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自然狀況,行政區劃,經濟,榮譽,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教育,科技,文化,醫療,體育,人民生活,鎮村建設,組織建設,著名人物簡介,樊敬,樊繼祖,魏希徵,夏辛酉,張為川,夏溥齋,劉建倫,吳佩民,張留林,樊慶斌,歷史,景點,鄆城唐塔,刁氏祖林,樊林,夏林,宋江河,靈官殿,蘇莊漢墓群,九天玄女廟,
歷史沿革
清末, 屬四關廂和七北、七南、楊東、葛山、名山營等6里。1928年,為鄆城一區轄。1952~1958年初,屬城關鎮和唐廟鄉,是年秋,建宋江人民公社。1965年,改名城關人民公社。1981年,復名城關鎮。1984年初,撤社建鄉鎮時,將原屬城關鎮的王樓、 賈店、北高園、草廟、官李樓5個自然村和西邊莊、王邱莊、姚垓、安屯、蘆莊科、義和里、西董店、東董店、南侯莊、郝莊、徐屯、姜莊、蔣廟、天爺廟、劉花園、彭莊、富李莊、閆村、高台李河口、呂莊、南邊莊等21個自然村分別劃歸王井鄉和蔣廟鄉。1985年,更名鄆城鎮。2001年2月原鄆城鎮、蔣廟鄉、八里莊鄉、丁廟鄉合併為現在的鄆城鎮。
自然狀況
鄆城鎮地處魯西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東部和南部多粘質土壤,西部和北部多沙質土壤。古老的宋金河、西沙河穿鎮而過,沿河建有大小揚水站14座,縣城南北各有一條用水泥板砌成的大幹渠, 並輔以機井310眼。全鎮溝渠縱橫交織,排灌便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地瓜等農作物。縣城東郊為蔬菜種植區。魯西黃牛、青山羊猾皮和中草藥鄆半夏,為鄆城鎮主要特產,不僅全國聞各,而且遠銷國外市場。
行政區劃
全鎮轄32個行政村, 46個自然村,12368戶,27988人。人口密度為1095人/平方公里。
經濟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0萬元,1978年為112萬元,2000年為15.4億元。2000年完成財政收入113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16元。
榮譽
該鎮從1990~2000年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
菏澤市黨建工作先進鄉鎮、菏澤市十大明星鄉鎮、菏澤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菏澤市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鄉鎮、菏澤市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菏澤市信訪工作先進鄉鎮、菏澤市招商引資先進鄉鎮、菏澤市外經貿先進鄉鎮、菏澤市科技工作先進鄉鎮、菏澤市提前奔小康鄉鎮、菏澤市二五普法先進鄉鎮等。
大事記
1955年10月8日, 中共菏澤地委通報介紹鄆城縣城關鎮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經驗。
1957年,城關鎮東關呂福林當選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1960年3月12日,全國政協常委梁漱溟來鄆城視察城關公社。
1977年10月20日,鄆城縣婦聯、城關公社婦聯聯合為20對青年舉行集體婚禮。
1979年11月,城關公社西關國小教師吳瑋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教育局批准為省特級教師。
1984年,城關鎮南關農民樊慶斌、劉國慶為發展鄆城傳統武術,自籌資金80萬元,於是年4月創辦了宋江育英武校。
1988年,鄆城鎮張興莊村農民、地毯廠廠長張留林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1年3月,鄆城鎮蘇莊村台胞王進省投資4萬元人民幣辦診所一處,並建立鄆城旅台同鄉聯誼會。辦公室設在工商聯大樓。
是年4月22日, 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省武協主席蘇毅然來宋江武校指導工作,並為武校題詞:“發展武術事業,振奮民族精神”。
是年11月,國家武術院院長蔡龍雲來水滸武校視察。
1992年8月,在東關、西關、南關國小建成8座教學樓。
是年12月,鄆城鎮投資135萬元建成鄆城縣第二人民醫院門診大樓。
是年12月,鄆城鎮投資100多萬元,新建兒童樂園一處。
1993年5月,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來鄆城鎮視察。
是年10月,劉孟莊村黨支部書記劉建倫當選為省第六屆黨代會代表。
是年11月12日,宋江武校受山東省體委委託,代表山東省參加在廣東省汕尾市舉行的全國革命根據地武術、散打比賽,獲團體總分第二名。
1994年2月9日,宋江武校的武術舞蹈節目《狗娃鬧春》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成功,榮獲“春蘭杯”歌舞類一等獎。
1995年4月24日,宋江武校與美國波士頓少年空手道學校結為姊妹學校。
是年4月26日, 宋江武校隆重舉行10年校慶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參加了校慶活動。
是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接見宋江武校演出學生。
是年9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宋江武校在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開幕式上表演節目的演出人員。
是年9月,劉孟莊村投資300萬元,創辦樹人高級中學,是全縣第一所私立中學。
是年10月23日,宋江武校校長樊慶斌被評為山東省第六屆“十大傑出青年”。
是年,鄆城縣紳聯腸衣廠成為出口創匯重點合資企業。
1996年12月,宋江武校校長樊慶斌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召開的全國先進武術館校表彰會。宋江武校被評為全國先進武術館校。
1997年5月,南關居委會投資330萬元的綜合辦公大樓竣工並交付使用。
是年6月8日,《人民日報》第六版登載了《書聲劍影春天裡的歌》,介紹了宋江武校的風采。
是年6月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在菏澤地委書記董昭合、行署專員李明先陪同下來宋江武校視察。
是年7月1日,宋江武校“狗娃藝術團”作為全國唯一的武術單位赴港參加了“龍的光輝香港回歸大匯演”。
是年9月,統戰部推薦宋江武校校長樊慶斌為全國第九屆政協委員。
1998年,鄆城鎮投資195萬元,興建政法辦公大樓。
1999年,鄆城鎮投資興建占地133.3公頃,可容納企業200多家的民營經濟工業園區。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的生產格局。
近n年來,該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為目標,立足村鎮實際,積極調整最佳化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果品、蔬菜、畜牧三大產業。2000年,全鎮經濟林達到184公頃,其中120公頃處在盛早期。另外,通過多渠道扶持,幫助農民建起冬暖式大棚550個,大小拱棚4770個,蔬菜面積達到420公頃,主要種植黃瓜、芹菜、豆莢等20餘種蔬菜瓜果。同時,藉助於交通便利的優勢大力發展周轉生長期較快的畜牧業, 並大力推廣科技養殖,增加科技含量。2000年,全鎮有養雞專業村6個,大型規模養雞場2處,養雞總量達到108萬隻,擁有專業村19個,專業戶2780戶,畜牧業總產值達3600萬元。與此同時,圍繞主導產業興建市場,重點抓了蔬菜批發市場、果品市場、畜產品市場等建設,全鎮已建成大型農貿市場2處,專業市場8處,市場面積近3.3萬平方米,從業人員1萬餘人。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收入790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等私營手工業。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鐵工廠、窯廠等小型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鎮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成為全鎮的經濟支柱產業。在發展鄉鎮企業中,該鎮本著“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原則,改善經營管理,搞好經濟聯合,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 形成了鎮辦、村辦、聯辦、戶辦4個輪子一齊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多種形式並存的發展格局。2000年,鄉鎮企業完成產值15.1億元,實現利稅6005萬元,形成機械、紡織、塑膠、腸衣、地毯等12大類產品和產業,120多個系列,600餘個花色品種。出口創匯企業生產的腸衣、地毯等產品聞名國內外,主要銷往日本、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鄆城鎮機械廠是鎮骨幹企業, 擁有固定資產400萬元。主要生產收割機、割曬機等產品,銷往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鄆城鎮建築公司擁有15個施工隊,職工2230人,屬三級施工企業,榮獲省優工程4項、 市優工程16項,工程優良率46%,工程合格率100%,工期完成率100%,連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一級明星企業。劉孟莊腸衣廠與德國阿聯公司合資經營的鄆城紳聯腸衣有限公司, 腸衣出口量占全省腸衣出口量的2/3,成為山東省腸衣生產規模最大的出口創匯重點合資企業。鄆城亨達地毯廠主要生產葡萄牙地毯、針藝地毯、高級壁毯、掛毯等30多個品種,60多個規格,銷往美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第三產業
建國前,該鎮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等店號比較多。建國初,集體商業發展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發展了百貨、服裝、農產品、建材等專業市場,外與眾多的大中城市相溝通,內與十大農村集貿市場相連線,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魯西南商貿中心。2000年,市場面積3.27萬平方米, 零售網點1832個,從業人員1萬餘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7億元。近年來,該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規劃建設了兩處占地133.3公頃, 可容納企業200多家的工業經濟園區。投資200多萬元,硬化了園區交通幹道,架設了高標準的輸電線路,完善了供、排水、通訊等配套設施,實現了“五通一平”;成立了園區管理委員會,制訂了管理細則和優惠政策,為企業創造了寬鬆、安全、文明的經營環境,從而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2000年,全鎮個體工商業戶4008家,從業人員2.7萬人,營業收入21.84億元,創利稅2.02億元,實交稅金1254萬元,被中共菏澤市委、市政府評為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2000年,該鎮引進各類項目60個, 引進外資8000萬元, 簽訂契約項目、意向30個,意向資金7000萬元,被中共菏澤市委、市政府評為招商引資先進鄉鎮、外經貿先進鄉鎮。
社會進步
教育
建國前,全鎮有高級國小學生103人,初級國小學生205人。2000年,全鎮有中學2處, 國小24處,教職工799人,國小教師達標率100%,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鎮建有家長學校、育齡婦女學校、科技夜校等89處,幼稚園12處。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達到省級標準。90年代,鎮投資興建了8座教學樓和3幢教師公寓,學校房舍達到部頒標準。1997年,鄆城鎮兩基工作通過省驗收。
科技
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 取得較快發展。全鎮現有技術人才780名,其中引進人才5名; 有農民專業研究會9個,企業技術研究會2個,企業公關小組11個;推廣科技成果25項,搞技術革新5項,有4項成果受上級表彰。鄆城鎮被評為菏澤市科技工作先進鄉鎮。
文化
鄆城鎮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全鎮有民間藝術隊6個,文藝宣傳隊18個,各類文化大院6個, 文化活動室38個。鎮建了有線廣播站,定期播放自辦節目,電視普及率達到99%。通訊員隊伍發展到80餘人,在省級以上新聞單位發表稿件200餘件。
醫療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私人開設的小藥鋪9處,醫生20餘人。1958年,鎮建衛生院一處。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鎮衛生院建築面積6740平方米, 設有24個醫療科室,有病床100張,已通過省、地、縣的“一等甲級醫院”驗收。此外有村衛生室45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79名。1992年,鎮投資興建門診大樓,購置先進醫療設備,改善醫療條件,被菏澤市評為衛生改貌先進單位。
體育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及鎮辦企業有體育場、活動室等。鎮設有體育運動委員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增強了人民體質。鄆城鎮傳統武術源遠流長,80年代始,民眾尚武精神復甦並發展。現有宋江武校、水滸武校、育才武校等專業武術學校,另有20餘處業餘武術訓練場。全鎮習武人數多達1.2萬人。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細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樣,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3316元, 儲蓄餘額人均1500元,人均住房面積2.5間。全鎮百戶農民擁有電視機98台, 收錄機46台,洗衣機25台,腳踏車350輛,機車37輛,電風扇15 0台, 電冰櫃26台,錄像機27台,空調、卡拉OK、VCD等也進入農民家庭。在物質生活得到較好滿足的同時,農民消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從貧困型消費結構向溫飽型消費結構的轉變,並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的消費結構發展,由單純追求物質消費逐步向物質與精神文化消費並重模式發展。
鎮村建設
鄆城鎮十分重視公路建設,多方籌集資金,修路富民,被
菏澤地區命名為村村通公路鄉鎮。先後投入2000餘萬元用於市場建設,建有建材、百貨、布匹、服裝、五金等專業市場,並投資對村莊、學校、橋樑、水利設施進行規劃和建設,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2年5月, 曲阜師範學校鄆城籍學生李育吾,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返回鄆城,與張天民、刁懷桔在縣城刁懷桔的家中成立了共產主義青年小組,秘密進行革命活動。1938年10月,建立第一屆中共鄆城第一區委員會。2000年底,全鎮共有黨支部56個,黨員1236人。近年來,鄆城鎮黨委狠抓基層黨組織的建立健全工作,注重提高支部成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使領導班子基本達到了政治合格、廉潔勤政、團結高效的要求,較好地發揮了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鄆城鎮被中共菏澤市委評為黨建工作先進鄉鎮,鎮黨校被評為先進基層黨校。
基層政權建設 1939年9月, 一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8年秋,成立宋江人民公社。1965年,改名城關人民公社。1981年,復名城關鎮。1985年,建立鄆城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 1927年,首次建立工會組織,和其他民眾團體一起開展了短時間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1940年3月,建立工人抗日報國聯合會,建國後稱工人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土地革命時期有農民協會,抗日戰爭時期有農民抗日救國會, 簡稱農救會。1964年7月,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有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建國後稱民主婦女聯合會,1954年稱婦女聯合委員會, 簡稱婦聯。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青年抗日救國團,1939年3月改稱青年抗日救國會,簡稱青救會,1949年9月改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8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更名為共產主義青年團。 1951年7月,成立城關鎮工商業聯合會。1983年3月, 成立城關鎮個體勞動者協會。近年又成立了鄆城鎮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鄆城鎮計畫生育協會。
著名人物簡介
樊敬
樊敬,字守一,明朝重臣,鄆城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舉人,三十年(1397年)進士,永樂十八年(1420年),授行軍司馬,領兵10萬鎮守濟寧。征安南、攻沙漠、扶真定、鎮濟寧,屢立戰功。二十二年(1424年)升刑部左侍郎。宣德八年(1433年)告歸,卒後御賜祭葬於樊林。
樊繼祖
(1481--1558)字孝甫,南關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做
臨潁(今河南省)知縣時, 禦寇有功,提升為御史。奉命勘查莊田,清出被占民田2萬餘頃,權貴為之斂跡。又做河南副使、江西參政。在大同兵變時,提僉都御史,率軍平叛。樊繼祖擒其首惡,叛亂遂平,升為兵部侍郎。武宗南幸,樊繼祖提督薊州(今天津一帶)等地邊防,又升為尚書。後以兵部尚書在川、廣監督采木,因功加封太子少保。後辭官返鄉。著有《雙岩奏疏》《十友傳》《山海經程》《金丹集》等,流傳於世。
魏希徵
(1646~1715) 字子相,號山翁,鄆城鎮魏路口人。幼時家境貧困,但天資聰穎,學習勤奮,12歲入庠為生員,20歲中解元,30歲中進士,清康熙殿試二甲第一,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講、充東宮日講官、順天大主考。參加了《平定方略》《明吏》等書的纂修。居官廉潔,兩袖清風。60歲時告老還鄉,在鄆城開一飯鋪,首創鄆城名吃“?湯”。遺有《安分守己聽天由命》二首及《母訓十六章》等文章。
夏辛酉
(1843~1908) 字紹襄、庚堂,鄆城鎮夏莊人。平民出身。1868年,在左宗棠部下當兵, 隨軍進駐陝西,立戰功升任守備。1877年夏,平定南疆,經6年征戰,平定新疆之亂。1888年,山東巡撫派他到各路駐軍檢查戰備情況。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 時任水師長官。甲午之戰中,擊沉日艦2隻。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率兵保衛京城。八國聯軍和清政府議和後,論功升為雲南提督。經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皇上,夏辛酉留在直隸城帶常備軍,兼幫辦北洋大臣。1907年,奉命駐守曹州,因病卒於巨野行營。天子賞銀千兩為他治喪,靈柩遷回鄆城。生平戰績交付史館立傳,並在立功地點建專祠。
張為川
(1914~1948) 鄆城鎮王莊村人。1942年入伍,共產黨員。任河南省洛陽縣大隊副大隊長等職。作戰勇敢,曾多次榮立戰功。1948年,在洛陽犧牲。市西郊為他立有紀念碑。
夏溥齋
(1883~1966) 名繼泉,字溥齋,號蓮居,鄆城鎮夏莊村人,清末名宦夏辛酉之子。自幼勤奮好學、聰慧過人。18歲參加院試名列榜首。後參加辛亥革命,被選為山東省各界聯合總會會長。 其後東渡日本,專心研究佛學。抗戰勝利後回國,1950年在北京定居。為支援國家建設,買5萬萬元(舊人民幣) 公債,抗美援朝時又捐款4萬萬元(舊人民幣)。1955年被選為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副主席。1963年,將珍藏的珍貴文物、字畫捐獻給北京歷史博物館9件、山東省博物館60件、鄆城縣文化館300件。他愛好繪畫和寫作,著有《辛亥革命山東獨立前後記》《論硯》《秀麗辭》。1966年病逝於北京。
劉建倫
1952年出生,中共黨員,鄆城鎮劉孟莊村人。現任鄆城鎮黨委副書記,兼任劉孟莊村黨支部書記。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和村兩委一班人,帶領全村民眾,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了共同富裕,步入了小康之路。1987年以來,他所領導的劉孟莊村連年被地、縣命名為文明單位,個人先後當選為省第六屆黨代會代表、縣人大代表、常委、省第一批優秀農民企業家。
吳佩民
1956年出生, 高中文化,鄆城鎮西關人。1978年3月,在縣化機廠當輪換工,1979年6月到鎮機械廠做零工,1980年5月走鄉串戶爆玉米花、研製掛麵機銷售,1983年搞個體運輸,1985年辦實業公司搞商品經銷,1987年上馬五聯織布廠,1991年搞紡紗至今。現任鄆城縣亞世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鄆城縣個體私營管理局副局長、菏澤地區商會副會長、山東省工商聯執委。先後被評為鄆城縣優秀民營企業家、菏澤地區十大傑出青年、山東省十佳青年,曾入選國家級《中國企業家大辭典》和省級《企業名人錄》等。
張留林
1958年出生,中共黨員,鄆城鎮張興莊村人。現任鄆城鎮政府副鎮長,兼任張興莊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帶領本村民眾艱苦奮鬥,勤儉創業,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使張興莊村成為全縣的富裕村。先後當選為全國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省第九屆人大代表,多次受到省、地、縣的表彰。
樊慶斌
1958年8月出生,大學文化程度,鄆城鎮南關人。自1984年5月創辦宋江武校以來一直任校長,至今歷任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全國政協委員、縣政協副主席、縣體委副主任、縣工商聯商會副會長、鄆城縣武協副主席、中華武術協會少林拳研究會理事、全國武術館組委會委員、省摔跤、柔道協會副主席、魯西南少林大洪拳研究會副主席、菏澤地區武協副主席。曾被評為全國優秀體育企業家、全國農村體育先進分子、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
宋江武術學校是一所文武兼學、被北京體育大學等六大體育院校定為實習基地的寄宿制學校。她以武德高尚、技藝精湛、科學的管理和雄厚的師資鑄造了學生文武學科的優異成績,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首批全國先進武術館校、山東省名武術學校(甲級)、山東省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等。
在 2002 年 10 月《中華武術》 20 年大總結被評為全國武術十大名校,且排榜首。學校有來自全國 25 個省市及美、英、奧等國內外學生 4000 多名,設有從國小到高中及五年制等文武結合班 52 個。學校教學樓、演武館、學生公寓樓古樸典雅、宏偉壯觀,一伙食部、餐廳部、衛生室、洗衣房、浴池等配套齊全,總占地面積 16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8.8 萬平方米,固定資產上億元。
學校有懂教育、會管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文科有百餘名大中專學歷、高級職稱、教學經驗豐富、老
中青結合的教學隊伍。學校堅持“以德建武、以文保武、以武養文、文武並進”的辦學方針,培養出大批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現代化建設者和保衛者。
1999 年以來,山東省“希望杯”散打賽,宋江武校獲六連冠,拳擊賽獲四連冠,跆拳道也多次奪取省第一名,在 2003 年 10 月省武術套路比賽中,該校參賽的 24 名選手,個個摘金奪銀折銅無一人空手而歸,包攬了男子甲乙兩組,女子甲乙兩組和集體基本功五個項目的第一,獲全省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第一名。該校送出的學生康永剛兩次獲中美散打對抗賽冠軍,首屆世界盃散打比賽冠軍。袁新東,康永剛在第六屆世界武術散打錦標賽和十四屆亞運會比賽中同獲冠軍,王曉慶獲亞洲青年武術散打錦標賽冠軍,在山東省二十四屆運動會上,我校為菏澤市奪得“半壁江山”,其中金牌 12 枚、銀牌 3 枚、銅牌 9 枚。全國散打王爭霸賽奪冠的邵金寶、張永健、王濤、樹懷青等都是宋江武校的學生。
該校“狗娃藝術團”,自 1994 年春節聯歡晚會演出《狗娃鬧春》轟動全國之後,先後參加國家級重大演出 80 余次,每次均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傾倒在座觀眾;成立不久的影視專業班,除自己攝製頗受歡迎的功夫片,還有學生被選拔參與影視劇的表演和攝製工作。該校學生主演拍攝的《水滸少年》獲飛天一等獎後,又擔綱拍攝了《水滸少年》續集,均受到觀眾的好評。2008 年奧運會開幕式將有我校學生地演出。
該校文科成績也相當突出,在 2004 年全國普招和體育院校單招中,僅本科就被錄取 138 名,其中考入北體大 16 名,天津師範大學 7 人,海南師範大學 9 人,江西中醫院 5 人。 05年本科錄取人數 172人 ,其中考入北京體育大學17名;2006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26名,升學率 86% 。2007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25名。本科錄取225名。在上級教委、體委的支持下,該校堅持面向全國常年招生 。2008年秋季招生正式開始,6月20日後,學生可以到校報名開始學習。
歷史
宋、金時期,此處名為盤溝村。金大定六年(1166年),縣治從張營遷此。清末屬鄆城縣四關廂,1928年為鄆城一區,1952—1958年為城關鎮,1958年秋為宋江公社,1985年更名鄆城鎮。2001年2月原鄆城鎮、蔣廟鄉、八里莊鄉、丁廟鄉合併為現在的鄆城鎮。
景點
鄆城唐塔
鄆城唐塔,五代後唐始建,占地面積80平方米,磚砌,塔身為八棱四門樓閣式,下層周圍42米,上層40米,共7級,地表現存4級,塔高32米。塔上自古以來居有數千隻獨特的燕子,冬夏季蟄眠,春秋季繞塔飛鳴,翅膀似燕,頭及腳腿似蝙蝠,靠滑翔起飛。五代唐塔為鄆城十大古景之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刁氏祖林
刁氏祖林位於鄆城北郊。有明初所建,占地40畝,至今柏樹森森,墳墓累累,墓碑林立。林門有石獅一對。城內北關有明隆慶五年(1571年)建刁氏家祠。祠堂大門對聯曰:遷鄆五百載永守耕讀事業;衍支廿五代長存忠孝家風。刁氏祖林、祠堂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林
鄆城樊林位於鄆城南郊,系明朝洪武年間刑部侍郎
樊敬與其曾孫明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太子少保
樊繼祖墓地。墓地系雙御祭大型墓地,始建於明宣德年間,占地90餘畝,雕龍碑碣聳立,千餘棵柏松樹蔭蔽日,微風吹過,簌簌有聲,零星鳥鳴,更顯林中幽靜。樊氏陵園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林
夏林位於鄆城西郊。是清朝雲南提督
夏辛酉的陵園,有墓碑、松林等遺存,城內有清末所建夏公館,均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江河
宋江河位於鄆城東郊,圍繞於縣城東南部。據《宋史·河渠志》載:“廣濟河導菏水,自開封歷陳留、曹、濟、鄆、其廣五丈,歲漕上供米六十二萬石。”廣濟河、五丈河即現在的宋江河。是宋代京都汴梁與梁山泊之間的一條黃金水道,也是梁山好漢經常劫掠官船的河道,古時名曰宋金河。
靈官殿
靈官殿位於鎮東南4公里的王沙灣村。據傳這裡是《水滸傳》中赤發鬼劉唐醉酒後沉睡的地方。但民間傳說和《水滸傳》所描寫的不盡相同。劉唐原為東平府都頭,時李逵因打死人命被捉,東平府衙李孔目慕李逵直名,有意開脫,定為誤傷人命。李孔目之妻蕭娥與人有奸,便暗中告發。李孔目被定為秋後問斬。蕭娥唯恐夜長夢多,用重金買通劉唐,商定將李害死獄中。劉唐赴京出差路經靈官殿,夜宿於香案之上。三更時,夢有神人責其昧心必遭萬箭穿心。劉唐驚懼而醒。月光照見座上神像正是夢中之人,連忙發誓永不作惡。連夜趕回東平,殺掉姦夫淫婦,放走李孔目,隨後加入梁山隊伍。
宋江招安後,率兵攻打杭州侯潮門,劉唐戰死,傳說英魂來到鄆城靈官殿,輔佐神靈保佑此地百姓。到清朝末年,一日夜半,有群土匪正要偷襲王沙灣,忽聽靈官廟東側傳來女子哭聲,更夫仔細一看,見土匪黑壓壓的正爬護村牆,立即鳴鑼報警,村民們迅速鳴槍開炮。土匪撤兵而去。後來聽不到夜哭的女人,都說是劉唐顯靈,救了全村百姓。
蘇莊漢墓群
蘇莊漢墓群位於鎮東北4公里鄆巨河兩岸。1971年開挖鄆巨河時,挖出漢代墓葬11個,出土壺、鼎、豆、灶等隨葬品81件。經考古學者鑑定,為東、西漢中層人物墓群。後經文物部門鑽探,已查清共有古墓70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玄女廟
九天玄女廟位於鎮東4公里曠廟蘇莊,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明正德年間重修。占地40畝,共有16處建築物,均為磚木結構。西院進善門是大成殿,東西抱廈各三間。其後為二連院,北有藏經樓,樓東有角門。據傳即《水滸傳》中所寫宋江隨青衣童子轉過的那座角門。從角門入院後則是十女殿三間及配殿。東院的東南角為鐘鼓樓,正北三間客廳,經南天門入院,正北處為九女殿五間。內有傳為宋江手書的石刻楹聯:天罡地煞,旨在替天行道;聖慈垂佑,豈敢罪下酆都。玄女廟供俸玉皇大帝、玄女娘娘等神靈,還供俸醫聖華佗,為魯西南勝寺大廟,現為水滸旅遊勝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傳宋江失敗後,神醫安道全等幾位英雄流落玄女廟,削髮為僧,為民治病,傳授醫術,習武誦經,此後成為玄女廟的傳統。清朝末年,主持法興還能頭朝下爬上廟頂。法興大徒弟元斌於1919年偷走了鎮廟傳世之寶九龍玉杯一對。二徒弟元善精通醫術,一生為貧苦人免費診治,1963年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