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窯紅釉

郎窯紅釉

郎窯紅,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台,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郎窯紅釉
  • 1:瓷器釉色名
  • 2:紅而鮮艷,晶瑩光亮
  • 3: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
文物歷史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因其於十八世紀始產於清朝督陶宮郎廷極所督燒的郎窯,故稱“郎窯紅”美人醉釉。又稱粉紅釉、孩兒臉釉、 豇豆紅釉、桃花片釉等,初創於明代,清代有很大發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比較繁榮,制瓷工藝達到我國歷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種不僅都能燒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
由於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在他的倡導下,郎紅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極精的產品問世。另有,乾隆時期郎紅中的薄釉器,色如雞血,稱為“雞血紅”;釉層較厚,色彩深艷,猶如初凝的牛血,稱為“牛血紅”。郎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制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所以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
郎窯紅釉
高溫銅紅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長沙窯,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於元代的景德鎮窯,釉色為暗紅色。它為後世銅紅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到明早期的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這種燒造技術就失傳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窯中才又成功地燒制出高溫銅紅釉瓷器。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艷,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艷,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
清代康熙時,著名督窯官郎廷極,在瓷都景德鎮龍珠閣御窯廠用銅紅釉仿照明朝永樂,宣德二代精美紅釉瓷器,燒制出又一新品種,獲得巨大成功,使銅紅釉燒得更加出色。從此,自明朝中期銅紅釉燒造失傳的技術,在200年後的康熙朝重新獲得了生產,並且各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後人為紀念其功績,並把其窯產品以姓氏名義加以稱譽,史稱“郎窯”。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熱的痴迷者,對唐宋名貴瓷器大肆收羅,再陳設於宮廷,日夜相伴賞鑒。對郎紅器也情有獨鐘,曾賦詩讚美:“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帶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