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又稱青銅鏡,即用銅做的鏡子,靠正面磨光、反射,是古人照面飾容的器具。中國最早的銅鏡是在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距今約四千年)遺存中發現的,共出土兩面,一為素鏡(無紋飾),一為七角星紋鏡(銅與錫合金),皆為圓形。戰國、漢、唐代是中國銅鏡鑄造發展的三個高峰。
鄂州與洛陽、會稽、徐州並列為全國四大產銅、制鏡中心。鄂州銅鏡,不僅延續時間久,而且種類繁多。計有山字鏡、羽紋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四神鏡、鳥獸紋鏡、飛鳳鏡、重列神獸紋鏡、畫紋帶鏡、鎏金神獸鏡、佛像紋鏡、海獸葡萄鏡、吳牛望月鏡、牛郎織女鏡、雙劍鏡、菊花鏡、帶把“喜”字鏡等30餘種。許多鏡上鐫有銘文,載有作鏡的時間,如黃龍元年、太平元年、嘉禾2年、赤鳥2年、寶鼎2年等,最早的紀年鏡為東漢永康元年(167年)獸首鏡,最晚的為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年)半圓方枚神獸鏡;作鏡匠師,如三羊、薛豫命、鮑唐、陳氏、謝氏等20多位工匠姓氏或鑄鏡作坊名號字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州古銅鏡
- 產地:鄂州
- 發源:夏、商、周
- 四大制鏡中心:洛陽、會稽、徐州、鄂州
簡介
由來
青銅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作為當時先進性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國夏、商、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器時代”。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逐漸衰落,被更先進的生產力代表鐵器所取代,但青銅鏡的製造和使用卻並沒有因青銅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可以說,古銅鏡在青銅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獨立和自成體系的,或者說是青銅文化的延續。古銅鏡在青銅器時代初期就已經出現,直到清代水銀玻璃鏡的出現,使它退出了實用領域;然而,它本身所蘊涵的文化、歷史價值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研究與收藏。歷代銅鏡的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無不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