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祥,男,自主式醫療系統與技術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千人計畫”國家級特聘教授,長江學者,日本國立香川大學生物醫療機電一體化實驗室主任。研製具有3自由度的仿生魚形微機器人。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280多篇,其中SCI檢索28篇,EI檢索257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書祥
- 出生日期:1963年5月
- 職業: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 性別: 男
人物簡介,學術兼職,人物經歷,學術成就,
人物簡介
郭書祥,男,1963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所在學科生物醫學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醫療機電一體化技術和仿生微機器人,從事微機器人技術、血管檢查微系統、醫療生物用遙控微作業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開發了直徑1mm的兩種腦血管檢查微系統,所研製的具有3自由度的仿生魚形微機器人,曾在世界權威雜誌New Scientist上介紹報導。目前,承擔“863計畫”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250篇。曾獲得ISO2000,ICCSE 2003,IEEE ROBIO 2004和IEEE ICAL 2008,IEEE ICIA 2011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出版專著7本。
目前,擔任IEEE ICMA國際會議的創始大會主席、《IJMA》國際雜誌的主編等社會職務。
講授《醫學機器人學》等課程。
2011年受聘國家“千人計畫”創新人才長期項目特聘教授。
所在學科生物醫學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醫療機電一體化技術和仿生微機器人,從事微機器人技術、血管檢查微系統、醫療生物用遙控微作業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開發了直徑1mm的兩種腦血管檢查微系統,所研製的具有3自由度的仿生魚形微機器人,曾在世界權威雜誌New Scientist上介紹報導。目前,承擔“863計畫”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250篇。曾獲得ISO2000,ICCSE 2003,IEEE ROBIO 2004和IEEE ICAL 2008,IEEE ICIA 2011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出版專著7本。
目前,擔任IEEE ICMA國際會議的創始大會主席、《IJMA》國際雜誌的主編等社會職務。
講授《醫學機器人學》等課程。
2011年受聘國家“千人計畫”創新人才長期項目特聘教授。
學術兼職
1、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 Senior Member高級會員、論文審查委員
2、日本機器人協會會員、論文審查委員
3、日本機械協會會員、論文審查委員
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al Computing&Information Control(IJICIC) Associate Editor
5、全日本中國人博士協會 理事、學術交流部部長
人物經歷
1983年7月,獲得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工學學士學位
1986年8月,獲得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
1986年9月-1988年5月,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精密機械系任助教
1988年5月-1991年9月,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精密機械系任講師
1991年10月-1995年3月,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博士研究生課程在學
1995年4月-1998年3月,在日本國立三重大學工學部機電工程系任助理教授
1998年4月至今,在日本國立香川大學機電工學科任副教授,研究室主任及博士生導師
2001年7月至2001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客座教授
2002年7月至2002年8月,美國加洲大學伯克力分校訪問教授
2003年12月至今,哈爾濱工程大學兼職教授
2004年2月至今,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生導師
學術成就
現為日本國立香川大學生物醫療機電一體化實驗室主任。在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畫中的被聘為哈工程長江學者教授,仿生微機器人系統實驗室的學科帶頭人。從事微機器人技術、血管檢查微系統、醫療生物用遙控微作業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開發出兩種醫學用血管檢查微系統、兩種具有良好反應速度的微泵、醫療生物工程用遙控微操作器、多種新型微機器人以及用於身體健康實時檢測的一體化的微系統。研製具有3自由度的仿生魚形微機器人。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20多篇。曾多次應邀在日本,美國,加拿大、歐共體等地大學做關於醫療MEMS(微機電系統)的專題報告20餘次。組織並運營多種微機電MEMS有關的國際會議,為IEEE ICMA(智慧型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國際會議的創始者,並任大會主席,曾獲中國電子機械工業部優秀青年教師獎;日本機械學會東海支部研究獎勵獎;中日新聞社東海學術獎勵獎;“生物醫療微機械系統開發”研究成果獲IS2000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Automation 2003國際會議最佳論文提名獎;ICCSE2003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IEEE ROBIO2004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