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圩鎮

鄒圩鎮

鄒圩鎮位於賓陽縣北部,鎮政府駐鄒圩,距縣城19千米,面積154平方千米,轄鄒圩社區居委會;六新、新華、永和、長安、長新、高龍、中南、同仁、同禮、同德、七星、古蓮、白山、龍塘14個村委會及1個社區。鄒圩鎮轄14個村委會,共118個自然村、31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9100戶, 截至2017年末,人口總計3098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鄒圩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西南寧市賓陽縣
  • 電話區號:0771
  • 郵政區碼:530407
  • 面積:154平方千米
  • 人口:30984人(2017年) 
  • 方言:粵語邕潯片、平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南寧吳圩國際機場
  • 火車站:南寧站
  • 車牌代碼:桂AG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經濟發展,黨政建設,經營產品,旅遊景點,

鄉鎮概況

鄒圩鎮位於賓陽縣北部,面積154平方千米。轄鄒圩社區,六新、新華、永和、長安、長新、高龍、中南、同仁、同禮、同德、七星、古連、白山、古塘14個行政村,共118個自然村、31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鄒圩,距縣城19千米。是壯、瑤少數民族集居之地,景點有八仙岩洞。
鄒圩鎮地處於賓陽的北大門,西南和北面分別與上林,來賓市興賓區兩縣交界,東鄰洋橋鎮,西南面與新圩鎮連線,國道322線穿腹而過,距離縣城18公里,交通十分方便,現轄15個村委,118個自然村,316個村民小組,全鎮9254戶,屬壯、漢、瑤等少數民族雜居鄉鎮和山區鄉鎮。年末耕地面積4352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731公頃。2002年,全鎮年產糧食26040噸,年財政收入188萬元,人均收入1583元。截至2017年末,人口總計30984人。
基礎設施方面,2003年來鄒圩鎮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成並已投入使用的有白山治旱工程,長安田園化建設,修通了白山--龍塘,古連--白山兩條村級扶貧路和五條囤級路。影響鄒圩經濟發展的鄒譚路,由於路線長,涉及村屯人口多(全長12公里,途經6個村委、50多個自然村和1.5萬多民眾),所需經費大,現鄒圩鎮正在加緊該項建設的準備工作,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扶持,爭取在年內動工修建。鄒譚路的修通將對鄒圩鎮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歷史沿革

1976年設鄒圩公社,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新華、長安、長新、高龍、永和、中南、鄒圩、大新、白山、龍塘、古逢、七星、同仁、同禮、同德15個行政村。2003年末,總戶數9100戶,總人口47403人,其中農業人口45781人。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50126106:~001 121鄒圩社區 ~201 122六新村 ~202 220新華村 ~203 220永和村 ~204 220長安村 ~205 220長新村 ~206 220高龍村 ~207 220中南村 ~208 220同仁村 ~209 220同禮村 ~210 220同德村 ~211 220七星村 ~212 220古蓮村 ~213 220白山村 ~214 220龍塘村

地理位置

鄒圩鎮位於賓陽縣北部,鎮政府駐鄒圩,距縣城19千米。面積154平方千米。
鄒圩鎮

行政區劃

鄒圩鎮下轄鄒圩社區居委會;六新、新華、永和、長安、長新、高龍、中南、同仁、同禮、同德、七星、古連、白山、古塘15個村委會。轄15個村委會,共118個自然村、316個村民小組。

經濟發展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全縣最豐富的優質石灰石礦產資源和大量的優質紅粘土資源,有全縣內 唯一的一條大河--清水河貫穿全鎮9個村委70多個自然村,是發展建材業和水產養殖,以及旅遊開發等產業的理想環境。已建有紅磚廠7家,陶器生產專品村三個,礦石開採點40多個,可利用豐富的清水河資源進行網箱養魚100多箱。
鄒圩鎮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重點發展了糖蔗、林業、優質谷、畜牧等產業。鄒圩鎮糖蔗種植面積達2.2萬畝,林業10000多畝,水稻優質谷2.6萬畝,桑蠶500多畝,優質木薯近3000畝等,另外,還有2萬畝宜林果的山坡荒地尚沒有開發。
長安村委馬腳塘屬於鄒圩鎮的一個小村,全村有40多戶,500多人,大部分屬於農業人口,耕地面積大概有500多公頃,水田約有100多公頃,耕地大部分用來種植甘蔗,年產量接近4000噸。 村民在在歷屆村長的帶領下,大量發展農作物生產,尤其是甘蔗,每年都給村民帶來很大的利潤,同時馬腳塘村還引進外商投資,充分利用集體土地資源,建立了兩個紅磚廠,另外還將500多畝的集體地,承包給甘蔗商,這些每年都給村民帶來固定的財富,讓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黨政建設

針對當前計生年度檢查、維護社會穩定、安全生產、防治狂犬病等各項工作任務繁重,鄒圩鎮黨委統籌協調、科學安排,利用住鎮晚上,組織黨員幹部、職工以開展“四夜”活動為工作切入點,把先進性教育活動同推動當前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加快鄒圩“三個文明”建設步伐。 一是“夜學”。黨員幹部堅持集中和個人自學相結合,採取舉辦專題講座,舉辦科技培訓班,觀看電視、電教片等多種形式進行夜學,著力提高黨員幹部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服務技能。學習內容包括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各種業務知識。二是“夜談”。採取召開座談會、結對子的辦法,在領導班子之間、班子成員與鎮幹部、鎮直單位負責人之間、鎮幹部之間進行夜談,相互推心置腹地交流,共同探討解決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領導、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目的。三是“夜議”。利用住鎮晚上召開鎮三套班子領導會議和鎮幹部會議,主要針對全鎮各時期的中心工作進行分析、研究,理清思路,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並作出科學決策,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四是“夜訪”。鎮幹部採取結對子方式進村入戶對後進村、貧困戶進行夜訪,了村情、解民意,與幫扶對象共謀致富路,積極為幫扶對象出謀獻策,切實解決生產、生活遇到的難題。通過開展“四夜”活動,該鎮既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好先進性教育活動第二階段的任務,又能科學妥善地安排好其它各項工作,真正做到當前工作和先進性教育活動“兩不誤、兩促進”。
鄒圩鎮鄒圩鎮

經營產品

特徵特性:該品種植株高,較直立,前、中期生長快,中至中大莖,蔗莖較均勻,空心小,節間圓筒形,較長,蔗莖遮光部分青綠色,露光部分紫紅色,有少量白色或黑色蠟粉。無芽溝或不明顯。芽呈圓形,芽基平葉痕,芽尖未達或剛達生長帶,芽翼著生於芽的中上部。生長帶明顯,呈淡黃色。葉鞘紫紅色,有白色蠟粉,鞘背有少量57號毛群,無外葉耳,內葉耳三角形。老葉易自然脫落。宿根性較好。抗甘蔗花葉病,在自然條件下,未發現黑穗病。 產量表現:1997、1998年參加國家甘蔗品種區域試驗(豐產高糖抗旱組),平均蔗糖分14.46%,分別比對照ROC10(CK1)和當地對照(CK2)增加0.26和0.84個百分點;畝蔗產量和畝含糖量分別為6302.4公斤和911.3公斤,分別比CK1增產32.26%和34.67%,比CK2增產13.45%和20.1%。曾於1995、1996年在廣西進行新植、宿根生產試驗,10點次平均畝產蔗量5421公斤,比對照品種桂糖11號增產13.6%,10點次均比對照增產;平均蔗糖分14.26%,比對照高0.31個百分點。
栽培技術要點:應選擇中等肥力以上的水田或旱地種植;若該品種種莖冬藏時間長,春植蔗在低溫條件下萌芽率略低於桂糖11號,應適當密植;生長快,植株高大,生長中期應適當高培土,促進根系發育,以防倒伏。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甘蔗品種審定標準,予以審定通過。適於華南蔗區中等肥力以上的水田或旱地種植,栽培中應注意防止倒伏。

旅遊景點

鄒圩鎮清水河民俗文化旅遊區西自南柳二級公路清水河橋起,沿江東下至八仙岩,六新村沙洲島止,在該旅遊區約2公里的河畔一帶,有20多個自然景點,群山連綿起伏,形狀各異,山上有奇峰,山裡有奇石,山下有清水河婉延而過,河畔有靈泉,江中有怪石,山水互相映襯,構成一幅幅美麗的自然景觀。主要景點有:
1、龍口岩洞,全長約500多米,洞內有天然鐘乳石、石筍 等,多姿多彩,千奇百怪,酷似各種飛禽走獸,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洞中有洞,洞內有一可容納200多人的大坪,可作小型影院或布置多個傳統故事人物造型,若洞內的鐘乳石,石筍經過藝術加工,配以燈飾,再加上文字解說,效果奇佳。
2、八仙岩、將軍山、天馬山、龍口山、張家山等群山連綿,千姿百態,怪石嶙峋。乘坐旅遊船沿江而下,沿江兩岸風光旖旎,景色迷人,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
3、在天馬山、將軍山、八仙岩之間的山谷中有兩塊約800平方米的大草坪,與外界隔絕,環境幽靜典雅,坪內綠草茵茵,青翠欲滴,置身其中,讓人有一種世外桃源之感,拋棄工作和生活之煩惱,你定會深感輕鬆、愜意。
4、八仙岩洞,位於八仙岩山的半腰,從山腳拾階而上,一路欣賞兩邊迷人景色,還可俯視婉延盤旋的清水河,八仙岩洞中供奉著民間傳說中的三仙(莫、李、張)及如來佛,送子娘娘等神象,許多善男信女慕名而來,遊客絡繹不絕,虔誠地到洞內供奉朝拜。
5、娘娘廟,舊址位於鄒圩六新娘娘村的清水河畔,為飛鵝飲水之寶地。傳說娘娘廟修建成後,神聖顯靈,每求必應,對眾多遊客很有吸引力。
6、鱉魚石,位於娘娘廟門前的清水河江中。據說,石下有岩洞,洞內有魚,鱉魚一叫鄒圩江即發洪水,此傳說在賓陽早已婦孺皆知。
7、 泉,在張家山對面清水河畔,鄒圩水廠,有一大 泉,每小時出水約30噸,每4天可為一個中型游泳池(長50米,寬30米,深2米)全部換水,是建造天然游泳池的理想場所。
8、清水河橋六新沙洲島的河段,河面寬30-50米,水深約1.5-10米,平均水速2-8米/秒,可建竹排漂流和其他水上娛樂項目。
9、沙洲島,清水河流到六新村突向兩邊叉開後再匯合,形成的小島面積接近兩個足球場那么大,是野外燒烤和民族風情表演的理想場所。沿江而下,河面變得更加開闊,最寬處達120米。下邊建有六馮攔河大壩和3公里長的飛天渡槽引水工程,氣勢雄偉壯觀,是當年開展農業大寨的歷史見證,極具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