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深

郭慕深

郭慕深,生於1880年2月21日,1906年受丹信義會差派來到中國,1907-1950年在丹東基督教教會工作,1951年回國,1960年去世。簡歷:1907年身為助產士的郭慕深來到安東(今丹東),創辦丹國基督教女醫院,作為護士服務至1932年;1915年郭慕深在元寶山麓創辦安東基督教育嬰堂,當地人稱孤兒院,作為院長服務至回國前。1951年,終老孤身的郭慕深黯然離別中國。

基本介紹

  • 所處時代:近代
  • 出生日期:1880年2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0年
  • 本名:郭慕深
“地獄樓”里搶下扔進火堆的霍亂病童
1950年12月,一個飛雪飄飄的早晨,一道由數百人組成的人流由安東(今丹東)育嬰堂出發,緩步走向站前火車站。人群簇擁的核心人物,是一位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古稀老人。她的中文名字叫郭慕深,是來自異國丹麥的女醫生,人們尊稱她為“郭教士”。
44年前,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郭慕深從萬里之外的故鄉丹麥來到風光旖旎的鴨綠江畔。那時她才26歲,容光煥發、孑然一身。44年後,一個風雪交加的早晨,她卻要痛別這塊為之潑灑無數心血的美麗土地,回到已然陌生的丹麥故國。此時的郭慕深已是70歲高齡,容顏憔悴、一生未婚。
人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對郭慕深的感激之情,沒有她,不知多少垂危的患者會被死神奪去寶貴的生命;沒有她,不知多少被遺棄的孤兒將流離失所……對送行人群中一個名叫同金亮的人來說,如果沒有這位老人當年的捨身相救,身染霍亂的他將被投入火堆活活燒死。當郭慕深遠去的背影在漫天飄飛的風雪中逐漸模糊時,同金亮的眼中卻清晰地回閃出39年前火苗升騰的驚恐一幕……
霍亂患者被扔進烈焰飛騰的火堆
1911年盛夏,安東地區暴雨成災,鴨綠江上巨浪翻滾,安東城鎮瞬間變為水鄉澤國。元寶山一帶還爆發了土石流,被肆虐洪水沖刷得面目全非的人畜屍體慘不忍睹。
總算雨過天晴,倖存者以為逃過一劫,卻不知更深重的災難還在後面。被水泡爛的屍體成為細菌的滋生體,霍亂瘟疫開始在安東地區流行,人一旦被感染便高熱脫水、上吐下瀉,隨即昏迷,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
在舊社會,從官府到民間,對霍亂瘟疫均畏之如虎。愚昧的民眾每每採用“跳大神”等招魂驅鬼的迷信方式拯救奄奄一息的親人,實在不行,就將親朋野蠻拋棄。這種殘忍出自無奈,在百年前的貧弱中國,缺乏救治藥物,沒有現代化的醫療手段,當霍亂瘟疫撲來時,村成空村、城成空城,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為避免霍亂傳播,官府衙門不惜高薪雇用不怕死的人組建撲滅霍亂病的捉捕隊,到處捕捉霍亂病患者,將這些可憐的人集中關押嚴加看管,然後將這些霍亂病患者毫無人性地付之一炬,美其名曰叫“祭天”。被燒之人如豬狗般被捆綁,被扔進烈焰飛騰的火堆,皮膚燒裂的爆裂聲,慘絕人寰的哀嚎聲,場面之酷烈令人不忍睹視,不幸身染霍亂的同金亮成為即將被“火焚”群體中的一員。
同金亮被關押的地點在安東元寶山南山坡半山腰的一座二層樓房裡,這樓房上下各四間,曾是一淘金公司的辦公樓。官府專門把感染霍亂的病人關押隔離在這裡,凡是被捕捉來的霍亂病患者都有來無回,安東百姓管這座樓叫“地獄樓”或“死人樓”。
外國女醫生點火前突然出現
當時身染沉疴的同金亮瘦弱得有如一具骷髏,他眼窩深陷、顴骨高突,連牙床都露了出來。他被全身捆綁抬到“地獄樓”外,扔在高高壘起的祭天柴堆上,這個幼小生命的鼻翼間僅存一絲微弱的呼吸。
就在祭天人員將點火的一剎那,突然從丹國女醫院方向傳來一聲清脆地斷喝:“請住手,不要點火。 ”眾人尋聲望去,只見一位身穿白大褂、衣袋裡裝著一副聽診器的外國女醫生跑到柴堆旁,把即將被火焚的同金亮緊緊抱在自己懷裡。“請你們不要燒活人,用這種方式撲滅霍亂菌,一點科學道理沒有,這簡直是謀殺,太慘無人道了!我是醫生,我能撲滅霍亂菌!”
這位將同金亮從鬼門關救回的女醫生就是郭慕深。
1906年,26歲的郭慕深受丹麥基督教長老會的派遣,以醫生兼傳教士的身份來到安東。
郭慕深看到中國百姓生活困難、貧窮落後、缺醫少藥,就懇請丹麥政府多派醫術高超的醫護人員來安東,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大力開展醫療衛生保健事業。
在其他歐洲列強恨不得將中國的財富搜刮一空之時,弱小的丹麥國卻批准了郭慕深的請求,同意在中國創辦丹國醫院。丹麥國民紛紛慷慨解囊,為醫院的建立踴躍籌資。同時,一批醫術精湛的丹麥醫生拋家舍業,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先是安樂克醫生在安東創建了丹國醫院。隨後郭慕深又創建了丹國女醫院。安樂克、郭慕深不是這兩位醫生的本名,他(她)們入鄉隨俗,為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這樣方便與中國人交流。
經過十天搶救奇蹟終於發生了
郭慕深救人的義舉感動了清朝政府,清朝安東地區公署無償將關押霍亂病患者的“地獄樓”交給郭慕深,作為醫治傳染病的臨時病房。郭慕深立即將同金亮等霍亂病患者送進這臨時病房,進行嚴格隔離。為救助這些病人,在藥品極度短缺的困難條件下,郭慕深千方百計找來碳酸氫鈉、氯化鈉、生理鹽水、葡萄糖等常用藥物,為患病孩子注射,打吊瓶。
經過10天的緊張搶救,奇蹟終於發生,同金亮灰暗的眼中突然泛出久違的光彩!他半臥半躺在病房的白色漆木床上,喘息著、臉部抽搐著,眼窩裡閃著淚光,激動地握著郭慕深的手哽咽連聲。
同金亮告訴郭慕深,他今年才10歲,因生吃泥鰍感染上霍亂病,家裡人怕被傳染把他拋棄了。他被抓進地獄樓,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果不是郭慕深醫生出手相救,他早就一命嗚呼。
在救治患者的同時,郭慕深還籌資改善臨時醫院的環境,她親自動手和工人一道投入到臨時病房的裝修翻新工作中,她親臨現場幫助工人刷牆、除垢、和水泥、漆門窗,將草房改成小魚鱗瓦,用白灰粉把每間病室塗刷得雪白透亮,屋裡地面鋪上地板,離地一米高,四壁塗上蘋果綠漆,每間病室增添4個白漆病人木床,並配有床頭櫃,每間病房都安排了醫護人員。
為美化環境,郭慕深和安東丹國男醫院院長安樂克、牧師於承恩三人利用休息日和業餘時間進行義務勞動,清理了病房外山坡高崗的荒蕪場地,修了花池子,栽上了花草樹木。還自掏腰包從安東遠郊買來一棵楊樹,栽在院中為患者夏日遮陽蔽日,患者們將這棵楊樹稱為“三友樹”或“友好樹”。被改作臨時病房的“地獄樓”也從此有了迥異往昔的新名字,叫“幸福樓”或“光明樓”。
病好的同金亮又被父親趕出家
經郭慕深的救治,包括同金亮在內的絕大部分霍亂病患者恢復了健康,但返回家中的同金亮居然又被父親拋棄了!同金亮的母親得霍亂病謝世了,他的父親嚇破了膽,他以為同金亮早死了,現在見兒子突然活生生地回家,頓時嚇得魂不附體。他根本不相信同金亮的話,認為霍亂這種病得了就不去根,會繼續傳染別人。無論同金亮怎么解釋,父親全當耳旁風,還是要攆他出門。見兒子不走,父親發了狠心,操起棍棒就打。同金亮奪門而逃,一路狂奔,衣服被樹枝刮破,還差點跌進了水塘里。誰能想到,天下竟有如此絕情的父親,同金亮大病初癒卻再度成了無家可歸的棄子!
無奈之下,同金亮重新回到醫院找到了郭慕深。見到同金亮時,郭慕深大吃一驚。出院時,同金亮換上了乾淨的換洗衣服,全身上下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誰知僅僅一天不見,同金亮便破衣爛衫,灰頭土臉,髒得像個泥猴。
在郭慕深面前,委屈滿腹的同金亮嚎啕大哭。郭慕深掏出一方疊得乾淨板整的白底粉色的花手帕為同金亮擦去了臉上的淚水。安慰道:“好孩子,不要哭了,有我在你身旁,我會愛護你,保護你的。 ”
10歲同金亮改名字叫郭安慰
郭慕深創建丹國女醫院後,收養了幾個因父母病故或被父母遺棄的孤兒,成立了一個育嬰所,雇了一個姓柴的保姆照顧。這個小育嬰所里的孤兒暫時有4名,男孩1名、女孩3名,最小的孤兒還在哺乳狀態,才1歲,最大的女孤兒郭愛德已4歲。郭慕深決定收養10歲的同金亮。
郭慕深收養孤兒前,會在自己的收錄冊里詳細寫上孤兒的來源、姓名,原則上有父母的孩子是不予收養的,沒有姓名的孤兒則由自己取名。
郭慕深對同金亮說:“你現在是我收養的孤兒中年齡最大的孩子,你要像個大哥哥的樣子,要聽保姆的話,等你到了上學的年齡,可到教會創辦的三育國小讀書。 ”話音剛落,感激涕零的同金亮帶著哭音懇求道:“郭大夫,你就像我過去活著的媽媽一樣,你對我太好了。我爸爸不要我了,把我打跑了,我不跟他一個姓,也不叫他起的名字。誰對我好,誰養活我,我就跟誰一個姓。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跟您一個姓,我要讓您給我重新起名字! ”
郭慕深對同金亮說:“孩子,你提出改姓這是你的自由和權利,我尊重你的想法。其實,姓什麼都一樣,我的名字也是到中國後改的。這樣,我給你起名叫‘郭安慰’好嗎?”同金亮連連點頭,從此,“同金亮”就改名為“郭安慰”。
雨中送奶受傷只為回報郭媽媽
幾年後,育嬰所人丁漸繁,郭慕深就把它改為育嬰堂。孩子也由最初的幾個增加到幾十個。這些孩子都是孤兒,不是父母都死了,就是被貧困的父母拋棄。所以,孩子都改成姓郭,認郭慕深為媽媽。
為了解決嬰兒吃奶的問題,郭慕深從丹麥基督教會籌集一筆資金,從荷蘭進口了3頭優質高產乳牛,1頭公牛,從丹麥進口了優良品種的奶羊十餘頭,,辦起了育嬰堂的孤兒專用奶場。已高小畢業的郭安慰主動報名去奶場為大家服務,為自己的養母郭慕深減輕負擔。
此時的郭安慰已長大成人,郭慕深為他在孤兒中選了個叫郭曼枝的漂亮姑娘。兩人結婚後,郭曼枝為郭安慰生了個大胖兒子。
對養母郭慕深的恩情,郭安慰知恩圖報。從奶場到育嬰堂單程約20里,郭安慰挑著裝滿牛奶的重近百斤的大鐵桶,每天往返40里,風雨無阻。一次趕上狂風暴雨,過河時,郭安慰的腿被順水滾來的石頭砸傷,疼痛難忍。但他咬牙將牛奶準時送到育嬰堂,當他撂下奶桶時,連疼帶累,一頭昏倒在地。
當郭慕深聞訊趕來時,郭安慰已甦醒過來。郭慕深埋怨道:“多危險啊,這么大的雨!”郭安慰說:“弟弟妹妹們等著吃奶,我怕媽媽著急,也就顧不上那許多了。 ”郭慕深感動得抱住郭安慰,淚水止不住流了下來,連聲說:“好孩子,真是媽的好孩子! ”郭安慰說:“郭媽媽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只能回報媽媽一二。不光我,將來這裡所有的弟弟妹妹都會這樣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