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場上》是何士光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1980年8月號《人民文學》。
小說講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偏遠山區梨花屯的鄉場上,食品供銷站羅會計的女人與民辦教師任老大家的女人發生爭執,莊稼人何麼爸被叫來作證,從來都對以羅家為代表的鄉場上層人物低聲下氣的他經過激烈思想鬥爭,毅然說出事實真相,為受欺侮的任家公平作證。作者通過馮麼爸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前後的言行舉止及性格心理的變化真實再現了農民的精神狀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鄉場上
- 創作年代:1980年
- 作品出處:《人民文學》(1980年8月號)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何士光
- 字數:約7000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梨花屯鄉場上發生了一場糾紛,而這場糾紛原是尋常到極點的一場吵架。只因馮麼爸當時在場,被當作見證人,這給他出了難題。他既惹不起誣賴好人的羅二娘,也不肯昧著良心冤枉窮教書的任老大家。面對羅二娘及其後台曹支書的步步緊逼,他開始是嬉皮笑臉,想兩不得罪,繼而怯懦慌張,汗流滿面,後來,他乾脆不開口,在一處房檐下蹲下來,抱著雙手,悶著,眼光直愣愣。羅二娘罵他,曹支書仍在敲邊鼓。馮麼爸終於站起來,先吞吞吐吐說過去自己窮得無法,丟盡了人;又說去年多分了好多糧,吃的不成問題;繼而理直氣壯地聲明不再依靠曹支書的返銷糧和羅家賣的肉;最後,他乾脆利落地把羅家娃兒撿了任家娃兒的東西不還,還罵人,任家娃兒根本沒動手的事實說了一個一清二楚。羅二娘威脅馮麼爸,他高聲大氣地說只要國家政策不三天兩頭地變,不再跟莊稼人過不去,他有的是力氣,什麼也不怕。
創作背景
在黔北山區當中學老師的何士光為與妻子的娘家住在一起,於1970年遷到離縣城七十多里一條叫琊川的小鎮上。他的妻子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姑娘,因此何士光有許多農民親戚。何士光和他們一起過著窮苦和屈辱的日子。由於所謂“一大二公”的生產關係與山區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不適應,還催殘著生產力,農民們攤派負擔重,辛苦勞作卻不能養活自己。在鄉場(農村集鎮或集市)上也有涇渭分明的等級差別,窮苦的莊稼漢地位低人一等,而公社或大隊領導以及各種營業員自不必說,連一般非農業戶口的鄉場居民也可以傲視莊稼人。令何士光困惑的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和營業員的平等程度還相去無幾,過了十幾年卻變得等級森嚴。在閒聊時,他和農民親友們都盼著有一天莊稼漢能得到尊重,實現按勞分配,但也知道在當時的集體生產體制下這一切都不過是夢想。然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民的經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人們還是害怕政策會改變。另外,也有一些幹部對莊稼人揚眉吐氣耿耿於懷。於是,何士光決定用小說的形式把生產關係的改革如何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如何促進了人的面貌的改變,據實寫出來,因為知道的人越多,人們才能義無反顧地在解放生產力的光明大道上奔跑。《鄉場上》遂應運而生。
人物介紹
馮麼爸
本性善良,卻是個出了名的醉鬼,一個破了產的、頂沒有價值的莊稼人,在鄉場上不值一提。他家有大小六個娃兒,但他無心做活路,因為收的糧食又少,攤派又重,又因為好喝一口,於是就走上纏著要回銷糧、厚著臉皮找人接濟、幫人跑腿這樣一條末路,喪失了作為一個勤勞誠實農民的尊嚴感。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行,在經濟上獲得自主權的他也開始恢復人的尊嚴。
羅二娘
她的男人是食品購銷店的會計、賣肉的,這讓她仿佛成了鄉場上的“貴婦人”,橫行無忌,盛氣凌人,作威作福,嘴快心狠,不屑於裝腔作勢,處處爭勝要強,隨時都在蔑視別人,又從不實地掂掂自己有多少分量。她可以動輒整治人,因為誰得罪了她一家就是得罪了梨花屯整個上層。
曹福貴
大隊支書,掌握著發放回銷糧的大權。開口“向人民負責”,閉口“實事求是”,卻一肚子鬼名堂。在處羅、任兩家糾紛時,他看似公正,實則偏袒羅二娘,同時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斷向馮麼爸施壓、威脅。
任老大的女人
民辦教師的妻子,在鄉場上從來都做不起人。她一身衣裳補綴不盡,一張臉惟悴得只剩下一個尖尖的下巴,大眼睛黯淡無光。面對羅二娘的喝罵,她不敢辯駁,只敢怯生生求馮麼爸說句公道話。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小說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藝術形象,再現了四化時期農村新的變革中人們新的時代風貌和精神境界,寫出了因為社會的變革而產生的人們的精神的變化。揭露了“四人幫”浩劫後農村的種種弊症,而且有力地歌頌了社會的進步,歌頌了農民的思想解放和精神覺醒。
小小的梨花屯鄉場,好像是由羅二娘、商店老陳、宋書記、曹支書等各執一股的人合股經營的,得罪了一尊神,也就是對所有神明不敬,得罪了姓羅的一家,也就得罪了梨花屯整個上層。緊緊鉗住馮麼爸的口,使他不能仗義執言的,就是這樣一個想離開卻無法離開的鄉土現實環境。作者不但對鄉場上的社會關係作了大膽的透視,而且通過對這種社會關係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描寫指出在粉碎“四人幫”之後,這種打著“黨的旗號”而實際上在敗壞中國共產黨、腐蝕黨的幹部、毒化社會風氣的封建主義關係在有些地方依然在精神上壓迫著、威懾著農民們。
馮麼爸之所以最後能勇敢地吼出多年積壓於胸中的憤懣,說出事情的真相,是由於農村經濟的變化給了他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從制度上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農村經濟政策的改變,使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也有相應的變化。像麼爸由無聲到怒吼,前後精神狀況的變化形成鮮明對比。從過去依附別人、低三下四,到自力更生,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經濟政策的轉變給馮麼爸的生活注入了信心,讓他看到希望,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所以,要提高人的價值觀念,要積極克服人的異化現象,讓人性復歸,根本途徑在於改變人們不合理的經濟地位。同時,如果不實現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對領導體制進行切實的改革,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人民也無法徹底掌握自己的命運,恢復人的價值,保持人的尊嚴。
藝術特點
藝術構思
在藝術構思上,作者採用懸念、伏線等藝術手段,把平常的故事、簡單的情節安排得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小說一開頭,主人公馮麼爸出場,他是一個嬉皮笑臉、逗得圍觀人群哄然大笑的角色。這引起讀者的好奇與懸念,即馮是否是個好見證,他到底會如何作證。人物性格逐步推動情節發展,而情節發展又逐步深入展示人物性格。在接下來的情節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馮麼爸之前的滑稽是裝出來的,他有他的難處,面對羅二娘的威逼,他從“艱難地笑著”到“真慌張”了,直到蹲下身、低著頭、不開口。作者沒直接展示馮麼爸的這些舉動對應的心理活動,而是引導讀者設身處地進行推想,為故事後來的轉折創造條件,又更深入地揭示馮麼爸“萬般為難”的主客觀原因。通過作者對馮麼爸以往沒出息的社會原因的剖析,讀者意識到馮不敢說真話不是他個人沒有勇氣,而是社會條件不允許他說真話。讀者自會擔心他會不會言不由衷坑害任老大一家。這樣,作者不但一開冶就造成了懸念,而在故事的發展中讓懸念長時間懸而不解,越來越強烈,加強了作品的吸引力。
作者把馮麼爸的心理活動分成兩次寫,在作品前半部分,通過圍觀者的推測寫出他性格的一面,代表他過去的一面;作品的後半部分以馮麼爸自己的口寫出他性格的另一面,是他現在性格的主導方面。兩者交織在一起,但又層次分明。而結尾處“大家又一一想起來”,修正了小說開頭對馮麼爸的評價,開頭那個評價是片面的。這個“片面”埋下了一條明的伏線,它為馮麼爸後來“說不起真話”的一系列舉動做了註腳,同時誘導讀者越來越懷疑馮麼爸敢說真話,最後“情理之中”的結果便大大出乎讀者意料之外。在明的伏線之外,還有一條暗的伏線:開頭馮麼爸曾提到自己在犁田,是責任田。這句不引人注意的話,直到小說結局,讀者才會體會到它的用意。
語言特點
在語言方面,小說運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細微的表情、語言、動作進行刻畫,使其形神畢肖。馮麼爸開始笑著調侃到故作鎮靜地搪塞,繼而罔顧左右而言它,接著有些慌,想笑也笑不出來,再後來在房檐下蹲下來,抱著手悶著,接著一聲不響拖著步子走回來,最終腳一跺,紅著眼睛向曹支書、羅二娘怒吼。用一系列的語言、表情、動作呈現他內心矛盾及心理變化。
小說還運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凸現人物形象。例如,羅二娘聽到任老大女人的辯解時說“沒有!——沒有把人打夠是不是?”表明她對任家強烈不滿,咄咄逼人。又宣稱“我羅家的娃兒,在這街上就抬不起頭?”囂張的嘴臉躍然紙上,而“你啊,你差得遠……”充分表達了她對任老大一家的蔑視。
此外,小說語言具有濃郁的貴州農村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如“慢說只是要他打一回圓場,就是要他去咬人,也不過是幾斤骨頭的生意。——安排一個娃兒進工廠,不也才半條豬的買賣”“哪一個腦殼大就站出來說,就不要怪我羅二娘不認人啦”中的“慢說”、“娃兒”、“腦殼大”等都是富有地方色彩的貴州方言詞語。而“一條街上住著,吵哪樣喲”、“這咋得了”等則是貴州地區所獨有的句式。
作品影響
《鄉場上》發表當年即被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辦的理論刊物《紅旗》雜誌轉載。1981年,獲得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其改編的同名連環畫出版,由胡振宇作畫,胡廷楣改編。
作品評價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研究員曾鎮南:小說極其敏銳地捕捉到新的農村經濟政策在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造成的轉機,在深刻揭示“四人幫”造成中國農民生活悲劇的同時,以愛撫的筆意,歌頌了農村中“陽光透射灰霧,正在一刻刻改變模樣”的新生活的歡樂和美。……小說不但以現實主義的生動細節、人物描寫,使讀者覺得真實可信,而且,它以其對新與舊、明與暗交織、轉機紛呈的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反映了生活的本質,經受得住讀者對社會生活的科學的分析的印證。
作者簡介
貴州貴陽人。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貴州大學中文系。歷任琊川中學教師,貴州省作協專業作家、副主席、主席,《山花》雜誌主編,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全國第六、七屆政協委員,貴州省第八屆政協委員,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六屆全委會委員。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長篇小說《似水流年》,散文集《在神秘的茅台》、《雨霖》、《何士光散文選》、《煩惱與菩提》,中篇小說集《草青青》,中短篇小說集《蒿里行》、《相愛在明天》、《梨花屯客店一夜》,短篇小說集《故鄉事》,長篇紀實文學《如是我聞》等。作品分別獲1980年、1982年、1985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7年優秀中篇小說獎,1981年《雨花》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