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賦

《鄆城賦》是敘寫山東省鄆城縣的地理、歷史、人文及發展變化的一篇辭賦。作者是盧明。

《鄆城賦》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為人們了解鄆城這一方水土和這一方人民,提供了一個簡潔而又經典的文本。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鄆城賦
  • 作者:盧明
  • 創作年代:2015年
  • 作品出處:《鄆城年鑑2015》
  • 文學體裁:辭賦
原文,注釋,

原文

噫吁嚱,水滸名邦,千年古縣,看我鄆城,氣象萬千。
人丁百萬,村鎮過千。遼闊兮土地,坦蕩兮平川;溫和兮氣候,宜人兮家園。近攬黃河,得萬里之宏闊;遠望泰山,賦千仞之壯觀。運人載貨,京九今朝縱貫;流歌盪韻,濟水遠古橫穿。大運河之船影,牽入南風北韻;梁山泊之遺址,見證滄海桑田。說起來富土饒地,自古為大縣上縣。
魯成公之四載,鄆邑建城(1);孫武子後百歲,孫臏出山(2)。漢立廩丘八百夏(3),隋名鄆城傳千年(4)。開皇理政,鄆州建於茲地(5);後周興起,濟州新領該縣(6)。於斯擴伍,奠定曹操基業(7);在此用兵,成就宋江威嚴(8)。八百里水泊,震驚大宋;十萬丈英風,敢斗凶奸。張子房西漢為臣,在斯境留墓(9);史惟良大元作相,史志記傳⑩。樊侍郎勤勉國事,身事明初五帝⑾;佀尚書剛正廉明,美名青史流傳(12)。樊繼祖主政工部,有功於紫禁修繕(13);李堯民身為御史,敢於對帝王直諫(14);教授雍正,魏翰林貴為清宮帝師(15);救駕光緒,張憲周不愧武科狀元(16)。新疆平判,夏辛酉勇陷達坂(17);推翻清廷,夏溥斎聲振濟南(18)。創辦宣文學堂,樊文耀開文化新路(19);推動鄉村實驗,陳亞三居革新之先(20)。
梁仞仟受命回鄉,建立中心縣委(21);羅榮桓率部東進,打開抗日局面(22)。楊勇任司令(23),根據地健兒入伍;萬里當書記(24),冀魯豫幹部向前。樊壩戰鬥,振奮著禦敵鬥志(25);潘渡伏擊,挫敗了日偽氣焰(26)。劉鄧大軍渡河,在茲發起戰略反攻(27)。淮海戰役打響,於斯獲得後勤支援(28)。幹部南下,到貴州立黨建政(29);抗美援朝,走來了健女壯男。內河改流,治理了窪田內澇(30);治理黃河,確保了年年安瀾。
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鄉風鄉韻;古箏之調、嗩吶之調、鼓板之調,調正調圓。王殿玉創擂琴,不遜瞎子阿炳(30);任心才唱梆子,名揚近水遠山(32);柳子戲排孫安動本,赴中南海里獻藝(33);墜子書說水滸故事,摘馬街書會桂冠(34)。玉齋箏藝,稱得起中國王者(35);麗媛歌聲,占據在夏華高端(36)。授武者、習武者、論武者、觀武者,村村有影。大洪拳、掌洪拳、水滸拳、佛漢拳,代代流傳。宋江武校,名揚神州赤縣(37);狀元大刀,氣振地北天南(38)。黃泥岡,留水滸之遺韻(39);好漢城,看忠義之旗幡(40)。民性正直,多豪爽之士;人知守節,視禮儀為山。歌堯頌舜,重中華傳統文脈;尊孔敬孟,喜儒家經典論談。
良田肥沃,播撒豐收種子;溝渠遍布,引來甘泉清涼。玉米長起,織起千幅青帳;麥子成熟,鋪成萬畝金黃。綠樹成蔭,長出人造森林;青草如茵,成就畜牧之鄉。個大體健,那叫魯西黃牛;種純毛白,這是小尾寒羊。鄆半夏乃地方特產,青滑皮為制裘寶藏。趙樓、郭屯、李樓、彭莊,一縣四礦;紡織、鋼球、制板、機械,眾業稱強。地能貯寶,煤獻烏金升井;廠可連雲,機傳韶樂出牆。酒類包裝,占中國江山半壁;煤炭化工,托產業一輪朝陽。吳家驢肉,佐三餐美膳;皮家燒雞,吃一口酥香。壯饃炸得外焦里嫩;糊粥熬得適口潤腸。品一品風味小吃,感受深刻;聽一聽本地方言,回味悠長。
黃河渙渙,澆灌全新生活。唐塔巍巍,見證歷史蒼桑。百姓之生活,日新月異;城鄉之風物,溢彩流光。道路縱橫,四通八達;高樓林立,聳入上蒼。盤溝路、唐塔路,古韻新風;勝利街、利民街,開闊順暢。宋江河碧波蕩漾,長橋橫臥;綠化帶花草迷人,隆土成岡。廊榭亭台,靜立於水邊林下;奇石幽徑,展現於游者身旁;華燈齊放,推出人間仙境;風箏竟舞,引來神思飛揚。花衣似葉,襯著張張笑臉;笑語如歌,吐出縷縷心香。平安之夜,生出七彩美夢;平民之居,籠罩五福吉祥。
愛我鄆城,衷心禮讚,贊曰:
鄆城古縣越千年,萬眾喜逢盛世天。
地利開掘能致富,人和用好可邀仙。
憶中古話隨風散,望里新園入眼鮮。
誰不夸咱鄉貌好,深情飽蘸寫春山。

注釋

(1)事載《春秋》:魯成公四年,“城鄆”。
(2)孫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指揮過馬陵之戰桂陵之戰,有《孫臏兵法》傳世。《史記》載:“臏生於阿、鄄之間,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鄆城即處於東阿和鄄城之間。
(3)廩丘,春秋古邑。漢代設廩丘縣。西漢縣治在現水堡鄉一帶,東漢並黎縣而治於現陳坡鄉一帶。廩丘縣自漢至南北朝,存在了800餘年。現鄆城大部區域當時屬廩丘縣。
(4)隋開皇年間,改萬安縣為鄆城縣。鄆城縣名沿用不變,已有近千年的時間。
(5)隋開皇年間,設立鄆州,治所在萬安縣。萬安縣不久改名為“鄆城縣”。鄆城在隋唐時期屬鄆州。
(6)五代後周,設濟州,鄆城縣自鄆州劃歸濟州,在宋江起義的宋代,鄆城縣仍屬濟州管轄,故《水滸傳》有濟州鄆城縣的說法。
(7)東漢末年,曹操曾任兗州剌史,當時兗州的州治在廩丘縣,也就是當今的鄆城縣。曹操在這裡收編了許多黃巾起義人員,廩丘民眾拒呂布迎曹操,使此地成了曹氏勝呂布、滅袁紹的根據地。
(8)宋江,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史學資料記載他“橫行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萬人莫敢攖其鋒”。後在海州(現連雲港)戰敗。《水滸傳》將其描寫成一個忠義雙全的英雄好漢。
(9)張良,字子房,漢初名臣,輔佐漢高祖定國安邦,被封為留侯。鄆城西北部侯咽集鎮有子房墓村,據傳,張子良死後葬於此。按:張子房墓不止一處有,莫衷一是。鄆城境內之子房墓,文革時期曾挖掘,村民見過墓制頗大。有學者認為,此墓或為張的衣冠冢。
(10)史惟良,鄆城人,生於元,卒於元,長期擔任元朝中書左丞(丞相),官道精熟,敢做敢言,四起四落。現鄆城縣城躍進河南有墓存。
(11)樊敬,明初朱元璋欽點的第一批進士,曾任鴻臚寺卿、刑部左侍郎等職,歷事洪武、建文、永樂、弘治四帝,深受信任。曾參與明王朝征安南(越南)、蒙古等戰爭,在後勤保障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現鄆城樊林就是那時皇帝敕建的。
(12)佀尚書,即佀鐘,號大器,鄆城隨官屯鎮佀樓村人,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戶部尚書等職,為人正直,敢與汪直、劉謹等宦官權貴鬥爭,《明史》有傳。
(13)樊繼祖,樊敬曾孫,進士出身,曾任明兵、工二部尚書,深得嘉靖皇帝信任,嘉靖曾將東北軍政大事相托。曾奉命到湖廣、四川等地採集大木用以京城九廟及宮殿建築的修繕。
(14)李堯民,萬曆二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應天(南京)府尹。出身貧寒,為官清廉,入鄉賢祠,現有廟,位於城區宋江武校東。
(15)魏希征,唐塔社區魏路口村人,清康熙朝進士,翰林學士,雍正帝老師,曾參與《明史》編纂。出身貧寒,為人平易,清正廉明。有《窩窩賦》傳世。
(16)張憲周,光緒十六年武狀元,曾為鎮殿將軍,後遷任崮關、娘子關從一品參將。1900年八國聯軍進陷北京,光緒皇帝和西太后倉惶西逃,張憲周勤王護駕,於居庸關襲擊洋人,化險為夷。光緒返京後,御賜金字匾額“捍禦功偉”,現猶存。
(17)夏辛酉,鄆城城區夏莊人,1868年,在左宗棠部下當兵,隨軍進駐陝西,因戰功升任守備。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沙俄為分裂中國,蓄意挑動新疆少數人造反,夏辛酉奉命征剿,先後攻克烏魯木齊、瑪納斯達等城,被保舉總兵補用,賞戴花翎,穿黃馬褂。1877年(清光緒三年)夏,又參加平定南疆的戰鬥,屢立戰功,深受新疆第一任巡撫劉錦棠讚賞。。
(18)夏溥齋,號蓮居,夏辛酉之子,參加辛亥革命,被選為山東省聯合會會長,宣告山東獨立。建國後任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副主席。對佛教蓮宗貢獻較大,名望頗高。
(19)樊文耀,仁懷莊人,民國國會議員,總統顧問。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文化運動中,創建宣文學堂,自任堂長,成為鄆城縣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陳亞三,陳坡村人,北大高材生,上世紀20年代,在菏澤城裡及鄆城黃安辦“重華書院”,為鄉村實驗運動做思想準備。30年代隨梁漱溟在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並任菏澤鄉村實驗縣縣長,是鄉村建設實驗運動的骨幹。
(21)梁仞仟,武安鎮洪王莊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夏,任濟南市委委員兼高中黨支部書記。1938年1月,成立中共鄆城中心縣委,開辦抗日自衛團訓練班。1939年3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到達鄆城後,梁仞仟任魯西七地委書記。1939年9月,鄆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梁仞仟兼任縣長。1940年4月,建立運西專署,梁仞仟又兼任專署秘書長。中共七大代表。後在中央研究院工作。1941年9月病逝於延安。
(22)1939年春,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師部及下屬一部,挺進魯西南,進入鄆城,駐鄆城西北張魯集鄉一帶,開始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
(23)楊勇,湖南人,解放軍上將。1939年隨羅榮桓進入山東,後115師師部東進,楊勇留在魯西南堅持鬥爭。曾任第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魯西軍區司令員兼魯西專署專員等職。
(24)萬里,山東東平人,抗日戰爭期間,曾任冀魯豫二、七、八地委書記。
(25)樊壩戰鬥是八路軍115師入魯抗日第一戰。1939年3月4日夜,楊勇指揮八路軍六八六團進擊樊壩,斃傷偽軍200餘人,活捉偽團長劉玉勝以下300多人,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的抗日激情。此後,以鄆北為起點的魯西抗日根據地逐步建立起來。
(26)1940年1月7日至8日,楊勇、蘇振華指揮八路軍部隊在鄆城縣城西北9公里的潘渡一帶伏擊日偽軍,殲滅日軍160餘人、偽軍130餘人,焚毀汽車4輛,繳獲九二式步兵炮1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6挺、步馬槍190餘支。
(27)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大軍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然後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大軍過河後隨即進行鄆城攻堅戰,劉鄧首長於當時鄆北縣的蔡樓過河,然後在鄆城境內指揮魯西南戰役。現鄆城有魯西南戰役指揮部舊址博物館。
(28)淮海戰役中,鄆城人民掀起支前高潮,為前線將士送糧、送鞋、送物資,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對人民支前的重要性,陳毅元帥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民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29)1949年初,根據黨中央抽調幹部到新解放區開闢工作的要求,鄆北、鄆城、鄆巨(後合併為鄆城縣)三縣抽調大批幹部南下建政。先是在贛東北建政,不久繼續南下貴州,為貴州全省的政黨政權建設做出了努力,多數南下人員都成了貴州省及州、縣的領導幹部。
(30)鄆城境內之水歷史上流向東北,注入大清河。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後,河道淤積抬高,鄆城之水難以排泄。上世紀50年代興修水利,挖鄆城新河、鄆巨河等河道,自此境內之水流向東南,經南四湖入淮河,水暢其流,解決了內澇之患。
(31)王殿玉,鄆城徐橋村人,盲人藝術家、民族器樂演奏家、擂琴藝術創始人,被人們譽為“絲弦聖手”。受邀演出,足跡遍及東北三省、濟南、天津、廣州、香港、南京、上海、重慶、桂林等地。建國後在天津市曲藝團工作,並在天津音樂學院授課。有人說,王殿玉的演奏,絲毫不遜於阿炳。
(32)任心才,曾任鄆城山東綁子劇團團長,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民眾稱其為“老任”、“任紅臉”。他音域寬廣,聲腔洪亮,激昂高亢,極富山東梆子的傳統韻味,傾倒了無數觀眾,是繼竇朝榮之後山東梆子史上又一座豐碑。
(33)柳子戲是中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世稱東柳西綁南昆北弋。山東省柳子劇團的前身就是鄆城縣唱柳子戲的工農劇社。柳子劇團排演《孫安動本》轟動一時。曾三次赴中南海給中央領導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領導同志的高度讚賞。
(34)墜子書是鄆城民間傳統曲藝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近年來,說書藝人王合義說唱水滸故事,轟動一時,他曾參加電視大獎賽,受到閻肅先生高度評價。在馬街書會上,他的演唱又獲金獎。
(35)趙玉齋,鄆城人,古箏演奏家。曾在南京、上海等地賣藝,後任瀋陽音樂學院教師、教授,曾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獎。創作演奏的箏曲有《慶豐年》、《新春》,編著有《古箏曲集》、《箏曲選集》。
(36)彭麗媛,鄆城人,著名歌唱家。
(37)宋江武校,全國十大民辦武校之一,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前來學習,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體育人才,被稱為冠軍的搖藍。
(38)宋江武校的狀元大刀項目,舞動古時武進士考試使用的超重大刀,讓人特別震撼。
(39)黃泥岡鎮,在鄆城東南十多公里處。
(40)好漢城,在縣城內,AAAA級景區,以展示水滸文化為重點,是鄆城縣主要旅遊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