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渾峽谷

鄂爾渾峽谷

鄂爾渾峽谷曾經是13至14世紀蒙古帝國的首都所在,見證了一千多年前的蒙古帝國幾個有意義的歷史階段,反映了原始蒙古的遊牧文化和當時蒙古商業貿易、軍事、政治、宗教的發展狀況,也是北方遊牧文化和我國中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借鑑和融合的證據。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於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爾渾峽谷
  • 占地:121,967公頃
  • 追溯到:公元6世紀
  • 來源:考古遺蹟群
基本資料,歷史概述,建築布局,

基本資料

占地121,967公頃的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包括鄂爾渾河兩岸遼闊的牧地與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考古遺蹟群。此外,這個地區還包含13世紀和14世紀成吉思汗大帝國首都哈爾和林。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中的遺址都清楚地反映出遊牧生活、遊牧民族社會與管理和宗教中心的共生關聯性,並且展現出鄂爾渾峽谷在中亞歷史上的重要性。這片草原上仍有蒙古國的遊牧民族在此放牧。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

歷史概述

鄂爾渾峽谷位於蒙古中部,背依杭愛山,有鄂爾渾河穿行而過,土地肥沃,地理位置險要,自古就是北方遊牧民族駐牧的地方。8世紀時,回紇帝國在此建立回紇都城。1220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在回紇都城的基礎上建立蒙古帝國首都——哈剌和林。哈剌和林是蒙古人在北方草原上修築的第一座城市,隨著蒙古帝國的強盛,畜牧業、農業、商業、手工業、宗教、教育、科技和政治外交等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著名城市,並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扮演了世界政治、外交中心的角色。1268年,忽必烈遷都至大都,哈剌和林失去了帝國首都的地位,但仍為蒙古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元朝時期,哈剌和林前後設定了和林轉運使司、和林宣蔚司、和林路等行政機構,並派宗王出鎮,加強對漠北地區的統治和管理。元朝滅亡後,蒙古統治中心又從中原地區移至漠北。北元初期,仍以哈剌和林為都。由於明軍的屢次攻占和蒙古各部內亂,哈剌和林城逐漸荒蕪。從19世紀末開始,前蘇聯、日本、德國等國家與蒙古國合作,對哈剌和林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發掘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建築布局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占地122平方公里,包括了鄂爾渾河兩岸遼闊的牧地和眾多最早可追溯到6世紀的考古遺蹟,如回紇帝國的都城遺址、蒙古帝國的首都哈拉和林、窩闊台夏宮、匈奴三連城以及匈奴單于的墳墓等,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哈剌和林。
哈剌和林城由外城和宮城兩部分組成。外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主軸方向為北偏東30 度。城牆用黃土板築,四面各設一門,沒有瓮城。外城內,一條南北向大街和一條東西向大街交會在城市的中央,並通向四門。兩條大街的交會處形成十字街頭,十字街頭的東南角有一處寬約 22 米、長約 34 米的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店鋪遺址。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哈剌和林有“十二座屬於各種不同民族的異教徒的廟宇,兩座伊斯蘭教徒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等宗教建築,但是大多無法確定其準確位置。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
宮城指窩闊台汗興建的萬安宮。萬安宮位於外城西南偶,主軸方向為偏西10 度,其方向和位置與城市街道的整體布局不太協調。宮殿圍牆呈不規則方形,長約255米,寬約220~255米,內有5個台基,中央的台基高約2米,上有大型殿址,周圍四個台基的建築面向中央大殿,類似唐宋宮殿的布局。萬安宮由大門殿、覲見大廳和側樓組成。大門殿遺址位於宮城南牆的中部,長約 30 米、寬約 15 米。覲見大廳位於宮城中北部,修建在高高的地基上,大廳內發現了許多紅綠色的板瓦、筒瓦和瓦當。大廳的左右兩面是側樓,在這裡發現了許多珠寶、錢幣、銅鏡和金銀首飾等。通過考古發掘,萬安宮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壁畫和成千上萬的擦擦等與佛教有關的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