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穴搬運站

郝穴搬運站

郝穴搬運站是湖北省的地名,以行政區劃和單位職能、性質綜合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郝穴搬運站
  • 羅馬字母拼寫:Hǎoxuébānyùn Zhàn
  • 性質:地名
  • 所屬地區:湖北省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郝穴”,指行政區劃;“搬運站”,指從事水陸運輸貨物與陸路運輸貨物的周轉與運輸的單位。

歷史沿革

郝穴鎮從九世紀到十七世紀(唐末至清初),搬運(裝卸)工作一般由船工和社會閒散勞動力承擔。進入十八世紀前期(乾隆前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以從事裝卸為生的腳夫。鹹豐末年(1850年左右),官府默認了郝穴碼頭工人的存在。然而,為了爭奪碼頭,腳夫之間經常發生毆鬥,後經官府裁定:本鎮內河、外江分為八大碼頭,腳夫們都在各自的碼頭範圍內勞動,各不相犯,平息了紛爭。八大碼頭為:鎮江寺、塘坊堤、觀門口、葉家巷、河南堤(外江)、竹架子、西湖垴、樂善街(內河)。後來觀門口合併於塘坊堤,樂善街合併於竹架子,實際為六個碼頭。並成立八分碼頭公所,管理碼頭事務。此外還規定了碼頭各碼頭人員的定額,稱 “扁擔”,即外江的鎮江寺40、塘坊堤40、觀門口28、葉家巷40、河南堤41,。內河的竹架子28、西湖垴45、樂善街18。並規定如果業務多,可酌情增加3至5人。扁擔的權屬各碼頭的封建把頭所有,把頭提取勞務費的三成,此外,腳夫們還要承擔官府勞役、過境軍差、防汛及救災等突擊義務。民國十九年(1930)5月至11月,紅軍進駐郝穴,曾組織碼頭工會,廢除剝削制度。但紅軍撤離後,本鎮碼頭工會解散,後來沙市碼頭工會郝穴分會等黃色工會相繼成立,以維護封建剝削者利益。1949年,郝穴解放,成立碼頭管理委員會。1950年3月,成立搬運站,1953年更名郝穴裝卸運輸公司。1953年開始使用木輪板車。1957年購置汽車。70年代購置和自製吊桿、皮帶機、拉坡機、汽車吊、鏟車、自卸車等機械和車輛,裝卸工人從肩挑背扛的體力勞動中得到解放,工人收入也有提高,郝穴有民謠謂:“要穿金鑲鍛,就嫁搬運漢”。同時,公司投資數百萬元,修建碼頭、水泥坡道,改善裝卸場地。1970年郝穴裝卸公司修理廠生產彈簧,後分出建廠,形成年收入數千萬元的彈簧廠。1978年在祠堂巷修建辦公樓。2006年裝卸公司民營化,郝穴裝卸公司撤銷,此樓已出售給原職工為宿舍。今已不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