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超亞,四川中江縣人1936年2月10日生,碩士生導師,貴州大學教學督導員。兼任過耕作與栽培雜誌副主編, 編委,貴州農學院學報編委,貴州農業志編委,貴州省農學會副秘書長,貴州省農業區劃委員會專職委員,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副理事長,立體農業委員會委員,農業現代化委員會委員,全國農業區劃西南培訓中心客座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超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科學研究,主要著作,主要論文,近期新作,
人物經歷
1951年2月至1954年2月在四川遂寧農業學校讀書,1954年5月分配到貴州省長順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曾任長寨區農推站副站長,1957年9月考入貴州農學院農學專業讀書,1961年7月畢業留校工作,分配在耕作學教研組任教兼作學生工作,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在東北農學院進修耕作學和土地規劃-年,1965年9月考入北京農業大學讀孫渠教授的耕作學研究生,1968年2月回到貴州農學院工作,從事耕作學,農業生態學和水稻栽培, 雜稻制種等本科教學和研究生的高級耕作學, 高級農業生態學, 農業資源與區域發展. 曾任耕作學教研室主任, 農學系副主任,1987年評為副教授,1993年升教授。
研究方向
從事過貴州耕作制度調查, 水稻栽培, 化學除草, 玉米旱地分輪帶作三熟制及少耕法研究。
主要貢獻
科學研究
資源方面有貴州魔芋資源調查,貴州不同海拔土地面測定,貴州糧食生產潛力與土地人口承載力研究,貴州省農業資源綜合分析(1986-1995)。農業區劃方面參加的有貴州綜合農業區劃, 貴州省種植業區劃,貴州水稻區劃, 中國耕作制度區劃,貴州農業區劃系列叢書出版研究負責技術審查。區域發展和戰略方面參加的有貴州省農業生態環境與生態建設研究(1985) ,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1986) ,貴州省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西南高原山地農業發展戰略研究(1986) ,貴州省農村經濟遠景友展研究(1988) ,貴州糧食問題及對策研究(1990) ,中國亞熱帶丘陵地區農村經濟友展戰略研究(1990) ,西南高校協作西南開發戰略研究(1992-1995) ,參加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起步段工作,為去畢節傳達胡錦濤指示的七人小組成員,進行調研究和完成檔案起草工作。主持西南岩溶山區治理與脫貧發展研究(1996-1999) ,普定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2004) 。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項,全國農業區劃先進工作者。
主要著作
(包括合作的在內)有
中國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進展,主編,貴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南方耕作制度,主編,農業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中國耕作制度,副主編,農業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耕作學,鄒超亞吳善堂,貴州農學院印刷廠1981年9月印共409頁全國交流
耕作學(全國統編教材),副主編,農業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耕作學(南方本),參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作物栽培學(貴州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材) 貴州科技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農業環境保護,參編,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
貴州省綜合農業區劃,副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貴州省種植業區劃,副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貴州省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論文集,副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貴州雙季稻栽培,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貴州水稻栽培與育種,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黃壤改良,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
中國立體農業概論,參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中國立體農業模式,參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貴州省情(修釘本) ,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貴州農業志,參編,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中國農業全書(貴州卷) 參編,農業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農業科學卷) ,參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貴州省農業生態建設研究文集,貴州省農區劃委員會辦公室1987年8月出版
貴州農村經濟遠景友展研究,貴州省農區劃委員會辦公室1988年8月3月出版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參編,農業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貴州稻作,參編貴州科技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主要論文
從個體與群體的關係談油菜的合理密植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 1962 03 (05): 25-30
黔西北地區作物布局與輪作制度幾個問題的初步探討,貴州農學院學研究報告1963
西瑪津除草作用的研究,貴州農學院學研究報告1963
關於貴州農業區劃的意見,農業氣象1980年4期
旱地不同種植制度下農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生態學報1983年4期
貴州耕作制度改革的幾個問題,耕作與栽培1981年試刊號
試論耕作學的任務性質和內容,中國耕作制度研究通訊第2期1981年5月
旱地套作三熟制增產作用的研究,耕作與栽培1982年2期
貴州旱地主要耕作制度生產性能的初步研究,貴州農業科學1981年1期
貴州中部地區帶狀間套作的研究,貴州農學院學報1982年1期
貴州農田高產文高效途徑的探討,耕作與栽培1983年2期
我國各農區耕作制度的現狀與改革,中國耕作制度研究通訊第13期1983年12月
旱地套作三熟制增產作用研究,耕作與栽培1982年2期
淺析貴州旱地多熟種植,貴州農學院學報1986年2期
農田生態系統淺析,耕作與栽培1984年6期
旱地高產群體結構的探討,耕作與栽培1985年6期
試論貴州作物布局的基本特點,耕作與栽培1982年5期
施肥制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施肥制的幾個理論問題,耕作與栽培1982年4期
貴州旱地玉米少耕免耕運用研究,貴州農學院學報1992年2期
貴州中低產田改良芻議,耕作與栽培1985年5期
貴州省稻作區劃,耕作與栽培1982年1期
我國南方稻田種植制度發展歷和程和趨勢,載中國耕作制度研究會編,面向21世紀的中國農作制度,河北科學技術出版壯1998年8月出版
貴州雙季稻氣象條件分析與區劃,載全國農業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選編,農業出版社1980年出版
關於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思考,中國農學會農業現代化研究會,農業現代化學術活動十周年紀念筆會專輯1989年北京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若干理論問題討討,農業科技導報2002年4期
貴州糧食生產潛力與土地人口承載力的初步研究,耕作與栽培2003年1期
農業技術推廣幾個綜合性問題探討,耕作與栽培2004年3期
貴州農業歷史發展與啟示,耕作與栽培2009年4期
解決貴州糧食問題的對策與措施,西南農業學報1992年6期
西部開發與農業發展問題探討,耕作與栽培2000年4期
立體農業的概念與開發途徑,載中國科協中國農學會編” 興起中的中國立體農業,全國立體農業開發與普及研討會論文選集,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出版
複種氣候條件的經驗公式分柝初探,貴州農學院學報1988年1期
貴州農業生態經濟現狀及問題與發展對策的探討,貴州農學院學報1989年1期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討,耕作與栽培1988年3期
玉米大豆間作複合群體最佳化配置與生產力研究,資源科學1990年4期
農業高產優質高效與農業結構,貴州農學院叢刊1996年1期
玉米大豆間作群體結構與生產力探討,耕作與栽培1991年6期
缺磷條件下作物根系分泌特性初步研究,耕作與栽培1997年4期
貴州山區農業立體布局分析,耕作與栽培1997年6期
淺談西部農業開發問題,耕作與栽培1998年3期
試論21世紀中國耕作學科研究與耕作制度改革方向,耕作與栽培1995年1期
中國農業中長期發展的思考,耕作與栽培2002年4期
新世紀農作學(耕作學)發展與學科建設問題探討,耕作與栽培2007年4期
貴州農業資源開發對策與農業發展重點選擇分析[J] 耕作與栽培 2007, (04)
貴州喀斯特山區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因素分析與對策 中國土壤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研討會邁向21世紀的土壤科學提高土壤質量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1999年 ...
農業生態學向何處去兼論生態農業,耕作與栽培1997年3期
貴州耕作制度改革的思路與最佳化模式的選擇耕作與栽培2007年1期
爭取人均糧食占有量上新台階淺議,耕作與栽培1992年1期
貴州省農業生態建設的對策與起步措施[J];耕作與栽培;1987年2期 .
關於貴州農業生態建設的構想[J];耕作與栽培;1988年01期 ...
中國西南喀斯特山區生態重建個經濟發展若干問題探討,載中國科學院貴州省人民政府中國西南(貴州)喀斯特生態文集
南方旱地高功能高效群體結構的研究乾旱地區農業研究1992年3期
貴州亞熱帶丘陵區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載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聯絡室編,農村起飛的希望,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近期新作
中國21世紀城市化水平與城鎮規模結構的數學模型構想
鄒超亞 (貴州大學 貴陽 550025)
[摘要]本文探討了中國二十一世紀實現城市化70%大約在2040~2050年,實現城市化90%在世紀末或下世紀初. ,用數學模型對兩個時段的城鎮體系規模進行計算, ,以省為單位,得出了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鄉鎮居民區的平均人口數。70%城市化水平時,全國省級城市平均500萬人,地級城市50萬人,縣級城市10萬人,鄉鎮居民區1萬人。90%城市化水平時,上海近4000萬人、北京3669萬、天津2554萬 、 廣州2748萬、南京1825萬。
[關鍵字]城市化 21世紀 城市發展戰略規劃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識別碼]A
一. 中國21世紀城市化目標.
中國經濟在21世紀將實現三大目標,,即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目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實現中等已開發國家的目標,相當於美國2002年時的水平,人均GDP進入世界前40名,然後再用50年時間到世紀末實現已開發國家的目標,人均GDP進入世界前10-15名,這個時段也是逐步減少農業人口增加城鎮人口的城市化過程。2008年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5.7%,城鎮人口6億,農業人口7.2億,與2000年城市化率36.2%比較,城鎮人口增加1.48億,城鎮化率提高9.46 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8個百分點,年均增加城市人口1850萬。對中國未來城市化的目標有各種各樣的預測,有眚預計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城市化水平將增長到55%(Lü Junhua, 2001,p.16)。”但近來的預測報告預測2030年城市化率甚至有可能超過60% (Swianczny,2005,p.60) 。又據世界銀行預測,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城市化將從現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即每年有1000~1200萬人口轉入城市(1)。2008年中國城市藍皮書預測,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65%以上,城市人口10億(2)。張雙虎等認為2020年中國城市化52%左右,未來30~40年(即2039~2049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可達到70%(3) 。北京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2008年10月1 9日在“中國城市論壇2008年北京峰會”上提出未來30年中國將出現城市人口突破10億,千萬人口的巨型城市將達到20個(4)。張傑、魏海田認為未來25年城市人口達到12億,城市化率達到75%(中國房地產報2005.7.25)。全國建20個城市圈,每圈有一個1000~1500萬人口大城市,兩個500萬人口特大型城市,5個300萬人口特大城市,10個100萬人大城市,都市圈人口突破5000萬(5)。謝國忠預測中國建20個超級城市,中國最大城市人口將超過5000萬(6)。據牛文元預測到205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10~11億,發展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環渤海)、7大城市帶、發展中心城市,將全國人口的55%、全國GDP的75%、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5%、全國進出口總額的95%在此區內生成(7、.8)。又據世界銀行統計2002年世界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率為75%,中等收入國家為62%,低收入國家為30%。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的2000年中國農業人口占66.6%,韓國占8.8%,日本占3.9%,美國占2.2%,阿根廷10.1%,俄羅斯13.9%,法國3.4%,英國1.8%,澳大利亞4.6%(9)。2003年城市人口比重情況為:英國89%,德國88%,荷蘭89.8%,美國77.9%,加拿大79.3%,韓國83.5%,日本79.2%,巴西82%,阿根廷86.6%(10)
從以上這些數據分析,在21世紀中國第一步要達到城市化70%的水平,到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達到城市化水平90%,將農業人口下降到10%以下。也就是說城市化達到70%時將有11.2億人,90%要有14.4億人進入城鎮居住,城鎮如何才能容納它們,本研究從區域城鎮人口集聚的角度提供一種思維方法。
二. 中國城市化70%與90%時期城鎮規模體系的六層比例結構模型的構建。
模型將全國城鎮與農村結構分為六個層次:第一層為中國三大經濟成長中心,包括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接收全國向三大中心轉移人口。城市化70%時接受轉入全國各省10%的人口。第二層為省會城市,70%城市化率為各個省10%的人口。第三層為地級市和地州擬建成的城市占各省10%的人口,第四層為縣級城市,規模為20%的人口,第五層為鎮和鄉,為20%人口,農村人口占30%。城市化水平90%時,農村人口僅10%,需再轉出20%的農業人口,由上五個層各分擔4%,即三大經濟重心轉入14%,省會城市14% ,地級城市14%,縣級城市24%。重慶直轄市因城市擴展力強,不對外輸出人口,人口低於一千萬的省也不對外轉移人口。各省市間相互轉入與轉出視為平衡,不另計轉出轉入數。人口總數依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年12月發表的“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白皮書為依據,21世紀中葉16億,2050年以後中國人口維持零增長,長期保持16億。各轉出省轉出10%的人口,分配給長三角40%、珠三角30%、京津冀30%,由三方組成的則平均分攤。2007年人口總數為13。2129億,到16億人口還要增長21.09%,各省按2007年人口數增加21.09%轉化成16億人口時的預計人口數。
六層結構比例數學模型可用下式表達:
T=A+B+C+D T=a(m+i)+b(m+i)+c(m+i)+d(m+i)
式中m為16億人口時計算的區域人口數,可是全國、省、地、縣各級,依研究對象而定。T為城市規模萬人數,I代表應輸入人口數,多數省無此項。A為直轄市省會城市,B為地級城市總規模,C為縣級城市總規模,D為鎮或鄉總規模。A.,b,c,d分別代表省地縣鎮各層比例係數。
各級城市的平均規模為:A=a(m+I)/n, B=b(m+I)/n C=c(m+I)/n D=d(m+I)/n,n為各級城市數目。按此模型計算城市化70%時全國省會城市人口1,6億,31個省級城市平均規模為516,13萬人,全國地級城市總人口1.6億,333個地級單位平均規模為48萬,縣級城市總人口3.2億,縣級單位3862個平均規模為11.2萬,全國鄉鎮人口3.2億,,全國鄉鎮總數35473個平均為9000人左右,說大數省地縣鎮各級城鎮人口規模為500萬、50萬、10萬和1萬的規模。
三.各省 城市化水平70%與90%時的計算.
1.城市化水平70%的計算:計算方法與步驟.(1)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鑑2007年公布的2006年各省人口數據之合為129313 萬人(11) ,與16億之間的係數為1.23905,折合個省16億人口時的計算值用.M表示。(2)計算全國總轉入三個經濟中心人口數,將非轉出區的10%人口數從全國總轉移10%的1.6億人中減除後得出轉出人數為1.222億人。(3)將應轉入人數按比例分配到三個經濟中心,長三角為40%共4888萬,三方各三分之一為1629.4萬。京中冀按30%為3666萬,三方各得1222萬,珠三角30%為3666萬,計入廣東省輸入人口數。(4)重慶市無地級和人口轉出,這兩級加入中心城區變為30%,同理海口變為20%。江蘇、浙江、廣東、寧夏、青海、西蕆不轉出人口,省地縣鎮的係數各增加2.5,省地級變為12.5%、縣鎮級變為22.5%。(6)全國行政單位按2004年全國各省行政機構數計算,考慮到城市化70%時全部地區和自治州均建成地級市,全部縣都建成縣級市。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中國城市化水平70%時各省城鎮規模構想 (單位 萬人}
(2040-2050)
預計人口 | 輸入人口 | 直轄市省會城市 | 地級城市 | 縣級城市 | 鎮(鄉) | ||||
省別 | M | I | 數目 | 平均規模 | 數目 | 平均規模 | 數目 | 平均規模 | |
北京 | 1958.94 | 1222 | 3180.44 | ||||||
天津 | 1332.00 | 1222 | 2554.00 | ||||||
河北 | 8546.57 | 1222 | 976.97 | 10 | 97.7 | 138 | 14.16 | 1960 | 1.00 |
山西 | 41810.80 | 418.18 | 10 | 41.80 | 100 | 8.36 | 1195 | 0.70 | |
內蒙 | 2970.00 | 297.00 | 11 | 27.00 | 84 | 7.01 | 1225 | 0.48 | |
遼寧 | 5292.00 | 529.20 | 13 | 40.71 | 44 | 24.05 | 991 | 1.07 | |
吉林 | 3374.00 | 337.40 | 8 | 47.12 | 41 | 16.46 | 765 | 0.88 | |
黑龍江 | 4737.00 | 473.70 | 13 | 36.44 | 65 | 14058 | 931 | 1.02 | |
上海 | 2249.00 | 1629.4 | 38780.4 | ||||||
江蘇 | 9354.83 | 1629.4 | 1373.03 | 12 | 114.42 | 64 | 38.01 | 1201 | 2.58 |
浙江 | 6170.57 | 1629.4 | 974.99 | 10 | 97.50 | 64 | 27.42 | 1200 | 1.46 |
安徽 | 7570.60 | 757.00 | 15 | 54.47 | 64 | 23.66 | 1615 | 0.94 | |
福建 | 4408.54 | 440.00 | 8 | 55.00 | 60 | 14.30 | 951 | 0.93 | |
江西 | 5376.24 | 537.62 | 10 | 53.76 | 85 | 12.65 | 1429 | 0.75 | |
山東 | 11534.32 | 1153.43 | 16 | 72.10 | 94 | 23.90 | 1518 | 1.53 | |
河南 | 11637.36 | 1163.74 | 16 | 72.70 | 112 | 20.78 | 2121 | 1.10 | |
湖北 | 7053.91 | 705.40 | 11 | 64.13 | 67 | 21.06 | 960 | 1.47 | |
湖南 | 7858.06 | 785.80 | 13 | 60.45 | 88 | 11.86 | 2322 | 0.68 | |
廣東 | 11528.12 | 3666.0 | 1899.27 | 20 | 90.96 | 79 | 43.27 | 1228 | 2.78 |
廣西 | 5847.08 | 584.71 | 13 | 45.00 | 81 | 14.44 | 1324 | 0.88 | |
海南 | 1036.85 | 207.36 | 18 | 11.50 | 251 | 0.83 | |||
重慶 | 3479.25 | 1044.00 | 21 | 25.77 | 1044 | 0.67 | |||
四川 | 10121.80 | 1012.80 | 20 | 50.61 | 146 | 13.87 | 4800 | 0.42 | |
貴州 | 4655.11 | 465.50 | 8 | 58.19 | 79 | 11.79 | 1452 | 0.64 | |
雲南 | 5554.66 | 555.50 | 15 | 37.03 | 121 | 9.18 | 1507 | 0.74 | |
西藏 | 348.17 | 43.52 | 6 | 7.20 | 72 | 1.08 | 683 | 0.15 | |
陝西 | 4627.85 | 463.00 | 9 | 51.45 | 88 | 10.52 | 1597 | 0.58 |
甘肅 | 3228.96 | 323.00 | 13 | 24.85 | 76 | 8.28 | 1238 | 0.52 | |
青海 | 679.00 | 84.88 | 7 | 12.13 | 39 | 3.92 | 398 | 0.58 | |
寧夏 | 748.39 | 93,55 | 4 | 23.39 | 17 | 9.91 | 219 | 0.77 | |
新疆 | 2540.50 | 254.00 | 14 | 18.14 | 85 | 5.98 | 857 | 0.59 |
2. 城市化水平90%的計算。
計算方法與70%時相同,總人口保持零增長,仍為16億。全國農村人口降至10%時需 再轉出20%,由其它五級分擔,每級增4%。向三大經濟重心輸出14%,省級市與地級市各14%、縣級市24%、鄉級鎮24%。向三大經濟中心輸出的總量為17096萬,長三角各方轉入2280萬,京津冀各方轉入1710萬,廣東轉入5129萬。計算結果如表2
表2 中國城市化90%時吝省城鎮規模構想 (單位 萬人)
直轄市省會城市規模 | 地級市規模 | 縣級市規模 | 鎮鄉規模 | |
北京 | 3669.00 | |||
天津 | 3042.00 | |||
河北 | 1435.91 | 143.60 | 17.84 | 1.26 |
山西 | 584.05 | 58.41 | 10.01 | 0.84 |
內蒙 | 415.80 | 41.08 | 8.49 | 0.58 |
遼寧 | 740.88 | 57.00 | 28.85 | 1.29 |
吉林 | 472.36 | 59.01 | 19.75 | 1.06 |
黑龍江 | 663.19 | 51.01 | 17.50 | 1.22 |
上海 | 3959.00 | |||
江蘇 | 1825.70 | 152.14 | 45.82 | 3.48 |
浙江 | 1300.29 | 130.00 | 32.63 | 1.74 |
安徽 | 1059.88 | 70.66 | 28.39 | 1.13 |
福建 | 617.20 | 77.15 | 16.35 | 1.11 |
江西 | 725.68 | 72.57 | 15.18 | 0.90 |
山東 | 1614.80 | 100.93 | 29.45 | 1.82 |
河南 | 1629.23 | 101.83 | 24.94 | 1.32 |
湖北 | 987.55 | 89.87 | 25.27 | 1.76 |
湖南 | 1100.13 | 84.63 | 21.43 | 0.81 |
廣東 | 2748.42 | 137.42 | 55.87 | 3.60 |
廣西 | 818.59 | 63.00 | 17.32 | 1.06 |
海南 | 290.32 | 13.82 | 0.99 | |
重慶 | 1461.28 | 0.79 | ||
四川 | 1417.05 | 70.85 | 16.64 | 0.50 |
貴州 | 651.72 | 81.47 | 14.12 | 0.77 |
雲南 | 777.65 | 51.84 | 11.02 | 0.88 |
西藏 | 57.45 | 9.58 | 1.28 | 0.14 |
陝西 | 647.90 | 72.00 | 12.62 | 0.70 |
甘肅 | 452.05 | 34.77 | 10.19 | 0.63 |
青海 | 112.04 | 16.00 | 4.61 | 0.45 |
寧夏 | 123.48 | 30.87 | 11.67 | 0.91 |
新疆 | 355.61 | 25.40 | 7.17 | 0.71 |
3. 直轄市與省會城市模型計算數與各城市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數比較。我們從網際網路上查看了各城市2020年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個別城市為2010年規劃數據進行比較見表3
表3 直轄市與省會城市模型計算數與各城市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數比較
城市 | 2040-2050(萬人) | 2100(萬人) | 2020規劃(萬人) | 城市 | 2040-2050(萬人) | 21 00(萬人) | 2020規劃(萬人) |
北京 | 3180.49 | 3669.00 | 1600 | 武漢 | 705.40 | 987.55 | 776.00 |
天津 | 2554.00 | 3024.00 | 630 00 | 長沙 | 785.80 | 1100.33 | 350.00 |
石家莊 | 976.97 | 1435.91 | 430.00 | 廣州 | 1899.27 | 2748.42 | 1040.00 |
太原 | 418.18 | 584.05 | 360.00 | 南寧 | 584.71 | 818.59 | 300.00 |
呼和浩特 | 297.00 | 415.80 | 100.00(2010) | 海口 | 207.36 | 290.32 | 175.00 |
瀋陽 | 529.20 | 740.88 | 472.00(2010) | 重慶 | 1044.00 | 1461.28 | 370.00 |
長春 | 337.40 | 472.36 | 420.00 | 成都 | 1012.18 | 1417.05 | 760.00 |
哈爾濱 | 473.70 | 663.18 | 460. 哈00 | 貴陽 | 465.50 | 651.72 | 400. |
上海 | 3876.40 | 3959.00 | 2000.00 | 昆明 | 555.50 | 777.65 | 430.00 |
南京 | 1373.07 | 1825.70 | 350.00 | 拉薩 | 43.52 | 57.45 | |
杭州 | 974.99 | 1300.29 | 380.00 | 西安 | 463.00 | 647.90 | 528.00 |
合肥 | 757.00 | 1059.88 | 400.00 | 蘭州 | 323.00 | 452.15 | 350.00 |
福州 | 440.00 | 617.20 | 400 00 | 西寧 | 84.88 | 112.64 | 130.00 |
南昌 | 537.62 | 725.68 | 350.00 | 銀川 | 93.55 | 123.48 | 130.00 |
濟南 | 1153.43 | 1614.80 | 670.00 | 烏魯木齊 | 254.00 | 355.61 | 194.00 |
鄭州 | 1163.34 | 1629.23 | 500.00 |
表3中北京、天津、上海為總人口,其餘城市為中心城區人口。從表中可看出,中國本世紀末將出現近4000萬人口的上海,3000萬以的入北京天津,2000萬以上的廣州,1000萬以上的石家莊、南京、杭州、合肥、濟南、鄭州、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等14個特大型城市。多數省城在200~800萬,僅拉薩不足100萬。從各城市2020年規劃數與計算結果比較,中西部地區比較接近,如西寧,銀川,蘭州,長春的規劃數超過2050計算數,貴陽,武漢,昆明,西安,成都,海口,福州,哈爾濱,瀋陽,太原,南昌比較接近,三大經濟中心和濟南,鄭州,長沙,合肥的差距約為1倍,說明模型計算數並不太大,2050年是可以實現的。卜
4. 雙中心省的省城與次中心和地級市規模計算結果的修訂。
遼寧、河北、山東、浙江、廣東五省有接近省城規模的大城市。次中心按轄區總人口計算的規模數較小,可將兩市的計算數字之和按現有人口數的比例來修定其城市的規模。各省地級市若計算值與現值差異過大,也可按照地級市的計算總規模按現有各市人口數按比例分配進行計算,也可按經濟流向調整經濟吸納範圍。以貴州為例,2050年六盤水36.94萬、遵義市92.79萬、安順市31.37萬、銅仁市48.16萬、興義市38.20萬、畢節市89.40萬、凱里市53.18萬、都勻市48.00萬,六盤水偏小畢節偏大,如將經濟主要流向六盤水的威寧、納雍兩縣調整到六盤水計算,威寧納雍應入地級市的23.59萬調入,六盤水修仃為60.54萬,乘上訂正係數後為66.53萬人,畢節市修訂為65.81萬,計正為72.34萬人。安順市也嫌規模過小,因為原為安順市的清鎮、修文、息烽、開陽近年劃入貴陽市,其非貴陽主城區,貴陽市城市人口為全省人口的10%,與4縣無關,安順城市中心區現有35萬人左右,巳趄過2050年計算數31.37萬人,故將這4縣人口184.03萬仍作為安順的基數,安順2050年城市人口為55.12萬人,再乘上8個地區人口總數與全省人口10%差距的係數1.0994,訂正為55.12萬人。
四.結語。
本文對中國未來城鎮體系規模用數學模型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構想,它從戰略高度提出了一個認識中國複雜的城鎮體系的一種思路,其六個層次是客觀存在的,運用它可計算到各種行政級別單位規模進行長遠規劃構想,我們並不希望它與未來完了全吻合,但希望它能表達一種必然趨勢,為我國城鎮化的戰略規劃提供一種新的迄擇,具體的比例,各省在運用時也還可以進行微調,使之能更準確地接近實際。本文也可以說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次終極和終極目標規劃,對中期近期城市發展規模應該搞多大,提供了一個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