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坪鎮

都坪鎮

都坪鎮位於貴州省鎮遠縣西北部,距縣城 55公里,東抵江古鄉,南靠舞陽鎮,西南與羊場鎮相連,西北與尚寨土家族鄉相鄰,東北與岑鞏縣龍田鎮、客樓鄉接壤。全鎮總面積188.7平方公里,轄9箇中心行政村,167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種18370.8畝,總人口20079人。都坪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地處中亞熱帶地區。該鎮農業經濟發展較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都坪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鎮遠縣
  • 地理位置:貴州省鎮遠縣西北部
鄉鎮介紹,自然資源,歷史沿革,農業生產,地理位置及特產,河 流,城鎮發展,地圖信息,

鄉鎮介紹

都坪鎮位於鎮遠縣西北部,距縣城55公里,東抵江古鄉,南靠舞陽鎮,西南與羊場相連,西北與尚寨土家族鄉相鄰,東北與岑鞏縣龍田鎮、客樓鄉接壤。全鎮總面積188.7平方公里,轄9箇中心行政村,167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18370.8畝,總戶數5128戶,總人口20576人。
都坪鎮

自然資源

都坪鎮處於高原丘陵過渡的二至三級梯面的過渡帶上,屬淺切低山類型。都坪全境地處中亞熱帶地區,東經108°25′23″,北緯27°17′15″,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6.6℃,平均海拔680米(鎮駐地海拔520米)。全年無霜期為250—270天,年降雨量1093.3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1198.6小時,適宜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發育。土壤肥沃,主要以沙、黃壤分布最廣,其次是石灰石和潮土,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肥和速效鉀肥,微量元素等。
都坪鎮都坪鎮

歷史沿革

都坪歷史悠久,古稱都坪洞,思州府曾從務川遷駐過此地,戰國時期屬楚國黔中郡,秦代隸屬黔中郡,明代設都坪峨異溪蠻苗長官司,元為台蓬若洞注溪等處蠻彝長官司,隸屬思州宣撫司。明洪武六年改置思州宣慰司於都坪寨,永樂年十一年(公元1413年)廢,都坪峨異溪蠻苗長官司沿襲到清朝末期廢止。
中華民國時期,設機構都坪鄉,又分為9個保;解放後設都坪鄉政府,轄9個村;1953年都坪鄉劃小鄉,有都坪鄉、白龍鄉、大壩鄉、拱橋鄉、天印鄉,隸屬羊場區管轄;1956年建立高級社;1958年設立都坪公社,統管都坪、白龍、大壩、拱橋、天印5個高級社,後來分為都坪公社、天印公社和大壩公社;1961年袁家山由大地鄉劃歸天印公社;1969年天印公社併入都坪公社,樹坪全體民眾申請要求也從尚寨公社劃入都坪公社。
1984年都坪公社改為都坪鎮,共有17個大隊;1992年撤區並鄉,大壩鄉併入都坪鎮,全鎮17個村增加到19個村,167個村民小組。都坪沿革的管轄劃分鑄就了都坪的地理布局和管理,龍江河的優越條件也為都坪贏得“魚米之鄉”的美稱。
都坪自古以來都是銅仁、思州、鎮遠“三府”交通驛道,而一腳踏三府的地方,就在拱橋村大土寨,龐坪為思州府,苦茶地為鎮遠府,袁家山為銅仁府。思州府經地花、大壩、甘溪至鎮遠府,銅仁府經地印、袁家山、天印、龍洞去鎮遠府,銅仁府經袁家山、都坪至思州府。都坪的位置古今可算是軍事要地,紅軍長征經都坪,曾與地方土匪激戰魁樓。解放貴州,1949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部隊從玉屏至岑鞏龍田,從地花、都坪、天印向鎮遠進軍,解放大西南。

農業生產

都坪鎮山巒起伏,溝壕縱橫,獨特的地貌給龍江河兩岸構成很多的山川平地,豐富的森林面積共有170632.8畝,占全鎮總面積的60.3%,天然林牧草地31953.4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58%,水域面積2523.25畝,占總面積0.9%,耕地面積18370.8畝,占總面積6.49%,居民點工礦用地639.25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26%,交通用地1294.8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12%,未利用地51953.85畝,占土地面積18.35%,森林林木儲量約35萬立方米,是全縣木材最好的鄉鎮之一,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迄今為止發現的有鉛、鋅、錳石灰石、汞等礦種,經勘察探明不同級別儲量的礦點有4個,一是地花平西的鉛鋅礦;二是拱橋村袁家山的錳礦,三是大壩村小溪的鉛鋅;四是坳背村螞蝗田的汞礦。
都坪鎮的耕地面積分布主要是沿龍江河兩岸,有巴弓壩、老寨壩、地花壩、謝家邊壩、寨光屯壩、寨落壩、都坪對河壩、晴朗壩、凱磅壩、美力壩、廟龍塘壩、范家灣壩、陳家灣壩、天印壩、付家壩、洪家壩16個田壩,多的1000餘畝,小的100餘畝;還有亮溪溝、魁樓溝、馬家坪溝、新寨溝、羅連溝、大溝、大溪溝、封溪屯溝、下屯溝、瑤田溝、苗寨溝、大壩溝、長壩溝12個溪溝;其次山坡上分布的面積有茶油山、袁家山、斗山、豆山坡。天印村樹坪一帶,主要以旱糧耕地多,現在是都坪鎮的烤菸生產基地。都坪的耕地面積,大多盛產水稻,是鎮遠縣的產糧大鎮,又是雜稻制種基地,全鎮制種面積2000餘畝,年創社會產值300餘萬元。
都坪現有人口20576人,其中漢族17136人,占全鎮總人口的85.8%;土家族占5.1%;苗族占4%;侗族占2.8%;其餘彝族、水族、布依族、壯族、仡佬族占2.3%。全鎮男性人口11356人,女性9211人,分別占53.36%和46.4%。全鎮人口行業構成:從事農業生產的占95%,個體占0.5%,其他行業占4.5%。文化構成:國小文化程度占5%,國中文化程度占52%,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占5%,大專文化程度4%,本科文化程度2%。全鎮有姓氏68姓,楊姓人口約占全鎮人口的30%,洪姓人口約占全鎮人口的20%。教育事業有中學1所,國小7所,均達到辦學標準。
都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塊寶地養育著勤勞、勇敢的人民,並寫下流芳千古的篇章,也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名勝古蹟。有拱橋的“永興寺”、左龍的“文昌閣”、大岩方的“顯靈寺”;有地花的“坪西庵”、龐坪的“交椅山庵”、下屯的“金鐘庵”、大壩的“上庵”、長壩的“下庵”、天印的“金頂庵”。這些寺廟庵堂,大多修建於明清時期,修築結構大多為木質結構,修建時精工細琢,獨具一別,如天印的“金頂庵”山勢險要,三面絕壁,只有通道一條,加之古樹長青融為一體,好似雲中聖廟;大岩方“顯靈寺”,現改名為“永星寺”,寺內設施齊全,修建時前清文生國民教員何榮先為此題言寫照:“大岩方地方陡峭,其間地勢懸岩所在而建,真是天地幻境也。”都坪的名勝大多因歷史原因被毀,但信男善女,每年廟會節到故此崇拜求神保平安的人數甚多,深有靈感彼有信者。
都坪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現在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富裕,社會和諧。

地理位置及特產

都坪鎮處於高原向丘陵過渡的二至三級梯面的過渡帶上,屬淺切低山類型。都坪地處中亞熱帶地區,東經108°25′23″,北緯27°17′15″,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6.6℃,年均積溫1009℃,平均海拔400米。全年無霜期為250----270天,年降雨量1093.3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1198.6小時。適宜水果、稻穀、茶葉的生長發育。土壤肥沃,主要以沙、黃壤分布最廣,其次是石灰石和潮土,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肥和速效鉀肥、微量元素等。森林覆蓋率達60.3%,正因為環境氣候的影響,本鎮盛茶葉、柑桔、板栗、金秋梨、中藥材等。其中“天印貢茶”最負勝名,據陸羽的《茶經》考證,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清代初年軍閥吳三桂曾在這裡“以茶易馬”擴充兵力,此時就以“貢茶”著稱。20世紀60年代,天印貢茶還兩次參加全國茶葉品種定型會在京展出,深受國內外茶商好評,它是與陳年道菜、大板栗、霉豆腐齊名的鎮遠特產之一。

河 流

全鎮有龍江河、亮溪河、龍洞河、新寨河、下屯河等大小河流10餘條。有坳背新樓、左龍、范家灣、大溪溝等溪流。
龍江河發源於施秉縣半河鄉境內。由西北向東流經鎮遠縣羊場鎮、都坪鎮及岑鞏縣的龍田鎮、思陽鎮後,在玉屏縣河口匯入舞陽河,最後流入湖南洞庭湖。龍江河由省級風景區“高過河”入都坪鎮天印村洞塘,流經都坪鎮天印、拱橋、坳背、都坪、地花5個村,全流域集水面積1689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25.7公里,總落差647米,理論蘊藏量4.13萬千瓦,年經流量1.25億立方米,該河在都坪境內共修有3座水電站。
亮溪河由三條支流(尚寨鄉後壩貓貓洞河、岑鞏縣客樓鄉兩江河、坳背村羅連小河)匯集坳背村下羅連而成,流經羅連、飛水岩、火盤岔、兩江等地直下三層洞,過都坪鎮地花村亮溪、草坪、地花大寨注入龍江河,全長26公里;
下屯河 發源於鏵口山太落坪山脈,流經都坪鎮新寨村瑤田、回龍、下屯村大園、龐家灣、高家灣、拱橋村拱橋等12個村民組注入龍江河,全長14公里。
龍洞河 發源於鏵口山天子嶺南面,流經大壩村苗寨、中寨、大壩場、下池龍,再過羊場鎮龍洞村8個自然寨,繞都坪鎮天印村棉花沖、封溪屯於界葉坡腳下匯入龍江河,全長20公里。

城鎮發展

都坪填交通便利,35公里的羊(場)龍(田)公路穿越該鎮5個行政村,是連線鎮石、岑石公路的重要紐帶。它對於緩解鎮石、岑石公路運輸壓力起著重要作用,是黔東通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世界性組織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的捷徑。都坪距岑鞏羊坪76公里即進入凱玉高速公路。鎮境內擁有鎮遠縣第二大河——龍江河,為都坪人民帶來勃勃生機。現已建成梯級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2820千瓦。裝機容量126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559萬千瓦、預計投資1117萬元的地花水電站也已開工建設。
該鎮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組織農民進行雜稻制種與優質烤菸生產,2006年已建成雜稻制種基地4000畝,優質烤菸基地2000畝。目前已形成了以農業雜稻制種、天印貢茶加工、優質烤菸生產、種草養畜、無公害蔬菜種植等為支柱產業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都坪鎮政府(805縣道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