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五

郭芳五(1882年~1947年),原名桂芬,孟津縣人。清末,郭芳五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民國建立後,郭擔任國會眾議院議員。1930年以後,他拒絕在蔣政府任官,閒居洛陽,致力於興辦社會公益事業;1931年在洛陽老城康樂巷三官廟內創辦洛陽孤兒院。後孤兒院改名行都慈幼園,張鍅為董事長,郭芳五任院長,共收容兒童300餘名。郭芳五為人正直義氣,傾向革命,曾掩護、保釋過多名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 本名:郭芳五
  • 出生日期:1882年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郭芳五,河南省孟津縣南達宿村人,生於1882年5月,卒於1947年3月,終年65歲。芳五本名桂芬,及長,輒以性情急躁為缺陷,乃更名函以自勉。郭氏工詩善書,關懷民瘼。
郭芳五自幼勤奮好學,科試屢捷,得中晚清舉人,與王敬芳、黃自芳、朱化芳合稱河南文人中之“四芳”。郭與偃師楊源懋、孟津王北方等私交甚篤。其後楊、王率先加入同盟會,楊源懋以洛陽之河南府中學堂(即後來之河南省立八中)為機關,在豫西一帶開展革命活動,郭芳五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中,豫西各縣之領導起義人士,多為楊源懋所委派。孟津方面,以郭芳五、王北方、楊福恆為骨幹,在沿黃河一帶進行革命宣傳,組織起義力量。民國肇造,郭由河南省議會選舉為國會議員,曾與張善與(天放)、胡汝麟(石青)、王敬芳(摶沙)、郭我麟、王印川聯名在眾議院提出請興辦河南實業之提案。其後曾擔任總統府咨議。1932年至1924年間,劉鎮華率鎮嵩軍入陝,任陝西省長。劉與郭芳五夙有私交,約郭去陝,任以陝西省政務廳廳長。及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起,劉鎮華回河南、郭芳五亦離陝西,先後在河南、北京居住,讀書寫詩,教養子侄。以後,劉鎮華當了安徽省主席,屢次函邀郭赴皖,郭始終沒有去。
1931年左右,郭在洛陽城北關創辦了洛陽孤兒院,收容社會上生活無依之孤兒。後因洛陽定為行都,改名行都慈幼院,院址遷於周公廟內,以張鍅為董事長,郭自任院長。在張鍅與朱慶瀾(子橋)等的支持下,慈幼院規模日益擴大。
1932年,郭擔任了中央水災救濟委員會工賑管理局伊洛工賑事務所所長。鑒於洛陽城瀕臨洛河,乃負責籌劃,請著名工程師高樹信勘查設計,督率民工,在洛城南關沿河一帶築成大堤。東起大王廟,西至東下池村,與舊堤相接,全長四華里。此一工程,系郭向中央水災救濟委員會申請撥款11萬元所建。又以伊、洛之間為自古水患最烈之區,乃以工賑款五分之二築成伊洛河土堤61.5里。偃師境內,就有一條沙可,河無正道,一旦山洪暴發,兩岸莊稼一掃而光。縣民向郭芳五談及,郭籌款督工,築成沙河土堤24里,整治河道,使之成為一條益河。同年,郭應聘擔任河南省通志館協修,主編《農業志》,時館長為韓運章。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郭任中央賑濟委員會委員,為宣傳抗戰,乃起意以行都慈幼院印刷廠為基礎,籌辦《行都日報》。經與張鍅、朱床瀾電商,確定了此事。報紙於1938年元月15日正式出版,社址設於洛陽壽春寺街三皇廟內,日出四開一張。郭芳五任董事長,孟津人郭擔宇(時任洛陽縣立一小校長)為社長,閻少顯任編輯主任。《行都日報》四個刊頭字為郭芳五所書。郭聘請河南省立洛陽師範校長李名章為該報董事,出面登記,事成後又給以名譽總編輯名義。報紙出版後,由於言論進步,特別是周肇瑚主編副刊,組織的稿件多屬思想內容進步者,周並在副刊上開闢了由中共洛中支部主辦的《青年周刊》及洛陽婦女抗日救國會主辦之《洛陽婦女》兩個專欄,吸引了廣大的青年讀者,報紙銷量多時近萬份。至1939年3月,改為對開大報。1944年5月,日軍進占洛陽,報紙遷到陝西寶雞出版,由梁之超代理社長,張履之任總編輯。其時在寶雞任河南同鄉會會長的黃自芳,系郭芳五的老友,因此報社得到河南同鄉會的大力支持,筆者此時亦在寶雞,任報社董事會董事,曾協助報社籌措經費,並為之撰寫文章。1945年8月日本投降,原社長郭擔宇又在洛陽將《行都日報》復刊。在郭芳五的主持下,梁之超停了寶雞版,遷回洛陽,與洛陽《行都日報》合併,郭擔宇為社長,閻少顯任副社長,梁之超任總經理。至1946年4月,胡宗南以有人指控該報社印刷機來路不明,下令沒收,報紙被迫停刊。《行都日報》前後共出版八年零三個月。
抗戰期間,行都慈幼院由於收容兒童日益增多,先辦起了工讀班。1942年春正式辦起國小,郭之侄女郭培齋等擔任老師。最初成立兩個班,至1944年發展為六個班。1938年,郭芳五還將河南逃亡西安之青年學生一千餘人送往甘肅清水,進入甘肅二中(即以後之國立十中),使這些青年未失學。
1942年河南遭遇大旱災,郭芳五除參與地方上之聯合救濟活動外,還在洛陽購買麥子、豆、小米等用馬車運到孟津瀍源鄉一帶辦賑,在北馬屯、南達宿幾個村莊開辦施粥場,救濟過路逃荒災民。
1944年5月,日軍大舉進犯中原,洛陽淪陷,郭先回孟津南達宿老家避難,整日杜門不出。後聞有人告知,敵偽在洛陽找他出來,乃連夜潛往陝西。至西安後,參加對河南難民、流亡學生的救濟工作。其時祝紹周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聘郭為陝西省政府顧問。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郭甚感興奮,曾作長詩《毛澤東飛渝歌》。在此之前,郭芳五還曾參加保釋被國民黨逮捕的共產黨員郭顯坤(孟津平樂村人)。
郭芳五在振興實業方面,也做了一些事。如接辦義馬煤礦,任董事長,由陳鴻恩主管,對煤礦進行整頓,使之恢復生產。
1947年3月,郭芳五病逝於洛陽仙果寺街寓所,黃自芳為他撰寫了兩千多字的祭文。郭關心子侄輩的成長,送五人到海外留學,學成歸國後,服務水利、工程和醫務界。

軼事典故

1、1932年,郭芳五先生任陝西省政務廳廳長期間,推薦其親戚康安(系孟津縣煤窯鄉康嶺村人)出任陝西省雒南縣長。康安到任後,施政失當,民怨沸騰。地方民眾推舉代表到西安街頭抗議。康安聞訊後,派人到省城捉人。郭先生獲悉後大為震怒,即將康安免職。雒南縣人民送給康安一聯,云:“早去一天天有眼,長留此地地無皮”。橫額是:“民之繼母”。
2、1931年,隴海鐵路沿線虎烈拉極度猖獗,洛陽一帶尤甚。染患者上吐下瀉,一兩個鐘頭內就能致人死命。郭先生看到這種情況十分著急,遍訪洛陽名醫,研究處方,配製專治虎烈拉的丸藥,並印製說明書,詳載處方及製作方法,歡迎仿製,將藥丸免費在洛陽附近各縣城鄉廣為散發,活人無數,是年夏季,給宜陽惠濟渠工程購買水泥。行至陳凹(即長華)見孟莊村朱瑞生的叔父突然患虎烈拉,上吐下瀉,危在頃刻。遂急用郭先生配製之丸藥服下,少時即行痊癒。這時由陳凹動身往洛陽,約行二里許,頓覺腳趾微麻,漸次上延,比至上店村,腿麻已過膝蓋。當時一般人都隨身帶有郭氏丸藥,急取丸藥數粒服下,繼續行路,腿麻漸次下行,終於復原。深感郭先生活命之恩。
郭先生這一慈善行動,救活了無數人的性命,聲譽遠播,口碑載道。
3、1931年,郭先生當伊洛河工賑事務所所長。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撥專款修築洛河堤壩,專款專用,以工代賑。當時宜陽韓城計畫修一條惠濟渠,西起水溝廟,東至榆泉、柳泉一帶,全長20餘里,可灌地數萬畝。地方無力興建,經宜陽縣人梁溫如等商請郭先生,在專款內撥出現金5000元,派鬍子安、劉亞仙到宜陽韓城,會同韓城區長楚賞齋等,發動民眾,開挖渠道。修築橋樑涵洞,半年完成任務,造福地方,被韓城一帶民眾譽為“萬家生佛”。
4、1934年,劉鎮華當了安徽省政府主席。以至交關係,邀請郭芳五先生到安慶。郭在劉督陝時為財務廳長,號稱“四大金剛”之一。郭到安慶後,住在安慶旅館內。諸同鄉聞郭芳五先生駕臨,相率拜訪。郭善書法,求書者盈室。那時安徽省政府民政廳科員也請郭先生寫了四屏一聯。聯書“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屏的內容是三都賦,書體為大草。上款寫“亞仙兄屬”,下款寫“郭涵”,字型蒼老,力透紙背。可惜現已不知何處去矣。
5、1930年,郭先生的族兄郭升三殯葬,郭先生由外返里,在郭升三靈前致悼詞。有句云:“千里歸來,空悵入室”。當時在場的孟津縣學者萬寶禎對此句極為稱讚。當時萬寶禎正在參加修孟津縣誌工作,他說要將郭文載入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