′。南北寬92千米,東西長108千米,兩頭寬,中間窄,最窄處僅6千米,形若金魚。東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部與竹山縣毗連,西部與陝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部與鄖西縣相交,北部與陝西省商南縣相接,南部與十堰市相依。
鄖陽區的山場、耕地、水域、道路和村莊分別占國土面積的81.2%、10.3%、4%、4.4%,大體構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適宜耐旱、耐瘠的紅薯在此生長。
鄖陽區境內山巒起伏,小氣候差異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6℃,無霜期220—250天,年日照總時數為2000小時左右,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之間。氣候總體上屬於北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與紅薯喜溫的習性相符合,有利於延長紅薯快根的膨脹期,平均畝產紅薯量較大。
鄖陽區土壤以黃土、砂壤土為主。土壤結構良好,土質較為疏鬆,由於南水北調大壩的開閘和放閘引起的漲水和退水帶來的大量微生物有利於土壤養分分解,河水帶來的泥沙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透氣性,形成了適宜紅薯生長的獨特土壤條件。
鄖陽紅薯粉條原材料產地山場遼闊,由於境內重巒疊嶂,水源豐沛的天然優勢很好的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維持林木繁多,植被茂盛的自然姿態。既有參天大樹,又有保持地表防風固土的草木植被,境內生長保存著2600餘株齡都在2000年以上的古樹。大氣、水質、環境質量保持在國家優級標準。
鄖陽區屬於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水系,漢江在鄖陽區境內有堵河、丹江等流量比較大的支流。鄖陽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29毫米,徑流深263.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10.1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4.12億立方米。同時有水面22.8萬畝,可養水面在16.5萬畝以上,占總水面的72.6%。境內有大面積的漢江河谷沿岸的許多河灣庫叉及914座小型水庫,2772口塘堰,總面積為15114畝,這些都是優越的水產資源。
鄖陽區獨特的氣候、土壤、水源和環境質量特點造就了澱粉、糖以及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優於其他地方的高品質紅薯,為鄖陽紅薯粉條的生產提供了營養豐富、產量充足的原材料。
歷史淵源
紅薯味美、生長面積廣泛,卻難以長期貯存。在戰亂頻發的年代裡,食不果腹的鄖陽人為了能夠延長紅薯的貯存期,發明了以沉澱紅薯粉的手工藝。據史料記載,鄖陽長嶺早在北魏時期就已經掌握了澱粉生產技術。
宋代,開始生產紅薯冬粉。
明朝初年,就有長嶺冬粉銷往山西等地。
紅薯屬鄖陽區傳統栽培作物,栽培歷史悠久,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曾是全縣的“三大寶”(紅薯、苞谷、龍鬚草)之一,是鄖陽東部地區農民解決溫飽的主要糧食作物,鄖陽由於特定的氣候,地貌特徵及歷史原因,適宜紅薯生長,尤其是鄖陽滔河流域的梅鋪、譚山、劉洞、南化、白浪、白桑六個鎮紅薯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縣總面積和產量的2/3。
鄖陽生產的紅薯粉條種類多、產量大,屬中國著名紅薯粉條生產地鄂西北紅薯粉條生產地中心。茶店鎮長坪村是著名的粉條加工製作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作粉條,每年秋冬之際,農家將紅薯從地里挖起,用水洗淨,粉碎之後過粉,待澱粉中的水分完全脫乾後,將澱粉放到蓆子上晾曬,曬乾後用細羅再過一道,這樣的粉面又細又白。每年等到進九之後,上了大凌,三五家相約在一起採用傳統的瓢漏式工藝漏粉條,砌一個灶,架一口大鍋,擺幾口大缸,師傅負責打芡、捶粉,其他幫忙的人挑水燒火,將漏出來的粉條用竹竿上架掛起來,經過一夜上凌,第二天太陽出來凌慢慢化開了,粉條才能返酥,晾曬風乾後,就可以打捆包裝,上市出售。隨著時代的進步,部分村莊的紅薯粉條加工已經由機械代替手工,只有部分老年人仍堅持原始手工製作。鄖陽手工製作紅薯粉條的專業村也由原來的30餘個村縮減為5個村,此項手工藝正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生產情況
2015年,鄖陽紅薯粉條龍頭企業收購紅薯1萬噸,加工澱粉3000噸,生產無礬粉條250多萬千克,秋冬兩季可創產值400多萬元。
2016年,十堰市鄖陽區20個鄉鎮(場)共種植紅薯15萬多畝,畝產平均為3500斤,年收穫紅薯4.3億斤,有20家規模化紅薯澱粉加工企業收購。
2017年,鄖陽區20個鄉鎮(場)共種植紅薯15萬畝,手工漏制粉條已經延續了幾百年,鄖陽手工紅薯粉條行銷湖北省內外。
產品榮譽
2013年,鄖陽手工製作紅薯粉條被列為十堰市第四批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04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鄖陽紅薯粉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鄖陽紅薯粉條產地範圍為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梅鋪鎮、譚山鎮、劉洞鎮、南化塘鎮、白浪鎮、白桑關鎮、茶店鎮共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鄂薯6號”、“徐薯22號”等品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為黃壤土、沙壤土等。土層厚度≥3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1.0%,pH值為6.5至7.5。
三、栽培管理
1.育苗:3月上旬,種薯繁育,苗齡30天至35天。
2.移栽:4月上旬至中旬。每畝栽植2500株至3000株。
3.施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千克至2000千克。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收穫
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五、加工工藝
1.傳統工藝流程:粉碎→過濾→晾曬→打漿→漏絲→曬絲→包裝。
2.現代工藝流程:粉碎→過濾→晾曬→和面→擠壓成型→切絲→冷卻→冷凍→解凍→乾燥→包裝。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產品粗細均勻,彈性良好,有光澤,久煮不爛,口感爽滑。
2.理化指標:水分≤15.0克/100克,澱粉≥76.0克/100克,灰分≤0.80克/100克,斷條率≤8.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陽紅薯粉條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鄖陽紅薯粉條的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2020年7月22日,入選湖北省地理標誌專用標誌使用人名單(第1批),鄖陽紅薯粉條是湖北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用標誌使用人為十堰市鄖陽區鄂魯澱粉製品有限公司。
歷史文化
仙人吊
相傳,鄖陽茶店天馬崖不遠處有個“白玉庵”,庵旁有一池仙水,清澈甘甜。附近一秦家農戶有一手漏粉條的好手藝,每年他用此處的水做粉條,做出來的粉條與眾不同,鮮亮、綿軟、筋道。秦家有一男生不想世代為耕,一心想跳出“農”門。然而,秦書生屢試不第,心裡很是鬱悶,他左思右想,終於有了主意。他選了上等紅薯磨的粉,讓父親做成紅薯粉條,又一次府試,他把粉條帶進城去獻給縣太爺,謊稱此寶叫“仙人吊”,說是有一天傍晚自己到天馬崖遊玩的時候,遇到一個白鬍子仙人送的,自己不敢私用,獻給縣太爺。縣太爺一聽是仙人所贈,十分高興,立即吩咐御廚烹調。一吃,還真不錯,味道特鮮美,簡直就是稀世珍餚,縣太爺認為秦書生忠心可嘉,於是立即頒布縣令,秦書生通過了府試。事後,秦書生怕此事泄漏出去,自己被治個欺君之罪,便賞給鄉鄰很多銀子,並威脅他們不得泄漏這個秘密。鄉鄰得了好處,果真守口如瓶,沒有泄漏半句。直到後來,秦姓後人才開始用紅薯做成粉條讓人一飽口福。
三合湯
以鄖陽紅薯粉條為主要原料的“鄖陽三合湯”就是始源自湖北鄖陽地區的一道名小吃。據傳,三合湯源於四百年前的明萬曆年間,鄂秦豫三地有三位秀才進京趕考,途經鄖陽遇雨,只好暫住客棧,臨走,一位秀才提議在一起吃餐飯留作紀念。於是拿出各自帶的牛肉、粉條、餃子(猴頭)等物,放進一鍋加些佐料煮熟,頓時,客棧內濃香四溢,鍋內食物又鮮又香又辣。客棧老闆心細,等客人吃畢走後,將三種食物記下細細研究,烹製出了風味獨特的鄖陽三合湯。數百年來,三合湯已成為鄖陽地方的一道名吃,更是鄖陽飲食文化的一種標誌。如今三合湯早已經成為鄖陽的一張名片,越來越多的被人知道,走出十堰,走出了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