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三角戲(儺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志願服務隊是由邵武市民政局登記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20年5月7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武市三角戲(儺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志願服務隊
- 社團地址:福建省邵武市人民路文化藝術中心A座
- 登記單位:邵武市民政局
- 團體編號:180102442
- 成立時間:2020年5月7日
邵武市三角戲(儺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志願服務隊是由邵武市民政局登記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20年5月7日。
邵武市三角戲(儺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志願服務隊是由邵武市民政局登記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20年5月7日。人員規模該志願團體人員規模是8人,正式成員有11人。1聯絡信息該志願團體的聯絡人是馬玉婷。1...
陳紅,女,1968年12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邵武三角戲”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措施 傳承人虞東生為收集、整理邵武三角戲劇目和音樂曲譜,曾組織劇團演出傳統三角戲共15本,作為資料保存。2012年8月,邵武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邵武市三角戲儺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8年,邵武...
館內有5廳、3樓、37個展室、1個戲台,分別陳列著婚俗、老年俗、服飾、生活生產用具、民間藝術、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文物2300多件,同時塑造了35尊栩栩如生的明清人物蠟像,集中展現了明清兩代邵武的民情民俗文化。 民間藝術展廳,展示了三角戲、儺舞、提線木偶、手掌傀儡、剪紙等多個藝術品種,這些傳承了千百年的民間藝術...
儺舞(邵武儺舞),福建省邵武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邵武儺舞是福建省邵武市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流行於邵武的大埠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鄉鎮。據和平鎮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遺存的一方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石碑記載,邵武儺舞始於宋代,距現代已有上千年歷史。邵武當地不使用“儺舞”...
邵武市的南區肖家坊鎮將石村、和平鎮坎頭村一帶傳承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南詞北調”,當地土話亦稱“漢調”。其起源於何時無文字資料可考,有人說始於宋代,有人說始於清代,但都一致認同是從江西傳過來的。發展 “南詞北調”不是在舞台上進行的表演,而主要是用於結婚、祝壽、彌月等紅喜事,在辦喜事的人家宅第...
現任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人物履歷 現任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工作分工 分管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文化藝術股、體育運動股、行業管理股(審核審批股)、市文化館(美術館)、三角戲(儺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少體校;負責全市民眾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
一邊慢慢注入昨日留下的陳漿,以陳漿作為酵母製成豆腐,這種豆腐就叫“游漿豆腐”。這種豆腐細嫩爽口,且絕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副作用如膽結石等,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游漿豆腐這種獨特的製作工藝堪稱一絕。榮譽 2007年,“邵武和平游漿豆腐製作工藝”被列入南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10月18日,邵武市洪墩鎮河坊村3000多村民和賓客歡聚一堂,慶祝河坊村第1418個“搶酒節”。2012年10月15日(農曆九月初一),閩北邵武市洪墩鎮河坊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搶酒節”,七八千位村民和應邀而來的各地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以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方式來慶賀此節。2019年9月29日,邵武市洪墩鎮河坊村...
農曆八月初五在坎下中乾廟和坎頭惠安祠舉行儺祭的活動之一。中乾廟和惠安祠均奉祀隋代溫陵太守毆陽佑,“福善王”歐陽佑是全邵武千餘年來的主要民間信仰神祗之一。歷史發展 八月初五是歐陽佑的誕辰,這一天被稱為“聖誕”,和平一帶這天以中乾廟為中心舉行跳儺,在惠安祠則舉行“擺果台”的祭祀活動。“擺果台”,...
“打醮”是一種祭祀儀式。南平邵武市桂林鄉蓋竹畲族村葫蘆潭自然村的“打醮”,是當地蘭姓畲族祭祀其先祖“五老佛”的活動,其宗儺舞意涵是“祈安、酬恩、保全、求雨”,也是除疫消災、祈求平安、慶豐收等,但形式完全不同。是少數民族畲族中蘭姓舉行的一種特殊民俗活動 。一般在農曆十二月十五和正月初六舉行,要...
“過火節”是邵武洪墩鎮宜坊村的傳統節日。洪墩鎮宜坊村每年農曆八月二十六舉行過火節。是日白天,有氣魄的青壯年男子開始“跳侗”(據說是他們信奉的“田公元帥”附身,可以 “水火不侵、刀槍不入”)。他們用一根銀針從臉頰一邊穿透到另一邊,用一根繩索吊一個布滿鐵釘的圓鐵球往赤膊的身上甩打,不破皮、不出血...
葫蘆潭畲族武術來源於南平邵武市桂林鄉畲村,具有父傳子、兄傳弟,代代相傳的特點,已經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平邵武市桂林鄉畲村葫蘆潭素有習武術的傳統。他們的武術,從來都是父傳子、兄傳弟,代代相傳。這裡的蘭姓畲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 因住居偏僻,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顧...
包糍是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在邵武民間普及的節俗食品。邵武農村,特別是邵南一帶均稱“包糍”,城區一帶稱“哪咤糍”,也有少數鄉村稱“草包”。邵武農村百姓做包糍吃的節日不盡相同,但大多在元宵和春社兩個節日。包糍製作步驟複雜,工藝繁多,包糍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