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教育

鄂溫克族教育,鄂溫克族史稱“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1957 年後稱鄂溫克族(意為住在山林中的人)。人口 26315 人(1990 年)。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溫克族自治旗,內蒙古自治區的陳巴爾虎旗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額爾古納左旗、鄂倫春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黑龍江省訥河、甘南等縣也有少量分布。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北語支。無文字。信奉薩滿教。1949 年前,大部分從事狩獵和遊牧經濟生活。

清末前,鄂溫克族從未有過學校,兒童教育主要由家長進行,幼年通過長輩講授故事、神話、諺語、謎語、歌謠以及各種節日活動接受教育。七八歲以後,跟隨父母參加生產勞動,學習放牧、狩獵等生產技術。至 1876 年,在鄂溫克人聚居區才出現由達斡爾人在南屯(今巴彥托海鎮)設立的私塾,從齊齊哈爾請來教師,只有學生十餘人,學習滿、漢文。有極少數鄂溫克族富家子弟在海拉爾上官辦學校,或者請教師到家教授滿、蒙文或漢文。散居在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布特哈旗、訥河縣等地的鄂溫克人,有零星上學者。至 1918 年,鄂溫克族中熱心教育的人士在莫和爾圖屯自籌資金創辦了國小,主要教授蒙、滿文,培養過少數學生。1931 年後,在南屯、輝河、伊敏、錫尼河、莫和爾圖屯等地創建了國小,教蒙文和日文,學生不到 300 人。在海拉爾市南伊敏河西畔,曾設立“興安北省國立國民高等學校”,實為初級中學。抗日戰爭勝利後,從 1947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採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鄂溫克族教育事業。1956 年,修建輝蘇木國小,有 150 名鄂溫克族牧民子弟入學,享受助學金等待遇。根據鄂溫克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以及解決牧民子弟入學不便的困難,在偏遠地區設立一些小型學校。1958 年 8 月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時,民族國小已發展到 9 所,學生達 956 人,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增加了 4.6 倍。至 1983 年旗辦國小已達 32 所。1988 年,自治旗所在地南屯新建一所完全中學,至此,旗辦中學已達 7 所,鄂溫克族中學生達 410 人。1989 年,有鄂溫克族小學生 4160 人,中學生 1639 人。各蘇木(鄉)有中心國小,半數以上查(村)有國小。鄂溫克族中國小,農區主要用漢語授課;牧區主要用蒙語授課,小部分用漢語授課。至 1989 年底,鄂溫克族在全區有大學生 72 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