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劇也叫“曲子”、“迷鬍子”是西北人民喜愛的戲油形式之一。它流行於陝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由郡縣、鄂縣的山歌、小調、童謠等發展而成。
劇種
清代中葉已在舞台上演出.在發展過程中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多發揮小曲子的長處,活潑明快,健康優美。西略則重大曲,曲調優雅、悲壯,唱時比較緩慢。中路則介乎二者之間,唱法上受秦腔影響較大,聽起來高昂悲壯。
郡鄂的曲牌非常豐富,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之說。伴奏上,在“地攤子”演唱時比較簡單,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塊瓦(四片竹板製成之節奏樂器)等。搬上舞台以後,吸收了秦腔等劇種的打擊樂,加進了二胡等弦樂,使樂隊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十二把鐮刀》等新歌劇,就採用了鄖鄂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