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含光,女,名瓊姑,含光為其道號,江西宜黃縣潭坊人。
基本介紹
- 本名:鄒含光
- 字號:名瓊姑
- 所處時代:後金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宜黃縣潭坊人
- 主要作品:《救亡三策》《含光老人詩文集》
- 主要成就:女詩人
- 性別:女
- 卒:年八十六
簡介,事跡,
簡介
女詩人。鄒含光少年早慧,好靜,喜讀書,有大志。三歲能背誦詩詞,由此得到父親的特別寵愛。父親鄒啟元,舉人出身,做過教諭、知縣、同知,最喜培育英才,三個女兒在他的教育下都有顯著成就。大女在文學方面有所創見芝趨霸,寫了大量迎懂體詩歌和戲劇;二女是刺繡能手,所繡佛像,栩栩如生,為達官貴人預金搶購,是虹重譽擊手工藝品的行家裡手;三女即瓊姑,從小抱負不凡,喜談“兼濟天下”的理想,鄉里人稱“一門三奇”。15歲與譚綸長孫藎伯成婚。進譚家後,日夕誦讀經史、天文地理及各種書籍20餘年,涉獵道榆廣博,皆得其要旨,有遠見卓識,宮廷內外,皆有名望。
事跡
崇禎初年,國家混亂,邊防鬆弛,後金(清)在長城以北屢屢得手;朝廷內閹黨與東林黨互相傾軋,被株連者亦多;又逢連年災荒,農民起義四起。鄒含光眼見明朝內憂外患,甚為焦急。她辭別丈夫、女兒,喬裝進京上奏萬言疏《救亡三策》,分析形勢,陳詞激昂憤慨,建議懷宗遷都南京,並重用賢良,加強防務,均未被採納,令朝中大臣大驚失色,誣她為女妖,遣回原籍。此時,已被削籍家居的原宰輔馮銓聞有此奇女子,將她延聘在家館朽促寒執教。後因她直言閹黨誅殺楊連、左光斗等大臣,觸動馮銓而離開馮家。捉跨海鄒含光賦詩寄旅京同鄉諸人,時官居大學士、宰輔之位的蔡國用(金溪人),從詩中驚悉其才華,聘為子兆豐之師,並常與鄒含光談論政事。撫州府陳大行、章柳州等來京見蔡,也必見鄒含光,並有一番國事辯論。蔡每遇鄒含光發言總是喜形於色,往往認為她言語中肯。
崇禎十三年(1640)六月,蔡國用去世,鄒含光悲痛欲絕,隨後離開蔡家遍游名山大川,拜訪峨眉、天台禪宗高僧。清軍入關後,她削髮為尼,道號含光老人。三十年後,她以禪家重訪其門生溫州知府蔡兆豐。雖已垂暮之年,但談到國家興衰,治國之道,仍感慨激動,難於自己。終因憤世成疾,年八十六卒。
鄒含光喜作詩,有詩文數十卷。作品出入經史,見解獨到,風格雄渾激烈,毫無兒女纏綿之情。故當別人索其詩稿時,她以“不欲人傳言,又不欲人傳其名”為由,不以示人。她著作很多,但都被自己焚燒。現在百不一存的《含光老人詩文集》,是陳大行先生在京時所收集到的一小部分,滄海遺珠,彌足珍貴。《江西詩征》付蘭蘭承、縣誌存其《感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