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冠傑

郭冠傑(1882-1951)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 國民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冠傑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 出生日期:1882年
  • 逝世日期:1951年
  • 畢業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學
  • 主要成就:首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員會委員
  • 職務福建省副省長,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
郭冠傑(1882-1951)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 國民黨員。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1933年12月12日,在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福建省副省長,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郭冠傑與李濟琛、彭澤民等聯名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馬歇爾及參眾兩院,要求美國政府停止援助蔣介石政府。1949年9月,作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後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
郭冠傑,出生於梅縣丙村聯和村,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他5歲喪父。因家庭生活窮困,就讀蒙館三年便輟學,後進丙村三堡學堂半工半讀。1907年,隨堂兄郭典三赴廣州,從事同盟會外圍活動。不久,考取廣東黃埔陸軍國小第四期。在學期間,與教官鄧仲元及同學鄧演達過從甚密,1908年加入同盟會。
1911年,武昌起義後,郭冠傑被派至潮汕發動起義。潮汕光復後,回廣州,參加廣東北伐軍北伐。南北議和後,由徐州返回廣州,進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深造,從中參加反袁鬥爭。1913年夏參加廣東討袁軍,任第三連連長。袁世凱帝制復滅後,郭冠傑因早年參加同盟會,在反清討袁中成績卓著,由國民政府稽勛局以“有功民國”名義派往曰本留學,1916年考進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留日期間,與著名作家郁達夫共同探索中國發展前途方向等問題,閱讀了不少馬克思著作,使他初步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
1920年夏,郭冠傑畢業於早稻田大學,9月返國,同年參加粵軍,在籌響局工作兼義勇軍司令部參謀。驅逐陸、莫桂軍後,他辭去粵軍職務,於次年7月赴法,在里昂大學法律研究院研究經濟學,從中探討中國政治、經濟變革問題。1923年發動“驅褚事件”(褚民誼為當時中法學院副院長,後為臭名昭著的漢奸)。1924年與黃枯桐等人籌組裡昂國民黨支部,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為此,引起北洋政府駐法大使館注意,大使館與法國當局勾結,勒令郭冠傑半年內出境。他被迫於1925年離法返國,在廣州就任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伐戰爭期間,任北伐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編纂委員兼總務科長,為鄧演達得力助手。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後,回廣州,旋又去上海,從事反蔣、反帝、反封建鬥爭,頻頻奔走於上海、廣州、北平之間。
1928年至1930年間,郭冠傑應著名醫學、生物學家經利彬邀請,由滬去北平任教。在北平,利用講壇,宣傳民主,擁護孫中山主張。1930年夏,參與組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是年10月,任廣州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律系主任,後任法學院院長。1932年與李伯球等在廣州創辦《民族陣線》期刊,宣傳抗日。1933年“閩變”發生,陳濟棠密議逮捕郭冠傑,他獲悉後經香港往福建參加人民政府,任副省長兼文化委員,進行反蔣抗日。“閩變”失敗後,他重返香港。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回響中共提出的號召,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黃琪翔任總書記,郭冠傑任總務委員會書記。他與黃琪翔等提出繼承鄧演達生前主張,堅持農工平民大聯合,建立革命政權,組織抗日國防軍進行抗日鬥爭。1940年7月至1944年8月,郭冠傑在廣西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私人顧問,與戰區司令部的共產黨員左洪濤、楊應彬等聯繫頗密,對張發奎施加影響和維護左洪濤等活動起過一定作用。時越南勞動黨領袖胡志明被張發奎部留難,郭冠傑與左洪濤從中說項,將胡志明留在柳州,並協助胡志明組辦“越南遊擊訓練班”,培訓越南抗日骨幹。抗戰勝利後,郭冠傑攜家眷往香港,在李伯球等主辦的《人民報》、《中華論壇叢刊》發表文章,揭露國民黨發動內戰的罪惡,號召蔣管區國民黨軍政人員,棄暗投明,進行起義。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他由香港赴北平,參加新政協籌備會,參與起草新政協組織條例。是年9月21日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首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員會委員,並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執行委員。1951年隨中南土改分團到湖南益陽參加土改。因肝癌病發醫治無效,於1951年10月12日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終年6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