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岑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晉江市
- 面積:4平方公里
- 人口:3168人(2008年)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村落與居民,歷史人文,村容村貌,氣候與物產經濟,文化教育,紀念地遺址,
地名含義
郭氏宗祠有此著名的砛石,因此村名曰郭砛。為了文雅一點,故寫作郭岑。又因祠堂前便是海港,外接石井江,此海港號曰滄江,因而郭岑村別號曰滄岑。郭氏宗祠部口柱上一對聯文是:“寶塔煥文星,塔上摽名第一。”這裡的塔即閣,閣與郭同音,此聯嵌入郭岑村名及滄岑二字。
歷史沿革
明、清屬十都。民國33年(1944年)屬東石鎮雙碧保。建國後,1956年屬東石區古塔鄉;1961年屬東石公社郭岑大隊;1984年屬東石鎮郭岑村委會。
村落與居民
郭岑村地處東石鎮區,總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住宅面積2.105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常住人口3168人,其中回族郭氏615人。旅居海外僑胞517人,國家公職人員(包括家屬)253人,遷居台灣無法統計(估計上千人),外來人口2120人。
郭岑村地勢背山面海,以農業及曬鹽兼討些小雜海為生除外,村里還拓起了木機紡織業的興起。散落在各村落掌握木機織布工藝的村民,利用這個手工行業增加經濟收入來源。然而還是擺脫不了困窮的生活。常說:“春寒雨落正二月,正是柴空米糧盡。”
一九五一年鏟毀鹽坎,轉墾農業,村民以農為主要謀生來源。到1978年改革開放,郭岑村的局域環境,從農業社會一躍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過渡型的社會。截止2008年,雖然還呈現封閉性的特點,村基礎設施跟商業場地,企業工程不能與之相配套,在內部交通未能完善,但從郭岑村地緣優勢在東石鎮區的中心位置,隨著城市化的開發轉型,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可以成為經濟的自組織和自服務的功能基地。同時也是商貿集聚和擴散的區域功能的黃金地帶。
該村已興辦機械製造業和五金製品廠、雨具聚塑和漂染工藝、服裝加工行業和紡織織造、木雕藝術精品和電腦繡花等四十一家企業,郭岑村從此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時期,特別是確定“市級示範村”以來,舊村改造明顯改觀,兩個文明建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
歷史人文
南宋時期,郭氏開基在先。當時尚未有村號,後來人丁繁衍乃籌建宗祠。計畫祠中頂斫砛石運載沉入海底而無法撈起,故將下斫砛石替用作頂斫砛。祠中的砛石長7.87米,寬0.85米,厚0.34米,是當時名聞遐邇的大砛石。在晉江轄內的宗祠,宮廟或民居,所採用砛石,有像它一樣長,而沒像它一樣厚的;有像它一樣厚,而沒像它一樣寬的。
村容村貌
郭岑村兩委會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規劃新村建設布局,取得了各項工作顯著成績。歷年度被中共晉江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移風易俗先進村”、“先進基層工會”,歷年被晉江市人民武裝部授予:“徵兵工作先進單位”、“先進民兵營”。
氣候與物產經濟
郭岑村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達360天。同時氣候多暖熱,夏天不酷熱,冬短無嚴寒,秋溫高於春溫,年平均氣溫20-21℃,年平均降雨量為1146.4毫米,歷年極端高溫為38.7℃度,極端低溫為0.1℃(1963年1月27日)。
村莊共有農用地1400畝,其中基本農田400畝,旱地800畝,一般農田100畝,菜地80畝,魚塘20畝。村莊主要農作物為花生、地瓜、馬鈴薯。農副產品為蔬菜,家禽種類為雞、鴨。村莊上規模的企業12家,主要從事印染、機械、木材、服裝、五金配件加工等。家庭作坊30家,主要從事電腦繡花、製衣。村莊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6550萬元,人均收入8250元。
文化教育
郭岑國小建於1926年,數遷校址,數易校名。幾多艱辛,幾多滄桑。回首建校之路,如此之多的先輩敬業樂業的愛心,凝聚匯成一條鴛鴦河水長流,春風催化,潤澤了家鄉桑田,桃李芬芳播天下,展示了莘莘學子為祖國、為家鄉、競報春暉的風采。
郭岑國小第三期新建校址:猶如一部校史展現在人們面前,它仰仗著黨和政府、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匡力支持。在中共郭岑村支部書記楊士蘇、郭岑村主任楊遠航的竭盡全力主持工作,充分發動鄉親慷慨解囊、凝聚僑心,共建事業,終於取得了今天巨大發展的輝煌業績。
這所美麗別致具有現代韻味的五層教學樓,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被30畝活動場地及綠化帶所環抱。學校教育秉承“勵志、謙和、博學、競先”之校訓,帶動了全校師生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勇於開拓,不斷進取,教育、教學穩步發展,辦學質量和效益逐年提高。
紀念地遺址
郭岑村與白沙村,歷代為海地界爭端、械鬥數年,各致傷人命,造成二村的舊恨深仇,祖輩宣誓立言不通婚嫁娶。經晉江縣府提憲督案立碑文:“……彼此兩鄉,均當約束子侄,永遠和好,斷不敢再生爭端,倘有不孝子侄,輒以細故微嫌,復行鬥爭,各族長家長當自行捆送懲辦,死無悔,謹依字批,立具依結。”
同治七年,郭岑村立碑築在福慶廟東直頭壁中,告誡後人。共和初年,郭岑村、白沙村把原本合為雙碧保改為雙碧鄉,人民政府勸導郭岑村贈送白沙村缺少的紅赤土,而白沙村回贈郭岑村海沙,此舉有言歸於友好之意。
歷來往白沙必由小木船運載渡海而過。1955年在海港由郭岑村蚊仔埭岸角造一條高約五米,寬約三米的路面海堤,垮海直接白沙的舊埭岸。形成一條海堤大道。雖當時郭岑村和白沙村還未通婚嫁娶的習慣,但這條海堤大道連線了兩村民往來的友誼。
“雅南軒”及郭岑御前清曲弦管樂隊:郭岑村的“雅南軒”是東石鎮一帶最負盛譽的南音弦管樂隊。郭岑“雅南軒”御前清曲弦管樂隊創始人楊文滿先生。對管弦“樂譜、指、曲”造詣尤深,他第一代、第三代傳承人曾授聘到衙口、深滬等地傳授南樂,為泉州一帶最負盛譽之樂師。
據說在滿清康熙十六年間,康熙皇帝南遊路經閩南,通知泉州府派精於南樂、唱、彈做俱佳弦大聖赴京。亦該鄉“雅南軒”未有被選赴京演奏,並非藝不如人,只因當時,曲館尚未成立。結果選派四個縣五人組成弦管隊進京獻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