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南

郝平南

郝平南(1920.12~2012.04),男,直隸(今河北)靈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央廣播事業局原副局長,原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離休幹部。

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見證河套,

人物履歷

郝平南,1920年12月生,直隸(今河北靈壽人。
1937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村黨支部副書記,靈壽縣農會幹事、組織部部長。
1939年後,任靈壽縣農會黨、團書記,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縣農會黨組書記、主任,民運部長兼抗聯主任,縣長,晉察冀邊區政府沙岺子農場副場長,河北寧晉縣縣長、縣委書記,晉察冀邊區第十一區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組織部部長,兼正定縣縣委書記。
1950年後,任綏遠省委、內蒙古分局組織部幹部處處長,內蒙古陝壩地委書記,河套地委書記、地委第一書記、行政區主任,巴盟盟委第一書記,自治區黨委農牧部副部長、農林辦代主任。
1964年後,任西藏工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
1979年後,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1986年離休。
原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郝平南同志,因病於2012年4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郝平南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見證河套

1954年1月17日,綏遠省一屆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併,撤銷綏遠省建制。同時決定,撤銷陝壩專區,設河套行政區為內蒙古自治區領導下的一級政權,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從此,綏西後套這片河套歷史文化的中心和發祥地,這片“黃河百害,惟富一套”的魚米之鄉,便名正言順地以河套美名著稱於世。
此前綏遠省人民政府已撤銷原米倉縣改設杭錦後旗,撤銷宴江縣改設達拉特後旗。新設的河套行政區轄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狼山縣、達拉特後旗、杭錦後旗和陝壩鎮。
1954年3月,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任命郝平南同志為中共河套行政區地方委員會書記;同年7月兼任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主席。
郝平南同志1921年出生於河北省靈壽縣,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家鄉靈壽縣、寧晉縣晉察冀第11區地委工作,1950年調任中共內蒙古分局組織部幹部處處長,1952年9月任中共陝壩地區委員會書記。
1954年是河套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河套行政區成立之後,冠以“河套”的黨政軍及群團組織日益完善。4月1日,撤銷蒙綏軍區陝壩軍分區,設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河套軍分區;4月6日,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9月,河套行政區婦女聯合會和河套行政區工會聯合會成立;10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河套地方委員會成立。年內,河套行政區文教處、衛生處等單位相繼設立;河套行政區保險公司、中國人民銀行河套行政區中心支行等相繼建立。
這一年,是河套地區農業合作化運動蓬勃發展的一年。在中共河套地委和行政區政府領導下,全行政區上下大張旗鼓地宣傳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貫徹執行“以發展互助合作為中心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針,從春到秋,初級社迅速增加到113個,入社農戶達8萬多戶,占總農戶的76%。各地以互助合作網為基礎,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網和農技基層組織,培養了一批農民技術員,推行了適時早種、疏播密植、增加施肥、淺澆快輪、合理作物布局等增產措施,推廣了半機械化新式農具,從而出現了多處大面積豐產田和高額豐產田。當年糧豆大幅度增產,總產達6億8千萬斤,比1953年增產23.5%。
這一年,按照國家確定的方針,河套地區開始對私營工商業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和組織手工業者走社會主義道路。
這一年,是河套人民奮發前進的一年,歡欣鼓舞的一年,以郝平南同志為“班長”的河套地委和行政區政府第一屆領導班子,團結一致,帶領人民民眾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節節勝利。
郝平南同志在中共陝壩地委書記、中共河套地委書記和中共巴彥淖爾盟委書記的崗位上工作8年之久,後調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林辦公室工作,不久又調任中共西藏工委書記,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處書記。後任國家廣播電視部副部長。每當回憶起河套地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初期的情景,他都歷歷在目,激情滿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