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勝(中國香港工商界名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德勝,男,中國香港工商界名人郭德勝(1912—1990 )男,原籍廣東省中山;1912年出生於廣東中山石歧一個經營洋雜貨的小商人家中;1958年,他與馮景禧、李兆基合組“永業企業”,以買舊樓翻新的方式從事地產業;由於對香港發展的傑出貢獻,率先開發新界,1986年獲OBE勛,1990年病逝;逝世前其資產業務已達130億港元,為香港名列前茅的巨富。此外尚有江蘇省建湖籍支前模範、人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德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山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90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初步成功,瞄準紡織,創新鴻基,地產巨商,公司上市,三足鼎立,發展戰略,晚年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郭德勝於1912年出生於廣東中山石歧一個經營洋雜貨的小商人家中。讀了幾年私塾後,他便開始隨父親走南闖北做生意,小小年紀,就到過許多地方,不僅學到一般做生意的訣竅,更增長了許多見識。石歧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如果不是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破了家鄉田園詩般的寧靜,也許郭德勝會終老鄉間,滿足於小康生活。

初步成功

然而似乎是命中注定了他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抗戰的炮火迫使他離鄉背景,舉家來到澳門。從此開始了他因緣際會、風起雲湧的創業一生。
郭德勝到澳門後,操持舊業開設“信發百貨商行”。澳門地方小,生意發展不大。抗戰的硝煙剛散去,他便又來到香港謀發展,在上環開了“鴻興合記”(後改名為“鴻昌合記”)的雜貨店。搞洋、雜貨批發,郭德勝有一套心德,他以誠待客,廣交朋友,生意日漸興旺,連南洋一帶的客戶也找上門來與他做生意。
一九五二年,他將雜貨店改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專營洋貨批發,極力開拓東南亞市場,生意越做越大,遂有“洋雜貨大王”之稱。
然而,郭德勝並不滿足於在洋雜貨行里稱雄的地位,他眼光遠大,時時在尋找新的生意機會。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蓬勃發展,以紡織業為首,帶動製衣業等迅速發展,成為香港產品出口的主力。

瞄準紡織

郭德勝看到紡織製衣業的發展趨勢,苦於隔行如隔山,無處下手。也許是命該他走運,一次偶然機會,他結識了日本名牌YKK拉鏈的經營商,憑藉經營洋雜貨的生意網路,郭德勝竟說服日本客商,取得了Y.K.K拉鏈在香港的獨家代理權。
郭德勝運用他的關係,使YKK拉鏈暢銷港澳及東南亞,每年僅此一項業務的營業額就高達一千萬港元以上。郭德勝繼而又看準尼龍絲產品市場,設法取得台灣“良友”牌尼龍絲和日本一些尼龍產品的代理權。果然不出所料,這些美觀清潔、高強度的尼龍產品一上市就受客戶歡迎,取代了傳統的麻繩,銷售額逐日上升,很快年營業額也逾千萬港元。躋身千萬富翁的行列,郭德勝並未滿足。儘管此時他已年近五十,但他並不像一般人那樣“年過半百萬事休”,而是瞄著更大的市場——房地產業,策劃著名更大的事業和發展。早在五十年代後期,郭德勝就開始涉足房地產市場。

創新鴻基

一九五八年,他與馮景禧李兆基合組“永業企業”,以買舊樓翻新的方式從事地產業。經過五年經營,永業公司在地產業站住了腳。
一九六三年,郭、馮、李三人將永業改組,成立“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註冊資金五百萬元,實則每人投入一百萬元。郭德勝在三人中年紀最長,德高望重,被推舉為董事長。新鴻基企業創業之初,職員不過10餘人,資本仍不很雄厚,但它的最大本錢是郭德勝等三人罕見的管理天才。天才來自勤奮,三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再者,郭德勝有多年經營工業原料及拉鏈批發的經驗,他明白香港的山寨式工廠占9成,這類工廠需要小型廠房。於是,新鴻基對症下藥,大建工業樓宇,將之分層出售,並提供十年分期付款之優惠,大受山寨式工廠的歡迎。
1965年,香港發生銀行擠兌風潮,英資利用危機一口氣吞掉“廖創興”、“恒生”等華資銀行的一半股份,“廣東信託”銀行宣布倒閉;接著,內地“文化大革命”又波及香港,香港房地產市場行情一落千丈。但是,德勝穩紮穩打,儘量減少抵押及銀行透支,以削減利息支出,既在低潮時吸納,又不過分擴張,加上他擁有百貨業務每年賺取的龐大流動資金作後盾,使新鴻基在風浪蕭條的1965至1967年,不僅能完成既定的計畫,安然渡過難關,而且還建成20多座大廈,使事業穩步發展。低潮過後,接踵而來的是復甦、高漲。

地產巨商

1968年,郭德勝的投資開始見效,工商業的復興地樓宇的量逐漸增加,尤其對新鴻基的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備受山寨式工廠主們的青睞。在三年低潮期間,由於不少房地產商停產,所以1969年市面樓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新鴻基企業套回大量現金後,繼續大量吸納土地興建樓宇。1970年,房地產業市場出現高潮,郭德勝適時將所建樓宇大批售出,利潤滾滾而來。
1965年至1972年期間,新鴻基企業售出的樓宇總值達5.63億港元,以成立8年計算,平均每年做成7000萬港元房地產生意,一個實際資本只有300萬港元的公司,每年單上房地產做到7000萬,其業績可謂十分壯觀,結果,霍英東的立信置業稱霸於住宅樓宇市場、郭德勝的新鴻基則稱霸於工業樓宇市場,兩者交相輝映。為人好,目光如炬,收租樓宇穩賺大錢。在他帶領下,“新鴻基”劈波斬浪,不到十年時間就崛起於房地產市場,成為地產界的巨無霸。

公司上市

“新鴻基”是當時香港地產界的奇兵,採取人棄我取、逆流而上的戰略,在地產低潮中大興土木,發展極快。1972年,香港股市已漸達瘋狂之境,恒生指數一日數漲。郭德勝目光如炬,哪肯坐視這千載難逢的發財機遇而無動於衷?搶把公司改名註冊為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目的是將股票公開發售,註冊資本也由500萬增加到3億港元。這年9月,新鴻基地產的股票正式上市。“哇,新鴻基地產也上市了,看郭老闆的為人,投他的股準沒錯”。股民們如是說。原準備集資1億元,但熱情的股民卻將10億現金投入該公司。這時,馮景喜也自立門戶,成為新鴻基證券有限公司;李兆基也自己開辦“恒基兆業”地產公司。郭德勝有 入新鴻基地產的控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

三足鼎立

在郭德勝的掌管下,新鴻基地產的競爭實力迅速增強,效益急劇增長:1975年獲純利7060多萬元,1976年綜合純利躍至9000萬元。1977年後,香港再次進入房地產黃金,地價飛速上漲,郭德勝所獲純利,更是成倍竄升,他的新鴻基地產1972年上地註冊資本為3億元,至1990年,市值已超過220億元,增長70多倍。再從純利收入來看,1974年至1990年的16年內,增長了41倍,盈利已達24.65億元,平均每年複式增長超過26%,在香港市場居頂尖之列。由於他眼光獨到,準確地預測到70年代廠家對工業樓宇的渴求及80年代市民對新界中小型樓宇的需要,終於使“新鴻基地產”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之一,與“長江實業”、“置地公司”分庭抗禮。

發展戰略

新基地產效益的急劇增長,是郭德勝實施自己的經營要訣的結果。他自1980年完成灣仔新鴻基中心物業出租以後,經過十年的發展,收租樓宇已增至820萬平方英尺,其中以商業為主,占總數6成以上。收租樓宇業是穩賺的經營業務,風險也小。
配合其不斷擴展樓宇的經營要訣,郭德勝還施行一體化,密集型的發展策略:當購入土地以後,他自己有樓宇設計室設計圖紙,有貿易部門購入建築材料,建有水泥生產廠,在多家建築公司,包括電器及消防工程部門,還有自行賣樓的銷售部門,並提供售後的財務、保險、管理乃至清潔服務。

晚年生活

一九八九年,郭德勝宣布退休,將公司交由三位兒子打理。不過,儘管退休,但郭德勝卻是那種閒不下來的人,他仍然每天上下班,甚至在病榻上仍堅持工作。郭德勝晚年的嗜好是炒股。為此,他特別聘請三名女職員為他記帳。他稱,炒股最刺激,也最消磨時間。除炒股外,郭德勝還注意將他一生經商的經驗傳授給兒子們。他不僅將自己成功經驗告訴兒女,更不避談失敗。
在郭德勝一生中,最大的失手是在一九八七年,由於不看好胡氏的“合和”集團擴充酒店業,遂將私人持有的百分之十一的“合和”股份賣給了“合和”主席胡應湘。誰料不久後台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旅遊,加上韓幣及日元的升值,使香港遊客大增,“合和”股票大幅升值,令郭德勝後悔不迭。
郭德勝一生好學,他的女兒稱“父親的成功,得自他一生珍惜每一分鐘時間。他時刻不忘學習新事物,孜孜不倦。”他對子女們管教甚嚴,五個子女均留學海外,擁有高等學歷。三個兒子繼承父親事業後,努力經營,績效不亞於其父。新鴻基地產積極進軍內地市場,投資額逾百億元。發展重點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長子郭炳湘一九九二年被聘為港事顧問,一九九五年底又被委任為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相信郭德勝若地下有知,亦一定會感欣慰。

人物評價

郭德勝對祖國、對故鄉的關心,也是頗有口碑的。80年代末,他曾捐資1000萬港元,在家鄉興建中山紀念堂。1990年他去逝後,他的女兒郭婉儀說:“父親的成功,得益於他一生中沒有浪費一分鐘時間。他時刻不忘學習新事物,喜歡教導後輩;他精明能幹,沒有人可輕易對他隱瞞事實。”
一九九五年底,郭德勝家族在香港超級富豪榜上名列第一;儘管這個家族的創業人郭德勝已於1990年11月去世,但其遺下的事業在三個兒子——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聯的經營下,屢創佳績,更上層樓,令郭氏家族擁有的財富達七百二十億港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