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武,男,網名:盤古漢字,1961年4月出生。漢字文化學者,市場實效行銷管理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軍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1年4月
- 職業:市場實效行銷管理專家。
社會職務,個人簡歷,座右銘,最崇拜的人,最喜歡學的書,最喜歡做的事,人生手記,萌芽時期,成長時期,
社會職務
甜味養生學創建者
微周天循環養生法創試熱只始人
長春中醫藥大學養生研究所 常務副所長 研究員
吉林省養生保健協會 會長助理
復興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漢字專業委員 主任委員
澳大利亞悉尼老子學院 客座教授世界養生保健聯合會 學術委員
個人簡歷
一、部跨剃阿獄隊生涯
1979年11月,郭軍武應徵入伍
曾先後擔任過:
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第20團 公務員、坦克4連文書,408坦克車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1醫院藥局 辦公室主管、司藥
二:農村工作
吉林省磐石縣鎮郊鄉文化站 副站長、站長
三:工廠工作 吉林化工集團江城染料廠 質量檢查員、工會幹事
吉化集團江城總廠 工會宣傳部長、機關工會主席、
吉化集團江城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多種經營管理中心 總經理
吉化集團橡膠廠 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委工作)、行政副廠長
四:下訂員舟海經歷連腿棄
北京藍潮管理顧問公司 行銷總經理、首席行銷顧問
深圳正奇太和實業連鎖公司 總經理
大連百利天華製藥有限公司 市場總監
長春禾甜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行銷總經理
現任:
座右銘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
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
-----毛澤東
最崇拜的人
人生最崇拜的人是:毛澤東
最喜歡學的書
毛主席語錄
最喜歡做的事
研究和學習 漢字
人生手記
萌芽時期
古人說: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交天下朋友。
今人說: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還要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還要高辯兵人之路
郭軍武先生1961年4月生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1醫院,並在221醫院長大。221醫院創立於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於第一次裁軍100萬時解散,即1987年番號正式取消。
郭軍武先生25歲之前,一直在軍隊的環境裡生活、工作。軍隊醫院這個特殊的人文王國,所有“公民”都來自四面八方,這裡雖然也具有“鐵打營盤流水兵”的特殊屬性,但不像野戰部隊流動的那樣頻繁,“公民”生活工作相對穩定,因此,郭軍武的父母在221醫院足足工作生活了26年。
部隊是一所特殊的大學。在221醫院生活的20多年的日子裡,郭軍武先生從小就接受到一個特殊的人文薰陶。正是在“各種方言、各種風俗、各種能人”相互交融的環境裡,郭軍武先生的“腦信息存儲器”里,被潛移默化的烙下了“萬卷書、萬里路、閱人無數、高人之路”的深深記憶。
人,正常情況下都是有地域屬性的,如:每當問是哪的人,基本回答是:我是北京人,我是西安人、我是河南人等等。但是在部隊大院這個特殊環境長大的人,沒有地域概念,只有“老家”的概念,回答時只能說:爸爸老家是山東的、媽媽老家是四川的,再就是祖籍是遼寧的、祖籍是江蘇的等等。郭軍武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沒有地域概念限制環境中養成了一種特殊思維習慣。這種思維的特徵是“即可融入其中,又可跳出界外”,而正是因為這種思維方式,日後郭軍武先生無論在什麼行業里工作,無論與什麼區域的人相處,都能有所成績。
郭軍武先生的祖父家族,是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火炬教掌門。很早很早就從山東煙臺棲霞移民到大連旅順口區長嶺子(長城鎮)。火炬教是中國傳統文化道家的一個分支。是以廟觀為弘教居住場所,以才槳戲擔“書、琴、詩、畫”為弘教修心之術,以“氣功、武術”為弘教強體之本,以“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為弘教核心理論,並以這些字的順序為家譜傳承。
火炬教的傳承有一個規定,須傳長子長孫。郭軍武的父親1946年(旬兆奔12歲)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一直到離休進入軍隊干休所,始終從事政治宣傳工作,是一個徹底的馬列主義者,除了信仰毛澤東思想,其它一概不信,並且堅決反對。
郭軍武的哥哥是宗字輩的長孫,族譜名郭宗澤(現名郭峰,1958年出生在吉林省臨江外祖母家)。按家族規定,火炬教掌門應該傳承給他,但由於他是在文革期間長大的,並且由於在部隊生長,所以根本沒有繼承的環境和想法。另外,在大連老家那面,火炬教被視為封建迷信,火炬教的廟觀被砸爛,廟主(郭軍武祖父的長兄)被抓鬥,後來得病而逝。火炬教從而失傳。
郭軍武的外祖母是其一生中的第一個高人(民俗叫貴人),外祖母姓楊,名淑芳,山東蓬萊人,嫁與山東黃縣(今龍口市)諸由觀鎮尚家村尚氏家族。尚氏家族是儒家式商人,代代以官、商為職業,以“大德玉福、振作書香、世守乃祖”12個字為族譜輪迴。僅從這十二個字就能感受到尚氏家族為人處事的底蘊。外祖母嫁與外祖父尚福斗,生二女一子。外祖父是貨郎,早年往返于山東、東北經商。1944年外祖母帶著郭軍武的母親(7歲)、舅(5歲)姨(2歲)闖關東,從煙臺坐船經渤海至丹東鴨綠江口,再經鴨綠江逆流而上直至吉林省臨江鎮(現臨江市),來投奔外祖父。外祖父1946年因病而逝。外祖母在尚氏福字輩是長嫂,長嫂為母,自外祖父逝世後,外祖母帶著三個子女就由外祖父的二弟尚福喜一家供養。外祖母是典型的優秀的中國式的母親,堅貞、勤勞、大度,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深諳“為人處事”之道,凡是認識她的人,無不讚許。
郭軍武的父親抗美援朝回國之後是在臨江守備團工作認識母親的,並與1957年結婚,當時母親18歲,1958年哥哥在臨江出生。後來父親調往通化軍分區、吉林省軍區文工團、瀋陽軍區後勤部第三分部,1961年調到221醫院政治處,同年外祖母隨母親一同隨軍。母親在221醫院小賣店(後叫軍人服務社)工作。父母都是熱心工作型的,父親13歲參軍,頭腦里受的教育都是部隊的事,所以為人處事非常單純,工作就是一心一意。母親自幼父親去世,生活的艱難,磨練出帶有男孩敢闖不服輸的性格。
郭軍武的在221出生後,照顧小孩的任務就落實給了外祖母。那時舅已被吉林市的三大化招工招去工作。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家家戶戶都極其困難,那一年出生的小孩夭折率非常高,就算沒死,小兒麻痹、腦膜炎也會讓許多孩子致殘。郭軍武剛生下來體質極弱,為了能把郭軍武養活,加上生活困難,在通化衛校護理專業上學的姨,只好放棄學業,來到221醫院,晚上協助外祖母看護,白天在幼稚園工作。
從此,郭軍武先生就是在外祖母、姨這兩個偉大的女性的呵護下開始了艱難的成長。
白天,為了看哄特愛哭鬧的郭軍武,外祖母想了很多辦法,不管用什麼方法,郭軍武總是哭鬧。外祖母發現,每當抱著郭軍武指著滿牆報紙上的文字時,就特別安靜,於是外祖母就經常的指著報紙上的僅認識的幾個字,讀著、念著,儘管發音是不標準的山東口音。
晚上,家裡的電燈經常沒電,只好用一個小蝶,裡面放一點煤油,用棉花搓成捻,點著火後照亮,吃晚飯,一家人圍著炕上的小飯桌,由姨給大家念書。(221醫院裡有圖書館,姨經常到圖書館借回來好多書,父親是做宣傳工作的,也特別願意買書,所以家裡的書比較多)郭軍武聽的最多的是一千零一夜。
這就樣,郭軍武的幼兒期,在“字與故事”伴隨下度過。
隨著年齡增長,郭軍武先生同221大院的其他小孩一起上了託兒所,小班、中班、大班,然後又一起上國小、中學,直至入伍當兵。
成長時期
待續
人,正常情況下都是有地域屬性的,如:每當問是哪的人,基本回答是:我是北京人,我是西安人、我是河南人等等。但是在部隊大院這個特殊環境長大的人,沒有地域概念,只有“老家”的概念,回答時只能說:爸爸老家是山東的、媽媽老家是四川的,再就是祖籍是遼寧的、祖籍是江蘇的等等。郭軍武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沒有地域概念限制環境中養成了一種特殊思維習慣。這種思維的特徵是“即可融入其中,又可跳出界外”,而正是因為這種思維方式,日後郭軍武先生無論在什麼行業里工作,無論與什麼區域的人相處,都能有所成績。
郭軍武先生的祖父家族,是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火炬教掌門。很早很早就從山東煙臺棲霞移民到大連旅順口區長嶺子(長城鎮)。火炬教是中國傳統文化道家的一個分支。是以廟觀為弘教居住場所,以“書、琴、詩、畫”為弘教修心之術,以“氣功、武術”為弘教強體之本,以“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為弘教核心理論,並以這些字的順序為家譜傳承。
火炬教的傳承有一個規定,須傳長子長孫。郭軍武的父親1946年(12歲)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一直到離休進入軍隊干休所,始終從事政治宣傳工作,是一個徹底的馬列主義者,除了信仰毛澤東思想,其它一概不信,並且堅決反對。
郭軍武的哥哥是宗字輩的長孫,族譜名郭宗澤(現名郭峰,1958年出生在吉林省臨江外祖母家)。按家族規定,火炬教掌門應該傳承給他,但由於他是在文革期間長大的,並且由於在部隊生長,所以根本沒有繼承的環境和想法。另外,在大連老家那面,火炬教被視為封建迷信,火炬教的廟觀被砸爛,廟主(郭軍武祖父的長兄)被抓鬥,後來得病而逝。火炬教從而失傳。
郭軍武的外祖母是其一生中的第一個高人(民俗叫貴人),外祖母姓楊,名淑芳,山東蓬萊人,嫁與山東黃縣(今龍口市)諸由觀鎮尚家村尚氏家族。尚氏家族是儒家式商人,代代以官、商為職業,以“大德玉福、振作書香、世守乃祖”12個字為族譜輪迴。僅從這十二個字就能感受到尚氏家族為人處事的底蘊。外祖母嫁與外祖父尚福斗,生二女一子。外祖父是貨郎,早年往返于山東、東北經商。1944年外祖母帶著郭軍武的母親(7歲)、舅(5歲)姨(2歲)闖關東,從煙臺坐船經渤海至丹東鴨綠江口,再經鴨綠江逆流而上直至吉林省臨江鎮(現臨江市),來投奔外祖父。外祖父1946年因病而逝。外祖母在尚氏福字輩是長嫂,長嫂為母,自外祖父逝世後,外祖母帶著三個子女就由外祖父的二弟尚福喜一家供養。外祖母是典型的優秀的中國式的母親,堅貞、勤勞、大度,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深諳“為人處事”之道,凡是認識她的人,無不讚許。
郭軍武的父親抗美援朝回國之後是在臨江守備團工作認識母親的,並與1957年結婚,當時母親18歲,1958年哥哥在臨江出生。後來父親調往通化軍分區、吉林省軍區文工團、瀋陽軍區後勤部第三分部,1961年調到221醫院政治處,同年外祖母隨母親一同隨軍。母親在221醫院小賣店(後叫軍人服務社)工作。父母都是熱心工作型的,父親13歲參軍,頭腦里受的教育都是部隊的事,所以為人處事非常單純,工作就是一心一意。母親自幼父親去世,生活的艱難,磨練出帶有男孩敢闖不服輸的性格。
郭軍武的在221出生後,照顧小孩的任務就落實給了外祖母。那時舅已被吉林市的三大化招工招去工作。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家家戶戶都極其困難,那一年出生的小孩夭折率非常高,就算沒死,小兒麻痹、腦膜炎也會讓許多孩子致殘。郭軍武剛生下來體質極弱,為了能把郭軍武養活,加上生活困難,在通化衛校護理專業上學的姨,只好放棄學業,來到221醫院,晚上協助外祖母看護,白天在幼稚園工作。
從此,郭軍武先生就是在外祖母、姨這兩個偉大的女性的呵護下開始了艱難的成長。
白天,為了看哄特愛哭鬧的郭軍武,外祖母想了很多辦法,不管用什麼方法,郭軍武總是哭鬧。外祖母發現,每當抱著郭軍武指著滿牆報紙上的文字時,就特別安靜,於是外祖母就經常的指著報紙上的僅認識的幾個字,讀著、念著,儘管發音是不標準的山東口音。
晚上,家裡的電燈經常沒電,只好用一個小蝶,裡面放一點煤油,用棉花搓成捻,點著火後照亮,吃晚飯,一家人圍著炕上的小飯桌,由姨給大家念書。(221醫院裡有圖書館,姨經常到圖書館借回來好多書,父親是做宣傳工作的,也特別願意買書,所以家裡的書比較多)郭軍武聽的最多的是一千零一夜。
這就樣,郭軍武的幼兒期,在“字與故事”伴隨下度過。
隨著年齡增長,郭軍武先生同221大院的其他小孩一起上了託兒所,小班、中班、大班,然後又一起上國小、中學,直至入伍當兵。
成長時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