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生導師。1936年生於福建上杭,1957年山東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並留校任助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邱錫鈞
- 出生地: 福建上杭
- 出生日期: 1936年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
人物介紹,研究領域,發表論文,
人物介紹
。1959年-1960年,在北京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進修兩年,師從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理論物理學家、中國氫彈原理創建人、國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先生。在於先生指導下“邊乾邊學”。首先參與氘-質子削裂反應機制的理論研究;接著負責一項課題的研究,即用低能複合核反應機制從理論上解釋我國第一個低能核反應實驗給出的實驗數據及國際上有關的實驗數據。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物理學報》上。1962年調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科研工作。1979年提為副研究員,1979年-1981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留學,1985年升為研究員,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為博士生導師。曾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和高級職稱評審會委員兼物理專業組組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理事等職。1993年起進入上海大學物理系工作,主要從事多體量子理論和凝聚態物理的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養。曾任上海大學高級專業職稱評審會委員兼物理專業組組長,上海市高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會物理學科成員和上海套用物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
在核物理研究領域,1987年-1993年間曾獲國家多項科學基金資助。1993年-1998年,曾獲得國家科委“攀登計畫”(九十年代理論物理重大前沿)專項基金資助。科研項目“評價某些核參數的理論計算”獲國防科委1979年重大科研成果獎;“共振群理論方法和發展及其套用”獲中國科學院1986年科技進步三等獎;“EMC效應的理論研究”獲國家教委1990年科技進步三等獎;“核核心子的夸克結構與相對論多體理論研究”獲中國科學院1991年自然科學重大成果二等獎。1990年主持“強子和核的夸克—膠子結構”上海國際學術會議並主編該國際會議論文集。
發表論文
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百餘篇。代表性的論文有:《低能子在核物質中的真吸收》(Phys. Rev. C 1981);《對超核的相對論自洽場方法》(Phys. Lett. A 1983);《輕閉殼核的相對論自洽場理論處理》(中國科學A 1986);《具有相對論性效應的核力夸克模型》(Phys. Rev. C 1984; 1990);《手征夸克-孤子模型與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和相移》(Nucl. Phys. A 1990);《N-N相互作用的夸克-介子模型》(J. Phys. G 1990);《在夸克-強子物質中產額的抑制》(Nucl. Phys. A 1993)等。他對核內和雙核子系統中的介子、膠子和夸克自由度以及相對論性效應的研究具有獨創性。
近年來主要從事強脈衝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論文《高溫電漿中相對論性電子的集體振動》、《強脈衝雷射中Coulomb 爆炸產生氘團簇的核聚變》、《細胞骨架微管中水的電偶極集體輻射》、《細胞微管管壁的膺自旋模型》等都是跨學科及國際科學前沿,具有較高學術水平。