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龍

郭亞龍

郭亞龍,男,博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6年5月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1998年在西北師範大學獲學士學位,2001年在蘭州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在中科院植物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至2011年在德國馬普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2011年以“百人計畫”研究員引進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成立了進化基因組學和遺傳學研究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亞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甘肅省天水市
  • 出生日期:1976年5月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西北師範大學
  • 信仰:中國共產黨
研究方向,科研項目,研究成果,人物榮譽,

研究方向

1. 擬南芥及其近緣種的進化基因組學研究
利用全基因組測序的手段,結合進化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群體遺傳學等方法研究了擬南芥及其近緣種的基因組的進化規律及機制。做為主要的合作者完成了擬南芥兩個近緣種(Arabidopsis lyrata和Capsella rubella)的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擬南芥近緣種的全基因組序列的完成為擬南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外類群,並且對近緣種本身的研究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利用完成的基因組數據探討了植物NB-LRR抗病基因家族進化的基本規律和特點。
2. 自交不親和系統的進化及其與物種形成的關係
通過群體遺傳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對自交不親和位點進行了深入的進化生物學的分析。探討了自交不親和位點進化的基本規律和機制,並且更進一步的探討了自交不親和系統與物種形成的關係。在很多植物類群中都存在,植物通過排斥自己或與自己具有類似自交不親和位點的花粉從而保持異交。對於自交不親和系統的深入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對育種科學有很大的套用價值。
3. 自然變異的研究
採用分子遺傳學、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研究手段,並利用第二代測序技術,研究植物個體間存在的形態性狀及對環境因子應答的差異,及決定這種差異的分子基礎及其機制。

科研項目

1)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項目(2013.1 - 2015.12),主持人。
2)“擬南芥近緣種在新環境下的基因組變異及其適應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微進化過程的多基因作用機制”重大研究計畫培育項目(2013.1 - 2015.12),主持人。
3)“植物的適應性進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13.1 - 2015.12),主持人。
4)“多倍體薺菜的起源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2015.1 - 2018.12),主持人。

研究成果

研究論文(注*為通訊作者,§為共同第一作者):
1. Guo YL, Fitz J, Schneeberger K, Ossowski S, Cao J, Weigel D. 2011. Genome-wide comparison of NB-LRR encoding resistance genes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ogy 157: 757-769.
2. Guo YL § *, Zhao X §, Lanz C, Weigel D. 2011. Evolution of S-locus reg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relatives. Plant Physiology 157: 937-946.
3. Hu TT§, Pattyn P§, Bakker EG, Cao J, Cheng JF, Clark RM, Fahlgren N, Fawcett JA, Grimwood J, Gundlach H, Haberer G, Hollister JD, Ossowski S, Ottilar RP, Salamov A, Schneeberger K, Spannagl M, Wang X, Yang L, Nasrallah ME, Bergelson J, Carrington JC, Gaut BS, Schmutz J, Mayer KFX, Van De Peer Y, Grigoriev IV, Nordborg M, Weigel D*, Guo YL*. 2011. The Arabidopsis lyrata genome sequence and the basis of rapid genome size change. Nature Genetics 43: 476-481.
4. Hollister JD, Smith LM, Guo YL, Ott F, Weigel D, Gaut BS. 2011. Transposable elements and small RNAs contribute to gene expression divergence between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Arabidopsis lyrat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2322-2327.
5. Wahl V, Brand LH, Guo YL, Schmid M. 2010. Effec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FANTASTIC FOUR proteins on shoot meristem size. BMC Plant Biology 10: 285.
6. Guo YL§, Bechsgaard JS§, Slotte T, Neuffer B, Lascoux M, Weigel D*, Schierup MH*. 2009. Recent speciation of Capsella rubella from C. grandiflora, associated with loss of self-incompatibility and an extreme bottleneck.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5246-5251. [For perspectives on this work, see: 1) Pannell JR. 2009. Mating-system evolution: genies from a bottleneck. Current Biology 19(9): R369-R370. 2) Faculty of 1000 Biology: ]
7. Tang C, Toomajian C, Sherman-Broyles S, Plagnol V, Guo YL, Hu TT, Clark RM, Nasrallah JB, Weigel D, Nordborg M. 2007. The evolution of selfing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Science 317: 1070-1072. [For a perspective on this work, see Faculty of 1000 Biology: ]
8. Guo YL, Ge S. 2006.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Oryzeae (Poaceae).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4: 211-230.

人物榮譽

2019年8月2日,入選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