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郗山漢墓群
- 出自:《考古》
- 年代:東漢時期
- 地點:微山縣
簡介,郗山的由來,
簡介
墓室石壁上刻著人物袖手列隊、車馬出行、降龍伏虎圖案,還有穿璧紋。文物部門運走了畫像石,經考證分析,這是東漢時期的墓葬。山東電視台和《中國文物報》及時宣傳報導,全國最高考古學刊《考古》發表了學術文章。
郗山東、西、南的山坡上暴露著許多漢代石槨墓,皆是小型單槨、雙槨墓,有的墓內殘留陶鍅、壺和豬圈。從這些墓葬上考證,西漢、新莽、東漢時期,郗山周圍有居民耕作種田(當時無湖),死後被葬在高處。
由於早年施工取土和修建學校使部分漢墓暴露遭到破壞,文廣新局加強了對該地區的保護,增強同當地政府的配合,經常派人前去巡查,現在破壞古墓葬的行為基本被制止。1999年文廣新局曾在這裡發掘了6座古墓,2007年,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市文物局到這裡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擬將其作為大運河的一個遺產點上報。
郗山的由來
東晉太尉郗鑒死後埋葬在這裡,而稱為“郗公山”;簡稱為郗山。微山縣地名志曰:“山以人而得名”。
晉朝名將郗鑒(269-339),古高平人,現山東微山縣兩城人。少年孤貧,耕種為業。但他不忘博覽群書,勞作之餘仍然孜孜不倦。青年時期就以清節儒雅而著名。晉惠帝時,任太子中舍人,中書侍朗。京師洛陽陷落後,郗鑒率家族及鄉鄰千餘家避難於魯國鄒山(即現鄒縣嶧山),據山勢而自保,被推為首領。在與匈奴附庸、羯人石勒的長期交戰中,郗鑒以德服眾,眾志成城,三年間,人員增加到數萬人。琅琊王司馬睿(後來的晉元帝)以朝廷名義,命其代理龍驤將軍、兗州刺史、鎮守鄒山。任職三年,治績卓著,加官輔國將軍,都督兗州諸軍事。東晉永昌初年(公元322年),拜為領軍將軍。
明帝司馬紹即位時,強藩王敦飛揚跋扈,欲謀篡位,朝廷臨危。郗鑒被授以安西將軍,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鎮守合肥,作為外援。這樣的調動遭到了王敦猜忌,被表薦為尚書令。王含、錢鳳叛亂敗亡後,郗鑒被封為高平侯,遷為東陵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鎮守廣陵。
明帝司馬紹即位時,強藩王敦飛揚跋扈,欲謀篡位,朝廷臨危。郗鑒被授以安西將軍,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鎮守合肥,作為外援。這樣的調動遭到了王敦猜忌,被表薦為尚書令。王含、錢鳳叛亂敗亡後,郗鑒被封為高平侯,遷為東陵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鎮守廣陵。
不久,明帝逝世,郗鑒與王導、卞壺、庾亮並受遺詔,輔佐少主司馬衍(晉成帝),進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鹹和初年,領徐州刺史。
公元327年,蘇峻叛亂,攻入建康(今南京),郗鑒毅然率軍渡江,與陶侃等人奮力平叛,因功拜為司空,加侍中,改封南昌縣公。後又討平叛軍主帥劉征,進位為太尉。自元帝到成帝三朝,郗鑒忠心赤膽,戰功卓著,深得皇帝和軍卒、百姓的愛戴。
郗太尉古稀之年上書遜位:“乞骸骨歸丘園”,逝世時七十一歲。這樣一位功高勛著、無私無畏的老臣辭世,對於東晉朝廷無疑是一個重大損失。年輕的成帝“朝晡哭於朝堂,遣御史持節護喪事,”並“冊贈太宰,諡號曰文成、祠以太牢,”極盡哀榮。
郗鑒任職兗州刺史前,曾率鄉黨族人在鄒山居住,並在與石勒的搏殺中不斷強大,後又領徐州刺史,因此,對兗、徐之間的風水地理十分明了。兼其忠烈秉性使然,始終崇尚微子、目夷和張良三賢仁風,所以,薨後就選擇了與三賢墓相距4公里的山丘西麓做為長眠之地,也應了“乞骸骨歸丘園”之夙願。此山便叫做“郗山”。
公元327年,蘇峻叛亂,攻入建康(今南京),郗鑒毅然率軍渡江,與陶侃等人奮力平叛,因功拜為司空,加侍中,改封南昌縣公。後又討平叛軍主帥劉征,進位為太尉。自元帝到成帝三朝,郗鑒忠心赤膽,戰功卓著,深得皇帝和軍卒、百姓的愛戴。
郗太尉古稀之年上書遜位:“乞骸骨歸丘園”,逝世時七十一歲。這樣一位功高勛著、無私無畏的老臣辭世,對於東晉朝廷無疑是一個重大損失。年輕的成帝“朝晡哭於朝堂,遣御史持節護喪事,”並“冊贈太宰,諡號曰文成、祠以太牢,”極盡哀榮。
郗鑒任職兗州刺史前,曾率鄉黨族人在鄒山居住,並在與石勒的搏殺中不斷強大,後又領徐州刺史,因此,對兗、徐之間的風水地理十分明了。兼其忠烈秉性使然,始終崇尚微子、目夷和張良三賢仁風,所以,薨後就選擇了與三賢墓相距4公里的山丘西麓做為長眠之地,也應了“乞骸骨歸丘園”之夙願。此山便叫做“郗山”。
郗鑒的女婿王羲之題寫了碑文“東晉太尉郗鑒之墓”,一直是郗山“鎮村之寶”;我的師兄殷劍說王羲之手書碑,文化大革命才被毀的;或是改革開放後被小人偷走。晉朝詩人曹毗題郗公墓云:“青松羅前隧,翠碑表高墳,玉顏無餘映,蕙風有餘熏”,記述了郗太尉墓當時的規模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