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

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

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是一家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37師3團3營8連二十四壯士的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
  • 地理位置:山西省鄉寧縣
  • 開館時間:2007年9月18日
相關報導,

相關報導

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
國民革命軍第37師3團3營8連二十四壯士名單:連長彭永祥、排長郭文光、李樹屏,士兵牛功榮、王福祀、杜錫山、邵君山、李發成、趙卯娃、胡孝成、梁德昌、張王保、李貴生、吳慶周、周家寬、徐順德、葛志義、王振全、景新吉、羅華周、周秀恆、張三娃,尚有兩名壯土姓名不詳。
寶島根相連 祖業不容丟: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成立
“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整整76年,時光的流失永遠不能抹平抗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切傷痛。在沉痛的日子裡,2007年9月18日,一座特殊的抗戰紀念館在山西省鄉寧縣開館。在抗日戰爭中拋灑熱血的國民革命軍官兵,在抗戰勝利62年後,成為這座紀念館的專門紀念對象。
“國家穩定後,就有了包容心。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實。這又為穩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礎。”山西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隆重開幕,紀念為保衛這個山西抗日戰爭的大後方和重要的運糧道,身縛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國民革命軍24位抗日壯士。
9月18日上午,山西省鄉寧縣華靈廟抗日紀念館門前廣場上,一群國中女生扮演的村姑,正踮著腳尖送別將和敵人最後決戰的士兵。
一切都很熟悉,就像任何一台擁軍晚會的場面。配舞的交響樂版民歌聲響震耳,綠花襖、大辮子的女孩,圍繞纏繃帶的男同學們揮舞手臂,他們被胭脂染得過於紅艷的臉龐,時而微笑時而悲傷。
但男孩身上的軍裝不是八路軍服的鐵灰色,而是淺黃色軍裝。
“這是國民黨的軍服,我們送別的是國民黨二十四壯士。”扮演村姑的初三女生劉曉蓉,擠在同學堆里大聲說。
她身後的華靈廟抗日紀念館,剛在鄉寧縣委的主持下,舉行了開館儀式。
這是一座特殊的抗戰紀念館,紀念館所有的陳列品均來自國民革命軍:青天白日銘牌、榮譽勳章、防毒面具、軍刀、機槍,還有閻錫山本人簽名的小像、國民黨軍人在戰場上過年的聚餐照……在一組由80張國民黨軍人像組合而成的照片上,寫著“致敬從血泊中站起並生存下來的人”。
另一件受人關注的藏品,是1945年6月8日,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在戰爭發生地華林廟立碑-華靈廟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並將華林廟改為華靈廟,喻為中華民族之靈魂)。這塊石碑的背面,刻著由他撰寫的千字碑文,記載著第19軍37師3團3營8連,在華靈廟和日軍的一場惡戰。整塊石碑保存完好,但左下角“閻錫山”三字,不知在什麼時候被人抹去了。
鄉寧在抗戰時期是山西西南區的行政中心,也是第二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1941年12月4日凌晨,日本北支派遣部隊鈴木大隊長指揮300多敵軍,趁鵝毛大雪夜襲華林廟,駐守華林廟的國民革命軍第13軍37師3團3營8連的140餘名戰士奮勇抗敵。敵人炮火猛烈,儘管敵人在我雷區遭受200多顆地雷的攻擊,仍依靠人數上的優勢對駐守戰士猛撲狠打。隨著天色漸亮,駐軍漸漸失去夜色保護,雪大路滑阻擋了增援部隊到來,就在失去陣地、斷失糧道的危險關頭,國民革命軍彭永祥連長帶領23名隊員,分成三組,每人身纏10顆手榴彈,拉線連在一起製成活炸彈。此時敵人再次結集四、五百人,在敵人逼近之際,我軍一槍未響,直到敵人進入手榴彈的可及範圍,數百顆手榴彈在敵群中炸裂之後,24名“活炸彈”戰士,蜂擁而上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在彭連長一聲“活炸彈拉火”,一連串的爆炸聲映紅了華靈廟的山山嶺嶺,也讓上百名日軍血肉橫飛。駐守的其他戰士在趕來援兵的幫助下,敵人以400人的傷亡代價結束了這次偷襲,此後再不敢上華林廟。這一壯舉,可以和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相媲美。為了表彰他們的英雄壯舉,當時國民黨中央在全軍發出了嘉獎令。戰爭發生後的第二年,國民黨山西省政府在孝義縣成立了山西省省立華靈中學。此後,文藝劇團專門譜寫了戲曲《彭永祥死守華靈廟》、大合唱《華靈廟歌》,在軍民中廣為傳唱。
24壯士獻身後,父老鄉親主動獻出24口棺材,掩埋了國民革命軍壯士們的英骨。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為紀念英靈,把華林廟更名為華靈廟,1945年又親自撰寫碑文豎起“華靈廟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 ”
華靈廟之戰是國民革命軍晉綏軍抗戰史上以少勝多戰績卓著的一役。弘揚民族氣節的《華靈廟之歌》在1942年至46年間,唱響晉省,傳遍全國。
隨著國共合作兩度分裂,時世變更,華靈廟的豐碑殘破不堪。為了弘揚華靈廟國民革命軍24壯士的愛國主義精神,宣揚他們為國獻身的英雄壯舉,教育廣大青少年牢固樹立不忘國恥、立志報國的信念,將華靈廟修葺一新,並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華靈廟一役中國民革命軍第13軍37師3團3營8連的指導員郝端溫老先生如今88歲高齡,是該戰役能夠找到的唯一的健在者。在揭幕儀式上,老人代表自己的戰友們向為重修華靈廟的領導和鄉親們敬上一軍禮,泣不成聲地講述了當天慘烈的場面。
數十名來自台北市山西省同鄉會的會員應邀參加該紀念館落成儀式。副總幹事曾經在晉南戰役中擔任連長的張訊學老人回到闊別了66年的鄉寧縣,華靈廟戰役時,其兄正擔任鄉寧縣縣長。他說戰爭是殘酷的,自己指揮連隊曾經在一次戰役中,80名戰友只有8名活著回來,至今慘烈之像不忍回首。他說,不希望再有戰爭,拋棄黨派分別,平靜地坐下來談,21世紀一定是屬於中華民族的世紀。
二十四壯士的英雄事跡驚天地,泣鬼神,氣壯山河。”鄉寧縣縣委書記張效彪在發言中說。
碑文中,閻錫山感嘆說:“凡此,皆猛將勇士之所為……不惜捐自身之血肉……以搏國家民族某一事之勝利與成功,使敵堅兵利器胥失功能,戰略戰術均歸無用,此則超軼尋常戰鬥範圍之外。”
中學生家萬言說,他自小就聽長輩講過這個故事。但直到2005年5月,學校第一次排練這個舞蹈,他被選出扮演國民革命軍士兵,才發現學校“開始把這個故事當真了,有點驚訝”。
這群孩子擠在一起嚷嚷時,兩位國民革命軍老兵,正扶著拐杖,坐在觀眾席里。
他們同樣年屆90歲,同樣瘦削硬朗,甚至有著相近的山西口音。但1949年後,他們在台海兩地度過了境遇迥異的半輩子。
留的,是返回山西婁煩老家的郝端溫;去的,是經上海 坐船到台灣的袁廣卿。
轉到紀念館背後,參觀縣政府新修的二十四壯士紀念碑時,被縣長扶到前排的郝端溫,一手拄著拐杖,一手脫開女兒的攙扶,給紀念碑敬了一個國民黨軍禮。
圍觀村民的掌聲響起,老人的眼淚一滴滴落了下來。
“今天他是主角。”縣長郭行傑對記者說。紀念碑上金色的大字,在陽光中明晃晃的,照得人眯起眼。
站在第二排的袁廣卿,雖和郝端溫同為晉綏軍,但在這場惡戰爆發時,他已轉移到了大後方重慶 。這位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的老兵,今天只是作為台灣省山西同鄉會的一員,受臨汾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邀請,回家鄉看看。
袁廣卿13歲加入閻錫山辦的“主張公道團”,時常手持紅纓槍為開會的大人們守門。1934年他16歲,村長推薦他去當兵。“能學用槍,也算是一門訣竅”。
袁廣卿是9兄妹中的第二個軍人,大哥曾加入北伐軍。他從山西到湖南、重慶、江浙一路轉來,最後在京滬鐵路上當交警。
1949年,他跟隨大部隊離開大陸。9兄妹中,袁廣卿是惟一去台灣的人。
那時在台灣國民黨軍人地位不低,但整個台灣和大陸一樣貧困,軍人的生活也很清苦。袁廣卿在部隊待了10年後轉業,用積蓄開了一家雜貨店養活自己和家人。他娶了朋友的妹妹。“這家雜貨店,養活了我的5個孩子。”
郝端溫的前半生,幾乎就是袁廣卿的翻版。
農家子弟,1937自願參軍。那時他跟父親去太原 ,正趕上犧牲同盟會在大街上發傳單:日軍占了我們東北,又想侵占華北了。他當時就向父親請求當兵。“四個兒子送一個。”父親回答說。
當兵第二年,郝端溫被送入國共合作開辦的抗日民族革命大學,在軍事系學習。一年後,他被分到了華靈廟的這個部隊。那次血戰中,“活炸彈”的主意,就來自於他。
“淞滬戰役中,蔡廷鍇組織500人敢死隊,用汽油彈以一當十,打退數萬日軍。”郝端溫說了這個先例後,提出由他領隊。“但彭永祥連長說他已經四十歲了,有兩個小子,沒顧慮了,所以他搶了這個位置。”
袁廣卿離開大陸時,郝端溫跟著未來的岳父回了家鄉。在村里開了學校,當上民辦教師。“文革”中,他被當作特務被人拖出課堂,吊起來打。“我爸爸的右手此後就不能寫字了,一抬手就發抖。”郝端溫的女兒告訴記者。
然而記憶不會因此而磨滅。2005年10月,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88歲高齡的郝端溫在《山西廣播電視報》發表了《華靈廟戰役回憶》一文,記敘了昔日國民黨軍隊在鄉寧浴血奮戰的往事。
鄉寧縣文化研究會會長閻靈娣看到此文後,感佩不已,立刻前去拜訪老人。
就在這年8月,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從這時候起,我們就決定要修復紀念碑。”鄉寧縣委宣傳部部長陳海平說:光修復還不夠,我們提出增加內有國民黨抗日資料的紀念館,辦成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民黨的愛國精神是一樣的”。
其實在2004年秋天,縣裡就決定保護閻錫山留下的這塊紀念碑。閻靈娣告訴記者,當時這塊碑因有人挖礦,倒在了地上,放碑的碑亭,被摔成了碎塊。
2006年5月,鄉寧縣向山西省委提出了這個建議,“雖然有反對意見,但主流還是支持的。”陳海平說。
郝端溫隨即被鄉寧縣請來,回憶歷史,給建館提供意見。
開幕式上,縣委書記張效彪站在紀念碑下,感謝各方來賓參與紀念館開館儀式。回顧了華靈廟戰役和鄉寧簡史後,他以“歡迎各位重溫歷史、觀光旅遊、參與經貿、投資興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鄉寧又好又快發展傳經送寶,搭建橋樑!”來結束講話。
手裡拽著大把酸棗樹枝的村民,將紀念館內外擠得水泄不通,一位穿西裝的年輕人,正夾在一堆小攤販中間,散發著影視培訓的傳單。
“國家穩定後,就有了包容心。”和袁老一同回鄉的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閻沁恆表示,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實。“這又為穩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礎。”
國民革命軍第37師3團3營8連尚有健在指戰員以及戰役知情者請與山西省鄉寧縣政協辦公室辛東平聯繫。
鄉寧華靈廟抗日紀念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