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慶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郝慶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郝慶軍,男,漢族,1968年4月生於山東省肥城市,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學位,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就職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任副主任(副局級)。

基本介紹

工作經歷,學術簡況,專著,論文,報告,

工作經歷

2006.08-2009.09,中國藝術研究院院辦,辦公室秘書。
2009.09-2011.05,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
2011.5-2015.12,《傳記文學》雜誌社,副主編、主編。
2015.12-2016.06,文化藝術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
2016.06-2017.04,炎黃春秋雜誌社,總編輯(法定代表人)。
2017.04-2017.09,文化藝術出版社,總編輯。
2017.09-2020.07,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
2020.07至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副局級)。

學術簡況

專著

1.博士論文詩學與政治:魯迅晚期雜文研究1933-1936。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專著《民國初年的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北京時代華文出版公司,2017年7月版。
3.論文集《魯迅的抵抗空間》。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年3月版。

論文

1.《從文學期刊的繁榮看民國初年文學的娛樂化傾向》,載《東嶽論叢》2012年第10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此文獲201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科研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2.《遷居與隱居:魯迅活動地圖和上海文化空間》。載《文藝理論與批評》2019年第1期。
3.《國學熱”背景下“五四”傳統的存續問題——魯迅的抵抗方式》。載《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第2期。
4.《“近代文學”研究的觀念革新與多維視野》。載《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7期轉載。
5.《民國初期“黑幕小說”由盛轉衰的文學史意義》。載《中州學刊》2013年第1期。
6.《共和國七十年長篇小說概論》。載《文藝論壇》2020年第2期。論文的主體部分是作者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給研究生開設的“當代文學研究專題”的主要內容。
7.《做好四篇文章,不斷拓寬非遺保護實踐的邊界和版圖——關於“意見”第三部分的解讀》,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第6期。
8.《胸懷國之大者,加快新時代邊疆地區非遺保護步伐》,載《美術觀察》2022年第6期。
9.《發掘千年瑰寶,傳遞創新秘鑰——解讀“國五批”傳統醫藥類非遺代表性項目》,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第5期。

報告

1.調研報告《鄉村文化和旅遊融合的一個範例——山東東營利津縣“老街長巷”項目的調研思考》。載《中國旅遊報》2021年6月30日。
2.《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研究報告》(主筆),載《2020年度中國藝術發展年度報告》,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年5月版。
3.《2021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研究報告》(主筆),載《2021年度中國藝術發展年度報告》,文化藝術出版社,2022年5月版。
4.《2022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研究報告》(主筆),載《2022年度中國藝術發展年度報告》,文化藝術出版社,2023年7月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