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國學

郡國學是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漢代地方行政區域以郡國為單位,郡直隸朝廷,國分封諸王侯。魏晉南北朝沿之,隋始廢國存郡。西漢蜀郡太守文翁,最先於成都市中修學舍,招收下縣子弟入學。武帝“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書·文翁傳》)。教師稱郡國文學官,或稱文學祭酒、文學師、文學掾史、文學主事掾等。學生稱文學弟子,或稱郡學生。平帝時分為學、校、庠、序四類:“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漢書·平帝紀》)東漢更盛,除中原地區外,邊陲之地亦設學。魏晉時興時廢。北朝漸趨發達。北魏文帝(466)時制定郡國學制。

古代設於郡國的地方官辦學校。西漢始置。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修學宮於成都市中,招屬縣子弟入學,免除更徭,學畢得補小吏。武帝時,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王莽秉政時,命郡國曰學,縣、道、邑、侯曰校,學、校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庠、序置孝經師一人。東漢時基本沿用此制。北朝亦設有郡國學。又,隋煬帝曾改州學為郡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