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文廟碑刻藝術

都江堰文廟碑刻藝術包含如下部分典型代表:乾隆碑刻、竹碑刻、立馬碑刻、奔馬碑刻、麻姑像碑刻、花蕊夫人像碑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江堰文廟碑刻藝術
  • 所屬地區:四川都江堰
  • 性質:碑刻藝術
  • 典型代表:乾隆碑刻、竹碑刻、立馬碑刻等
乾隆碑刻,竹碑刻,三豐祖師像碑刻,立馬碑刻,奔馬碑刻,麻姑像碑刻,花蕊夫人像碑刻,玉女圖碑刻,黃粱夢碑刻,王母像碑刻,孔子像碑刻,魁星踢斗碑刻,

乾隆碑刻

乾隆碑刻《重修文廟記》位於鐘樓(金聲亭)後側,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縣孫天寧所撰。記述文廟教化功能及重修緣由,文中“體道者心也,起敬者廟也。心不體道,則視聽言動皆失。敬無所起,則放辟邪侈易萌。道以準心,廟以作敬。心存於內,敬著於外。內外交養,德修罔覺矣”,知者觀其辭而思過半矣。
乾隆碑刻乾隆碑刻

竹碑刻

志在凌雲仿文與可法 搢簪寫意
典故:張笏(1866年~1934年),字搢簪,別號墨君道人,灌口鎮人。張笏能書善畫,書法以行楷見長,風格崇尚東坡;繪畫長於博古,工於墨竹。文與可(1018-1079),北宋仁宗時期的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同,字與可,四川省梓潼縣人,自號“笑笑先生”。他特別擅長畫竹子,有“墨竹大師”之稱。“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此圖為張笏仿文與可畫竹。

三豐祖師像碑刻

庚辰二月內江張大千 敬寫青城上清宮 退居馬理乾立石 三豐祖師像
典故:張三豐,全真武當派祖師,本名通,字君寶。青城山有祖師殿,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1940年前後,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曾在此寓居四年多,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留下了麻姑、王母、三豐祖師、張天師、花蕊夫人等畫像石刻。

立馬碑刻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三十二年 青城馬 之冕周道長 惠存悲鴻
典故:《漢書·禮樂志·郊祀歌》中關於天馬的一首頌歌:“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傳說漢朝時西域的大宛國嶠山上面有一種神馬,這種馬所流的汗像血一般紅,筋骨精壯世間罕見,跑起來一日千里。大宛國將這種馬視同國寶,稱它為“汗血寶馬”。而漢朝人將大宛國看成是極西的地方,所以稱大宛馬為“西極天馬”。漢武帝得到汗血馬,寫下《天馬歌》大加讚揚:“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意思是:“威加西域終於使這齣自西域的神奇之馬,穿越浩瀚無垠的沙漠,走出寸草不生的千里曠野,沿著漫長的絲綢之路來到身邊,我要乘你躍上神仙所在的崑崙山,神龍也會仿效天馬,帶我去漫遊天帝的宮殿。”汗血天馬,象徵顯赫武威,那是漢武帝,也是大漢的黃金時代。
1943年徐悲鴻作於上清宮,贈與周之冕道長。鈐印:東海王孫

奔馬碑刻

之冕周道長 惠存 三十二年始秋 悲鴻居青城
典故: 1943年夏秋之際,徐悲鴻先生結束了中央大學的課程。到青城山寫生和作畫,並與青城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幅《奔馬圖》是悲鴻先生在青城上清宮所畫,贈與道友,後青城山道士將此畫刻為石碑。

麻姑像碑刻

庚辰二月張大千寫青城上清宮住持馮南煊 立石 麻姑像刻石
典故:麻姑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是長壽的象徵,至遲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以為人祝壽之禮品。在中國的民間年畫中,《麻姑獻壽》是歷久不衰的主題。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傳是麻姑修真處。青城山上清宮文武殿右下有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一年四季不竭不溢。池旁有張大千題書“麻姑池”三字。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單名爰,字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縣人,被譽為中國畫壇“五百年來第一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張大千先生曾先後在青城山寓居4年多,青城山的古蹟與美景激發了張大千的詩情畫意,他曾在此作畫1000餘幅,作詩亦頗多,自刻了“青城客”、“上清寄居”二方圖章。
1940年12月,張大千在上清宮應老道之請,為其作《麻姑像》,畫成後,由道士按圖刻成麻姑像石碑,立在麻姑池邊。

花蕊夫人像碑刻

青城輦道盡荒煙,環佩歸來夜裊然。差勝南唐小周后,宋宮猶得祀張仙。
大千花蕊像屬題 清文錫 甲卯八月大千張爰寫於青城上清宮
典故:花蕊夫人,後蜀皇帝孟昶的費貴妃,五代十國時期女詩人,青城(今都江堰市東南)人。幼能文,尤長於宮詞。得幸蜀主孟昶,賜號花蕊夫人。其宮詞描寫的生活場景極為豐富,用語以濃艷為主,但也偶有清新樸實之作。
1944年6月,張大千居上清宮,為道觀作《花蕊夫人像》,圖成之後,國學家林山腴為之配詩:青城輦道盡荒煙,環佩歸來夜裊然。筆勝南唐小周后,宋宮猶得記張舜此圖經青城道士勒石立碑。
林山腴(公元1873年—1953年),名思進,字山腴,別號清寂翁,生於四川華陽。曾在四川鄉試中考取舉人,四年後在北京被授掌管文墨的內閣中書,後回到四川,埋頭典籍,教書育人。成都多了一位淵雅的古典詩人與學者。張大千畫成後為之配詩。

玉女圖碑刻

逸史有崔生者,於青城山下洞,見金城絳闕仙翁,羽衣裳帳。留生酒食,以女妻之。取青囊藥兩粒,命服之,每朔望乘鶴山朝蕊宮。歲余請歸,得隱形符,乃潛游宮禁,竊錦彩。上令羅公遠作法照之,殿後果有崔生。上令笞死,公遠曰:此人已居上界,殺之非國家福。上遣兵將送至青城山洞口,果見金城絳闕。生妻擲一領巾,化為五色絳橋,令生渡,橋隨步隨滅。須臾雲霧四合,但聞鸞鶴笙歌之聲。
題識:玉闕金城未是遙,笙簫鸞鶴徹清霄。不知巾子長多少,五色輝光化絳橋。 甲卯秋日寫於青城 之冕羽士 大千居士張爰
典故:此畫無紀年,畫的題材是“青城崔生舊事”,名款下有“青城客”一印,題詩的引首處有“上清借居”一印,得知此畫作於青城山上清宮內。大千先生在青城“上清宮”時曾作仕女數幅,刻之於碑石,供人摹拓。其中即有與此畫同稿同詩者,至今猶存於“上清宮”內,並有紀年曰:“甲申秋日寫於青城”,推斷此畫作於1944年。該石刻本的背後,刻有小楷書五行半,錄自野史中記述崔生舊事一節:“逸史有崔生者,於青城山下洞見金城絳闕,仙翁羽衣霞帔,留生酒食,以女妻之,取青囊藥兩粒令服之,每朔望乘鶴上朝……生妻擲一領巾,化為五色絳橋,隨步隨滅,須臾雲霧四合,但聞鸞鶴笙歌之聲。”故大千題畫詩中有:“不知巾子長多少,五色輝光化絳橋”之句。由此可知此畫中女子,即上述野史中所云青城山下仙翁之女,崔生之妻。此乃道教的仙女之流,正是大千先生隱居“上清宮”道觀中,閱讀相關資料而產生的作品。使用頗具道教色彩的名號:“之冕羽士”。

黃粱夢碑刻

黃粱夢 夢覺方知學道長 三十四年八月 馮玉祥題
甲申仲夏 同游楊傑並識
高軒一枕黃粱夢,奇覺方知道味長。世上甘甜終是苦,何如淡泊好商量。乙酉壬霽
之冕周道長
典故:1944年5月,時年30歲的關山月先生到四川青城山遊覽採風,住在天師洞當時天師洞的道長請關山月為其道宮作畫,題為《黃粱夢》。關山月先生根據八仙故事中關於“黃粱夢”的傳說進行創作:呂洞賓曾經很想當官,享受榮華富貴,漢鐘離特此要點化他,使之入夢,夢中享盡富貴榮華,醒後,終歸虛幻。後人因此喻為欲望破滅,虛幻烏有的事情。
以往描繪《黃粱夢》的畫作,呂洞賓多在床上待枕而眠,或是趴在桌子上睡覺的情形。關山月先生創作的《黃粱夢》構思奇妙,呂洞賓坐在桌子旁,右手側撐著頭部,酣然入夢,漢鐘離站在其右邊,一手搖著大葵扇,一手輕捋長須,授呂之以夢。在他們的面前,一孩童趴在地上用吹火筒正在吹火煮起黃粱小米粥。畫中人物一坐一站一趴,各具神態,且有靜有動,較有新意,實為一幅佳作。關山月先生畫畢在右上方用隸書題上“黃粱夢”3個字,在左下方落上“清供、吉林關山月恭繪”,並蓋上“關山月”3字朱文印一方,右下角蓋上壓腳印“家在白山黑水間”朱文印一方。
關山月先生為當代著名的滿族畫家,1914年生於吉林市,1932年在北平美術學院學習,1933年轉學杭州藝專。他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凝重渾厚。他擅畫山水,兼工花卉、人物,代表作有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國畫山水巨作《金沙水拍雲崖暖》、《十年山河咆哮》等,筆墨淋漓盡致,意境深邃而不落俗套。抗戰期間多次舉辦畫展,創作此幅《黃粱夢》圖時,正值抗戰時期。關山月先生借《黃粱夢》來揭露日本侵略者想霸占中國的野心和欲望定會破滅和失敗,終將是黃粱一夢。
在青城山天師洞的另一廂房裡,與關山月先生同時住在那兒的還有時任駐蘇聯大使楊傑先生,他也正好回國休假,到此遊覽。關山月先生創作完成《黃粱夢》後,請楊傑先生提提意見,楊先生觀看後,大加讚賞,並欣然題字於畫面的右下方,“甲申仲夏、同游楊傑並識”然後蓋上“楊傑之印”。
1945年5月初八,距關山月先生創作完成的《黃粱夢》圖已有一年時間,當時的書畫界名流王樹瑚先生亦到青城山遊覽,道長拿出《黃粱夢》給他觀賞,王樹瑚先生讚嘆之餘,也題詩一首於畫幅的左上方,“高軒一枕夢黃粱,奇覺方知道味長。世上甘甜終是苦,何如淡泊好商量。乙酉壬霽”,蓋人名章“王樹瑚”一方。王樹瑚先生題字的行草書法,線條流暢、率真、自然,功底較深。從其詩、書中可知,王樹瑚先生頗有學者氣息,此詩亦道出“黃粱夢”的境界。
1945年8月,馮玉祥將軍也到青城山遊覽,見到此幅《黃粱夢》後,頗有感觸,便以王樹瑚先生的詩韻,在畫幅的右邊題一詩句,“夢覺方知學道長、三十四年八月、馮玉祥題”落款蓋“馮玉祥”一方印。

王母像碑刻

春宵公闕恆輝如銀,玉帳高會王母來賓,左右翠輦,攵豹雕麟,丹玉鳳履,拖月曳雲,長謠始發,蘭氣凝塵,錦囊秘禁,碧桃長春 甲卯七月張大千畫並贊
典故: 王母,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也稱西王母、瑤池金母、金母元君、九靈大妙龜山金母,簡稱王母或金母。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後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和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她由混沌道氣中西華至妙之氣凝聚而成,是女仙之首,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女子得道登仙者,都屬她管轄。
道畫以道教故事、神仙思想為題材繪畫。宋代以後道畫吸收了山水花鳥的技術,豐富了道畫的表現力。張大千曾久居青城山,畫有《王母像》《三豐祖師像》等道畫並刻石。

孔子像碑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祖為宋國貴族。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魁星踢斗碑刻

魁星,又名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綠衣帝君、魁星爺,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魁星為北斗星的“璇璣杓”,即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這四星為“魁”,其餘三星為“杓”。傳說魁星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運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把“魁”字拆開,便是“鬼”和“斗”二字,民間工匠雕造或繪畫魁星像時,刻意塑造成面目猙獰的模樣。它單足立於鰲頭之上,另一腳翹起,一手執筆,一手捧斗,寓意魁星點斗、獨占鰲頭。
魁星手裡拿了一支筆,專門點考試中榜者的姓名。誰夢見魁星,誰就能成為考場上的幸運者。魁星點斗的吉祥圖案和讀書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為流行。通常在吉祥圖案里把魁星畫成一腳站鰲頭、一腳向上後踢的形象,取“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祥瑞。
獨占鰲頭”是有典故的: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在皇宮大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為首的狀元則榮幸地站在鰲的腦袋上,故曰“獨占鰲頭”。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們的榮辱成敗,自然非同小可。儘管它鬼里鬼氣,卻極受讀書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試時,在座右貼上魁星像。有的還在懷裡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運亨通
若家中有學生,或者生意競爭,可供奉魁星,以增加自己的學業和競爭能力。魁星真身,隱含魁星踢斗、獨占鰲頭、克己復禮、正心修身等四句古代名言。魁星統天庭司文運、主科舉,被視為功名財運亨通的守護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