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龍

都龍,過去作為中越邊境戰爭期間的戰區之一,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的一個古鎮,距離越南直線距離不過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龍
  • 類型:中越邊境戰爭期間的戰區之一
  • 位置: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 現名:“都龍”現名為壯譯音
都龍,都龍口岸,

都龍

[歷史沿革]
“都龍”現名為壯譯音,‘龍(long)’原為“竜(long)”,壯語之意為:盛產野芭蕉的“壩子”。民國2年,隸屬馬關南區,轄現麻栗坡縣的南溫河、瓦渣和馬關縣南撈鄉的小麻坡、馬白鎮的馬安山;民國22年(1933年)隸屬馬關六區58鄉鎮中的第六區,轄夾寒箐、南溫河、馬安山;民國23年(1934年)劃歸麻栗坡特別區督辦管轄;1950年2月歸屬馬關南區,轄歸寧鄉(都龍)、澤惠鄉(天保、猛洞)、平和鄉(瓦渣)、治平鄉(茅坪、牛馬榔)、歸化鄉(夾寒箐、小壩子);1950年4月隸屬麻栗坡管轄;1958年9月歸馬關管轄,為馬關第六區公所;1958年10月更名為馬關都龍(火星)人民公社,又稱躍進軍第11團;1961年轄都龍、金廠、堡梁街、瓦渣4箇中公社;1965年9月更名為馬關都龍區;1988年更名為都龍鎮至今。
[行政區劃]
都龍鎮是一個具有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濃郁,商業、邊貿發展歷史悠久的邊陲重鎮。地處馬關縣城東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3公里,距越南直線距離8公里,東鄰麻栗坡縣猛洞鄉,西與夾寒箐鎮相連,北靠馬白鎮,南與越南河江省黃樹皮、箐門兩縣接壤,西南接金廠鎮。全鎮國土面積211.8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151個村小組,2個居民組,居住著漢、壯、苗、彝、傣、瑤、布依等11個民族8777戶32816人(其中: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鎮總人口的69.99%)。全鎮耕地面積34413畝,其中田8615畝,占25.03%,地25798畝,占74.97%。最高海拔2734米,最低海拔350米,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屬亞熱帶河谷立體氣候。
[區位優勢]
國境線長達58.4公里(5-9號界碑立於國境線上),占全縣國境線的42.3%,境內有堡梁街、茅坪兩個邊民互市點;得益於大自然的恩賜,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海拔2734米,物種豐富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老君山和適宜種植荔枝、香蕉等熱區水果的數萬畝低海拔熱區及適宜草果、八角、核桃等生長的溫涼地帶。森林覆蓋率達21.5%;現已探明的礦產有錫、銅、鋅等礦產產資源有30餘種,潛在開發價值超過400個億,其中鋅儲量365萬金屬噸,錫礦儲量達30萬金屬噸,素有“中國第三錫都”之稱。現已探明的銦金屬儲量達3779噸,占全省70%以上,全國42%左右,占全球30%左右。全球有70%的銦在中國,中國有60%左右的銦在雲南,雲南70%以上的銦在都龍,是全國第一大銦資源地,是馬關縣的邊境礦業重鎮。
[礦業.邊貿.民族文化]
礦業經濟,邊境貿易發展歷史悠久。早在明未至清代,就有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陝西等省的秦廷游、趙致祥等及數以千百計的內地人先後到都龍銅街采冶和經商。民國8年,馬關縣成立礦業有限公司在都龍銅街采銅冶煉,1958年,在曼家寨及銅街成立馬關縣群英銅廠。1960年更名為“馬關縣都龍冶煉廠”。同年6月,劃歸州屬,成為文山州一個較大的國有礦山企業——文山州都龍錫礦,2003——2004年通過改制重組,發展成擁有10餘億資產的雲南省百強企業——雲南華聯鋅銦股分有限公司。礦業經濟歷經了低水平計畫采冶——粗放經營、開採混亂——整合規範、精加工等發展時期,現已發展到擁有19戶選廠,15戶採礦權人的龍頭產業。
有三個村委會與越南山水相連,早在民國31年,為抵禦外敵入侵,邊民王仁良、李長慶等人自發在茅坪5號界處修建國門。1950——1963年就有中越邊民互婚現象,隨著邊民的互通往來,茅坪、堡梁街兩個邊民互市點初步形成。1953年8月25日,中越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開放兩國邊境小額貿易的議定書》,雙方同意開放中國都龍——越南箐門和漫美邊境口岸,並於1954年3月正式開通,使都龍成為了當時馬關縣用海鹽、煤油的主要入境通道。1974年,由於中越關係緊張,都龍口岸被迫關閉。中越關係正常後,兩國政府於1991年簽訂《關於處理兩國邊境事務的臨時協定》,決定在條件具備時逐步開放21對陸地出入境口岸,“中國都龍——越南箐門”口岸就是其中之一。為爭取口岸早日開放,馬關縣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與上級相關部門加強聯繫,認真做好口岸開放的前期工作,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2006年7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關於轉發《國家“十一五”口岸發展規劃》的函(署岸函[2006]213號),已將都龍口岸作為新開放口岸,列入國家“十一五”口岸發展規劃。
境內尚保存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和純樸的民風民俗,如:記述生產生活的布依族“打花棍”,悅耳動聽的苗族“響篾、橫簫”,神秘而質補的瑤族“渡戒議式”等。
全鎮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一是礦業,二是小集鎮開發和第三產業。下步主要寄希望於草果、八角、荔枝、香蕉、畜牧業等傳統產業和亞麻、黃柏等新鮮產業的開發。201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33億元(新口徑價,不含雲南華聯鋅銦公司),地稅徵收9702萬元,同比增長63.3%,農民人均有糧395公斤,人均純收入2859元。
每逢星期天,除了當地的苗、壯、傣、布依、漢族等少數民族外,還有來自越南的壯、苗等邊民,以及中國西部各地的商人、遊客,趕集人數可達近萬人,這裡多彩的民族服飾確實構成了一道迷人的風景線。都龍集市上的民族服裝,由於大部分是手工製成的,價格相對貴些,一件色彩明快、做工精細的苗族服裝,需要100多元。
除了民族服飾,這裡的地方土特產品也別具特色,撩人食慾的壯家風味粽子,外形有點特別,猶如一件做工精巧的工藝品,價格不貴,5角一個。
都龍集市上的山珍擺滿街,一定會令你大開眼界,從數量上來看,野生竹筍是最多的,而且質優價廉,1-2元就可買到一大棵。除了竹筍,最惹人注目的便是野生折耳根,它不但是種綠色食品,還是一種中草藥,4角就可以買到一大把。另外,蕨菜、野山藥、灰刁菜等許多野生綠色食品也擺到了都龍街上,說這裡山珍擺滿街,並不為過。

都龍口岸

都龍口岸位於雲南文山州馬關縣境內。
1954年3月,中越兩國政府開通了“中國都龍——越南箐門”口岸,1960年12月關閉,1963年底復通,1974年再次關閉至今。兩國政府於1991年簽訂了《臨時協定》,決定在條件具備時逐步開放21對陸地出入境口岸。“中國都龍——越南箐門口岸”就是其中之一。
都龍口岸所在的馬關縣, 2676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居住著35.2萬各族民眾。全縣有國境線138公里,縣內的都龍、金廠、小壩子等邊境鎮與越南老街省猛康縣、新馬街縣和河江省箐門縣、黃樹皮縣接壤。還有數十條邊境通道。越南上述四縣與馬關縣接壤的邊民極大部分民族同宗、文化同源,往來十分密切。有的甚至是同一家人跨國而居而也。
近年來,越南不斷加快對外開放進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搞活經濟的優惠政策,同時,加快了邊境一線公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改善投資環境。1998年把老街省列為經濟開發區,享受特殊優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越南箐門口岸海關、進出口檢驗檢疫等機構已全部就位。箐門縣至都龍茅坪的越方公路已經鋪築成四級油路,已具備通關過貨條件。1999年始,越南對到馬關進行互市貿易的邊民免收過境費,對馬關到越南交易的邊民降低收取過境費。
為搞好口岸復通基礎工作,馬關縣按照國家外經貿部的要求,馬關縣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申請進口經營權資格條件,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申報進出口經營權,按要求提高了邊民互市貿易商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起征點,每人每日進口商品價值在人民幣3000元以下的免徵,促進了雙邊邊境貿易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馬關縣自1998年以來已先後籌集上千萬元資金,完成了馬關至都龍24公里四級柏油路面的建設、都龍至茅坪 22.1公里塘石路面建設、龍至茅坪10kv輸電線路架設。都龍口岸規劃設計及可行性研究已基本完成並通過評審。又完成征地504.9畝用於口岸建設。
目前,文山州三個邊境縣中,麻栗坡天保口岸,富寧田蓬口岸已相繼復通,只有馬關都龍口岸至今仍未復通。由於都龍和箐門這對口岸一直未能批准復通,小額貿易無法開展,所以邊境貿易的發展仍受到很大的制約。中越雙方企業要求復通口岸、通關過貨、開展雙邊貿易的呼聲越來越高很高,我們有理由相信,都龍和箐門這對口岸的復通時間不會太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