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勇

鄉勇

雍正八年(1730),鄂爾泰鎮壓西南少數民族烏蒙部落時,就利用過鄉兵,一般認為這是清代使用鄉兵之始。乾隆末年,由於八旗兵業已腐朽,不堪戰鬥,綠營兵也暮氣日深,漸趨腐敗,福康安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時,不得不招募地方“義勇”,與官兵並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勇
  • 解釋:臨時招募的輔助部隊
  • 時代:清朝
  • 源自:鄉兵
歷史發展,文獻記載,

歷史發展

以後鎮壓湘黔苗民起義及嘉慶年間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時,朝廷除了命地方舉辦團練外,都招募鄉勇,官給口糧,在綠營之外別自成營,隨軍戰守,時稱“勇營”。從此相沿成例。但在鹹豐以前,勇營額數之多寡不定,武器之良窳不一,沒有創建營制,有事招募,事後即予裁撤,不過是一種臨時性質的非正規部隊。太平軍起義後,鹹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原鄉勇基礎上創建營哨之制,編練了一支有獨特製度的正規軍,稱為湘勇,通稱湘軍。鹹豐十一年(1861)李鴻章遵照湘軍的營制、營規組建了淮軍。隨後其他各省也相繼招募鄉勇,仿照湘軍營制編練部隊,使勇營成為鎮壓太平軍和捻軍起義的主力軍。太平軍、捻軍失敗後,部分勇營改為防軍,後又改為巡防隊,直至清末被編為陸軍。由鄉兵到勇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變化後,最終代替了經制的綠營兵,成為清代後期鎮壓反抗和維護統治的極為重要的武裝力量。

文獻記載

示例:清 《睢州志·袁樞傳》:“樞挾矢登陴,倡先固守。懸金城上,募鄉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